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书画院是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的专业机构。自1979年成立以来,安徽省书画院“以整体的艺术特色和美学趋向取得了当代中国画坛令人瞩目的实绩,使传统笔墨在新的形势下获得现代意义的与时代共振的新图式。”作为专业创作与研究学术机构,书画院立足安徽本土文化,放眼全国书画创作的学术前沿,从九十年代在全国刮起的“黄山风”到新世纪的“重走新安路”,安徽省书画院正逐步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
45个春秋,45年的风雨历程。安徽省书画院不断挖掘安徽地域文化遗存,坚持走民族绘画之路,推动当代美术创作,努力使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与新时代、新生活接轨。在新征程上,安徽省书画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笔墨绘就时代画卷,将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不断开创安徽美术事业新局面。
画家简介
方贤道,1954年生,安徽蚌埠人。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2年入黄胄人物画研究班,师从黄胄先生。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省书画院一级美术师(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临风咏四秋
——创作散记
方贤道
“临风咏四秋”是古人的句子,也是人们的期望,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只要勤劳耕耘,就有“四秋”,春之秋、夏之秋、秋之秋、冬之秋,四季皆有收获。
无论为人为艺,我深受老一辈画家的影响,同时又处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点,崇尚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中国画。又立足当代,融汇中西绘画艺术,表现当代生活,无论在视野和观念上都得益于我所敬重的老师们。
七十年代末,我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学习时,受教于童中焘、李震坚等老师,拜访请教过沙孟海、王伯敏、周昌谷等前辈老师,获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基本认识,以及对中国画创作方法和创作规律的把握。毕业后我长期到乡村画了大量速写和水墨人物写生,之后我创作了《夏憩图》,描绘一群农民劳作后休憩吹箫,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画风质朴,这是我第一次画的大幅作品。黄胄老师看到后给予了肯定,1982年我被黄胄招入由他和叶浅予老师为导师的“人物画研究班”,受教于黄胄老师。在那段时间里,经黄胄老师引荐安排,拜访请教过蒋兆和、蔡若虹、刘凌仓,徐邦达、李可染等先生并聆听他们的授课与指教,对我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前辈老师是我的人生楷模,我常常警醒自己要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在我从事人物画创作的重要时期,深受黄胄老师艺术思想的影响,坚守现实主义创作之路,不断调整创作观念和拓展创作思路。我画农村,恰逢中国改革开放初始,四十年来我亲历中国农村的变化,我创作的几幅重要作品中,就是这段时空中的记忆。1984年我和黄少华合作《故土》(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中国农耕文明的延续,收获者守望故土,象征与期待。麦收时节我们在安徽凤阳写生,皇陵古道,广原无垠,勤劳创造幸福,这是中国农民的精神。1998年我创作《六老汉笑春图》,这是中国农民的笑颜,迎春花在山谷中灿烂,农民和悦畅怀,充满希望,这是我在山乡感受到的气息。2003年我创作《阳光岁月》(浙江美术馆收藏),阳光、土地、农民是农村永恒的主题,耕种——收获,循环往复,阳光伴随岁月,留下性格的记忆,与大地浑然一体。我用笔墨表达对中国农民的敬意。2005年应中国美术馆邀请,为“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国际美术作品展”创作《胜利》(获优秀作品奖,中国美术馆收藏)。中国人民抗日武装队伍组成力与势的欢庆潮流,人民战争的胜利象征着团结与力量的凝结。用绘画记录历史。这是我首次涉及军事题材创作,也是我创作领域的拓展。2007年我赴陕北黄土高原写生,有感于艳阳高秋日日新而创作了《伏羲塬山民》,以当代绘画语境构写塬上气象和山民情怀。2011年与黄少华合作《幸福像花儿一样》,这是安徽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之一。现代城市的建设者——农民工,是当代中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新事物,为农民工造像,赞美优秀的农民工,幸福似花海,欢歌带笑颜,这是作品的基调。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和黄少华合作《李大钊与劳工》,缅怀革命先驱为之奋斗的那段历史。百年沧桑,百年辉煌,永恒的记忆。
努力就是耕耘,创作就有“四秋”。那些年是我人生中的重要时期,精力充沛,勤奋学习,我常常带着新作品到黄胄老师、卢沉和周思聪老师那里求教,每一次,每一年……老师们渐渐衰老,有的突然离去,留给我的是无限的感恩和怀念。一段经历,影响一生;一位恩师,受益终生。
作品欣赏
《伏羲塬山民》177X288cm
《艳阳金秋之一》69x138cm
《艳阳金秋之二》69x138cm
《秋阳》122X199cm
《川贵行之四》138x69cm
《川贵行之五》69x138cm
《川贵行之六》138x69cm
《川贵行之七》138x69cm
《乡音》138x69cm
《闲园写生之三》34x46cm
————————————————————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