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书画院是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的专业机构。自1979年成立以来,安徽省书画院“以整体的艺术特色和美学趋向取得了当代中国画坛令人瞩目的实绩,使传统笔墨在新的形势下获得现代意义的与时代共振的新图式。”作为专业创作与研究学术机构,书画院立足安徽本土文化,放眼全国书画创作的学术前沿,从九十年代在全国刮起的“黄山风”到新世纪的“重走新安路”,安徽省书画院正逐步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
45个春秋,45年的风雨历程。安徽省书画院不断挖掘安徽地域文化遗存,坚持走民族绘画之路,推动当代美术创作,努力使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与新时代、新生活接轨。在新征程上,安徽省书画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笔墨绘就时代画卷,将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不断开创安徽美术事业新局面。
画家简介
杨其铮
1944年生,安徽肥西人。1965年毕业于安徽艺术学院,在校任教至1986年,1987年至今在安徽书画院任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思源悟变
杨其铮
山水画已有千年传统,所传经典巨著,宏伟而博大。隋唐五代至宋,出现高峰,大家林立,荆、关、董、巨、刘、李、马、夏、范宽、郭熙铸造了宋代的辉煌,至元四家又出现了一个高峰,文人画的创作模式日渐成熟,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倪瓒的“六居士”以及吴镇和王蒙的诸多作品成为后代画家学画和创作的范本。特别是倪瓒的“逸笔草草”笔墨理念对后世影响巨大,明四家和董其昌、清四僧和四王,无不受这一笔墨手段和创作理念的影响和指导,文人画在几百年的大发展中越来越成为山水画创作的主流,以墨代色、以书用笔,内容强调诗意境界,诗书画印合为一体,成为广泛的创作模式。
中国书画创作的理论,来源于中国哲学,书者书道,画者画道,何谓道,“一阴一阳谓之道”,“尔雅”曰“一达之谓道”,易传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道即原则,道即道理,道即规律,古人在创作山水画时,不是看山写山,观水画水,而是“应目会心”“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先仰观俯察,盘桓往复,通过直观体验而“会心”,即是“神遇”也就是心灵的感悟,不是直观形象,而是感悟后的形象,创作来源于“澄怀味象”,正如庄子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中国哲学的这一审美观念,决定了山水画的写意法则,谢赫的“气韵生动”,宗炳“画山水序”中的“质有而趣灵”,陆机的“精鹭八极、心游万仞”,刘勰的“思理为妙,神与物游”他们都为山水画的创作写意性质奠定了发展的方向。我觉得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这个“妙”诞生了中国书画。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儒家和释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仁和中庸,释家的虚与静,在审美法则上,一为中和一为空灵,道儒释三家的审美观引领山水画的创作和发展,形而上的评品原则决定山水画的神、逸、能品美学价值。梳理一下山水画的源头,以及千年来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发展传统应该从源头开掘,创新才有根基,宋、元鼎盛,明清平稳,所发展的是文人画,走向单轨道,虽然文人画里出现许多经典作家,而且成就辉煌,但传统程式越来越单一化,如果我们从源头“神与物游”这一创作理念来开掘,创作的道路应该是广泛的,其包容性是博大的。
墨是中国人的发明,也是中国书画的主要原素,墨是黑色的,在中国人的审美原则里,黑代表着正义,刚健、庄重、威严、戏剧中包公的黑脸的就是例正,以一个黑色来表现万物,以墨分五色来表现色彩的大自然,这是中国人的独特创作,文人画把墨的表现力推到了极致,由墨分五色到黄宾虹的墨分七色,墨被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是必然的,色有着广泛的空间,我们所面对的自然是色彩斑斓的,外师造化历来是山水画创作的必然,仅是浅降这一方法是不够的,大自然丰富的色彩不是西方人独有的,也同样是中国人的。唐李氏父子的山水画,阎立本、顾闳中的人物画都表现色彩,敦煌壁画更如此。到宋代王希孟的青绿山水创造了山水画的一分类,只是中国人不是从光阴、冷暖、余补的色彩关系来表现色彩,而是以色为符号代表形质、平面构成,后人所作越来越装饰化,到了明清,所从者越来越少,由于中国画的本质是写意,此种画法越来越“式微”。如何让中国的青绿进入墨的写意中,弥补墨的不足,抛开写实中的色彩关系,而让色彩和墨构成关系,多年来,我一直在做这一探索。
书画同源,是中国画的另一大特色,所谓同源是在哲学的理念上,是在构造的点线上,每一点线都有具体的形象规范,和技法规范,所要表达的是写,而不是描和绘,这在写字和绘画是一样的。从某种意义上看,甲骨文和大篆,单独放大一个字就是一副抽象画,把许多字组合起来也是一副抽象画,而且可以看成是现代画,明代徐渭论书画时云:“盖晋时顾陆笔精,匀圆劲净,本古篆书家象形意,其后为张僧繇,阎立本最后乃有吴道子、李伯时、即稍变,犹知宗之,迨草书盛行,乃始有写意画,又一变也”。可见书画的关系,山水画进入现代,书法更应在写意中凸现书写的意象价值。
多年来,我一直在探索墨和青绿,有骨和没骨,工与写,书与画诸多元素的综合思考,从传统大师的经典高峰中走过去,去领会哲学源头的道的内涵,但愿在我所处的大自然中能“神遇”能做到“神与物游”,虽然目前的话,说的还很含混,而且很不准确,但路虽然很长,但愿我能努力走下去。
作品欣赏
————————————————————
往期回顾
展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安徽省书画院建院45周年书画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