不同的人物性格组成了千姿百态的人类社会。即便我们同处一个世界,呼吸在同一片天空下,对待一件事情的看法,总是不尽相同的。赞成与反对在有些事上,不管从法律角度还是从道德角度来看,都是一目了然的,但有些时候却难以一锤定音。
比如在当年的政治局会议上,关于建议华国锋是否保留最高职位这件事上,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1980年9月,华国锋不再担任国务院总理,但也未退出政坛,在他的身上,还有着中央军委主席与中央主席两大职务,国家第一领导人的身份还是掌握在他的手中。
在公职人员的岗位聘用上,我国一直坚持的都是任人唯贤。邓小平对经济方面的研究比较透彻,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和足够的实力,所以将国家经济发展的大任交到他的手上,组织是放心的。
但比较尴尬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作为总设计师的邓公不仅要关注此方面的问题,还要在中央处理其他的事务,职位虽是副总理,但事情可比华国锋还要多出许多。
他们二人皆是同为祖国谋求发展的好领导,可也因职位的限制,在诸多方面多有不便,若是不及时改变这种局面,恐怕之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麻烦产生,只会降低他们的工作效率。
及时察觉到此点的在中央工作的同志进行过一番讨论,最终出现了两种观点。1980年11 月,陈云在政治局会议上,主动站了出来,公开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华国锋可以有自知之明,主动辞去中央主席一职,让位给工作能力更强者。
面对陈云的建议,华国锋没有气愤地在现场公开反驳,也没有对老同志心怀不满,而是认真完整地听完了对方的表述,待其发言完毕后,才用词恰当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他能接受对方的建议且没有一丝一毫地急切反映出他具有很多人难以拥有的豁达心理和开阔心胸。随后不久,华国锋就按照约定,像自己当初在现场发言那般十分平静地将辞呈报告交到了中央,从此彻底离开政坛。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发言,能让华国锋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欣然接受呢?
在那次会议上,建议华国锋辞职的陈云彼时担任的是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职,他和华国锋一样是一名久经考验的老革命家,说话的份量是很足的。对于“让贤”一事,他并不是出于个人情感考虑,而是从国家角度出发,给出了比较客观的理由。
对于华国锋在任职期间做的事,他是十分清楚的。他知道也肯定了华国锋在四人帮的粉碎中付出的诸多努力。但随后他提出了华国锋的一些错处,在1976年,毛主席逝世之后,华国锋在未来的国家发展政策上是有瑕疵的,其主要目标是正确的,但实施过程是有误的。
时代在发展变化,国家未来发展的举措和方向也应该有所改变,可华国锋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对毛主席在从前那个时代提出的有针对性的政策保持着全盘肯定的态度,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因此陈云认为华国锋不再适合继续担任党主席,而是应该找一位更能紧跟时代潮流,思维更加敏捷,眼光更加长远之人接替华国锋的职位。他的发言不可不谓是亘古未有的,当他话音落地之时,在党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不少同志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既有支持的,也有赞同的,但经过统计,支持陈云观点的人还是更多一些。
从后来的国家发展来看,这场政治局会议开得很有意义。它向我们呈现出的不仅仅是一个逐步成长起来的成熟领导团体,也呈现出了每位干部的勇于担当,并不是他们身处高位,就只顾享乐,而是不管手中有多大权力,他们始终心系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
这次会议结束后不久,邓公就成为华国锋的接任者,新一代领导团体正在新领导人的带领下继续发展与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中国开启了全新的赛道,开辟出史无前例的发展奇迹。让中国终于可以在强大实力的加持下昂首阔步,自信满满地走向更宽广的世界。
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观点,是邓公带领着中国人民富裕起来的。这一点确实不假,不过,在我们看到浅显的事实之后,我们也应该看到诸多党中央领导干部们在背后付出的努力。是陈云在政治局会议上的大胆发言和华国锋以大局为重的主动“成全”,才使得邓公有了可以大展身手的时机和舞台。
偌大的一个国家,更加美好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背后是需要有政治可靠与能力卓绝的同志们一起努力的。所以华国锋或许不适合国家主席这个位置,但也实实在在地在革命事业的胜利和粉碎四人帮之事上做到了无私奉献,因此,他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