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书画院是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的专业机构。自1979年成立以来,安徽省书画院“以整体的艺术特色和美学趋向取得了当代中国画坛令人瞩目的实绩,使传统笔墨在新的形势下获得现代意义的与时代共振的新图式。”作为专业创作与研究学术机构,书画院立足安徽本土文化,放眼全国书画创作的学术前沿,从九十年代在全国刮起的“黄山风”到新世纪的“重走新安路”,安徽省书画院正逐步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
45个春秋,45年的风雨历程。安徽省书画院不断挖掘安徽地域文化遗存,坚持走民族绘画之路,推动当代美术创作,努力使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与新时代、新生活接轨。在新征程上,安徽省书画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笔墨绘就时代画卷,将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不断开创安徽美术事业新局面。
画家简介
葛庆友,男,1944年出生于国画之乡—安徽萧县。1965年毕业于安徽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国画创作,作品曾参加六、八届全国美展,首届、三届、四届全国山水画展,全国现代名家邀请展、新世纪首届学术邀请展、全国画院双年展等。作品《走进西藏》获第四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金奖,许多作品被选送到美国、日本、德国及东南亚等国参加艺术展。部分作品为国务院、中南海、文化部及各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其成就被多部辞典载入,出版有《葛庆友画集》多种,享受政府津贴。安徽省书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
艺术家评论
真宰上诉墨淋漓——葛庆友和他的作品
文||程大利
历代的文人画家都不知不觉地反映出一种思想,把“我”融于自然中表现出天人合一,宇宙生命的和谐,人不过是天涯过客的观念,物我合一而后迁想妙得。无论是一竿修竹,一块怪石,还是山峦云烟,四时物境都是画家表达内在精神的形成,亦是灵与性的寄托。笔和墨都是情感的记录,而且留下准确的轨迹。除了情感,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画家的个性品德乃至人格境界。
葛庆友是当代一位卓有成就的美术家,创作了大批的山水、人物和花鸟画,是一位全面多能的杰出人才。他孜孜以求的是笔墨的高格和高韵。他的审美眼界高,曾得萧龙士先生指点和褒扬鼓励。萧龙士是笔墨俱佳的旷代大家,直至今日,领悟他艺术高度的人也不多。葛庆友青年时起即得萧先生指授,实是人生幸事。
文徵明题画有句:“人品不高,用墨无法”。李日华评说道:“点墨落纸、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 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若是营营世念,澡雪未尽,即日对丘壑,日摩妙迹,到头只与髹采圬墁之工,争巧拙于毫厘也”。(见《紫桃轩杂缀》)。
葛庆友是一位艺术赤子,对艺术无比挚爱,数十年如一
日,心无旁骛的探究绘画深处道理。他心胸豁达,为人散淡清纯,心思只在笔墨不在名利诸事。昔人称“烟火”气息为名缰利锁,主张“绝尘”就是这个意思,不是不要日常生活、柴米油盐,妻子儿女是每个画家都是要面对的。问题是对名利的态度,对社会评价的在意,往往区别画家境界的高低。据我所知庆友把此等得失看得极淡。
庆友既是一个善读书、深思考、重养气的画家,又是一个广交友、乐远行、究学问的文人。识精微、穷神理把人生与自然融为一体,充满人文关怀,深怀对自然的敬畏,对艺术探究了一生。
庆友是一位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兼长的画家。中国山水画重达意抒情,表现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葛庆友尤重意境的创设,一派真率,不见丝毫的矫饰,以直面山川,痛快淋漓的心态去拥抱自然,一任情感奔涌,心灵飞翔。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故而庆友的山水画,无论是宏篇巨作,抑或是尺牍小品,均有诗情画意,旨趣遥深。
读葛庆友山水巨制,多见大开大合,虚实相生、山间明月、江上清风、恍兮惚兮、颇耐寻味,可令人联想到苏轼《前赤壁赋》一文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意境。
葛庆友的画中人物多为古之雅士高人,或遗世独立、或江渚论道、或孤舟任游、或山中对弈。也有寻常景致,如荒滩孤钓、牛背横笛、竹窗夜读、把酒桑麻,神态各异,呼之欲出。常把古人清静恬淡,安详闲适的生活状态展现给读者。笔简墨朴,而情趣横生。
细品葛庆友花鸟画多为折枝名卉,下笔自由,精于设色,穷羽毛之变态,奋春华之方丽,点染之妙、浓艳如生,得之于心应之于手者,含刚劲于婀娜之中也,实在妙合天趣。
古之论画者云:“诚以人工易至,天机难合”。葛庆友以其对天地万物的仰观俯察与自然神遇而迹化。可谓:“用情于笔墨之中,放怀于笔墨之外”。故而其作品是神与境的相遇,是笔与墨的交响,是情与趣的流露,是性与灵的依托。亦是其依仁游艺半个多世纪人生阅历和修为的结晶。
中国书法与绘画从来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艺,它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修养。书画家从事艺术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求知问道,修养身心的过程。葛庆友情志淡泊,意旨幽微,常沉酣于山涧林壑,或长日静坐空潭,或月夜孤啸危岫。与古贤者心灵相通,见贤而思齐,长以前贤为楷模。绘画之暇,尤重书法,数十年如一日,乐之不倦,观其晚年书作,愈见老辣苍厚,淡云秋山之境跃然纸上。
惜乎,天不假寿,留下太多遗憾。但是,他留下的作品,无疑是对后人的最大贡献。
作品欣赏
《江南流韵》 136cmX68cm
《江水弯弯》 244cmX123cm
《清溪从老屋窗前流过》 70cmX70cm
《清溪一叶舟》 69cmX69cm
14葛庆友《千里跃进大别山》270x542cm
《黄山烟云》124X248CM
《夜深沉》136X68CM
《走进西藏》98X98CM
《青山峦》 扇面
《雪原》 扇面
《草原之恋》69cmX69cm
《秋韵之牧笛悠悠》68CM X 138CM
《幽谷泉声》68CM X 138CM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