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绝大多数的老一辈革命家而言,他们经历过贫困潦倒,也见证过祖国日益强盛,但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他们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朴素节俭的习惯。纵使身居高位,有权有势,但为人谦和的价值观已深埋于心底,任何时候,他们都能让百姓们感受到亲和与低调。
在他们的影响下,他们的家人也完整地保留了这些处世方式,比如刘源。正因如此,他才能成为受到人民爱戴的好干部。
身为刘少奇的儿子,出生在红色世家,接受过红色文化教育的他。虽然知道自己有一位堪称伟人的父亲,却从未想过,也从未得到过任何的特殊待遇。相反,他比多数的同龄人更早地意识到未来的祖国发现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
为让自己在民族复兴大业上奉献一份力量,他在求学期间,十分努力,成绩虽说不上是最为优秀的,但也绝对是班内排名靠前的学生之一。现在的他功成名就,风光无限。
但其实,在腐坏分子的针对下,他与家人也曾经历过提及就心酸、甚至忍不住要落泪的艰苦岁月。幸运的是,他在老乡们的淳朴与热情下,内心更为坚毅,这也为日后勇敢面对与克服诸多工作上的困难打下良好的基础。
刘源是刘少奇的几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若放在普通家庭,免不了要因其年纪小有所偏颇,但在这刘家却不存在,不仅如此,刘源还受过父亲的严格教导与训练。不搞特殊,不攀比,是父亲一直强调的生活态度。
在生活上,刘少奇一直告诫儿女们勿要羡慕别人的光鲜亮丽,用知识武装头脑和高尚的品德远比那些浮在表面上的繁华更重要。在这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幼年时期的刘源和家人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吃的简单,穿的朴素,破了洞就缝一缝,从来没有为了一件衣服就大吵大闹,更不因自己穿得比别人差就感到自卑。
入学后,刘源的情况也与同龄孩子有所不同,别人都是每天回家,吃着父母做的饭菜,但他却过着寄宿的校园生活,只能在休息日的时候回家,与家人共享难得的团圆时光。不过,这不同的生活,也让他更快变得独立起来,自己能做的事情绝不麻烦别人,俨然就是一个有着孩子模样的“大人”。
在许多人看来,刘少奇的教育方式比较严格,很可能会让刘源长大后产生逆反心理。但实际上,刘少奇只是要求严格,并非不讲理,在沟通上,他从来都是愿意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的。
对于正确的,加以鼓励。对于错误的,及时纠正,因此,刘源不仅不讨厌父亲,还将其当作自己终生的学习榜样。
特殊时期,原本在学校就读的刘源被迫离开学校,重新寻找人生出路。那段时间,因为流言蜚语的大肆传播,他和家人的形象一落千丈,走到大街上,都会遇到别人的指指点点,这让他很是委屈。
但生活还要继续下去,于是,他尽量不在乎那些诽谤之言,努力到各个工厂试一试,希望能找到维持生计的工作。可现实远比他想象中的还要严重,四处碰壁不说,还要遭受不少的白眼和讽刺。
在他感到无比绝望的时候,他迎来了柳暗花明的时刻,一家起重机厂表示愿意雇佣他为员工。进入到工厂后,他从一名底层的操作员开始,一点点地学习和实践,当别人下班就欢天喜地,回家玩乐的时候,刘源还在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
当阴霾散去后,一直时刻准备着的刘源就有了用高考逆转人生的机会。在北京师范学院,他比别人更努力地汲取专业知识,因为他很清楚,这次接受教育的机会来之不易,而且未来只能靠自己,否则,他将会遗憾终生,也会让父母失望。
刘少奇名誉恢复后,从前阻挡刘源事业发展的障碍也所剩无几,在这种情况下,他先入党,后向组织申请,到河南新乡就职。多年的基层工作,让他更为了解百姓,也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接下来的他,继续坚守在岗位上,为百姓谋福利。
这些都被上级看在眼中,在他37岁时,就被提拔为河南省副省长。58岁又官至上将。如今的他,已然70多岁。他稳坐的权势滔天的高位令人羡慕,但只有刘源知道,这都是他一步一步努力过来的,其背后的艰辛即便说出来也无人能感同身受。
逆境下,他如海燕,直面困难不放弃。风光后,他学父亲,低调为人不张扬。这些优秀的品质,才是值得人们学习并因此受益终生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