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书画院简介
安徽省书画院是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的专业机构。自1979年成立以来,安徽省书画院“以整体的艺术特色和美学趋向取得了当代中国画坛令人瞩目的实绩,使传统笔墨在新的形势下获得现代意义的与时代共振的新图式。”作为专业创作与研究学术机构,书画院立足安徽本土文化,放眼全国书画创作的学术前沿,从九十年代在全国刮起的“黄山风”到新世纪的“重走新安路”,安徽省书画院正逐步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
45个春秋,45年的风雨历程。安徽省书画院不断挖掘安徽地域文化遗存,坚持走民族绘画之路,推动当代美术创作,努力使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与新时代、新生活接轨。在新征程上,安徽省书画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笔墨绘就时代画卷,将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不断开创安徽美术事业新局面。
画家简介
范春晓,1980年8月生于安徽省阜阳市,现为安徽省书画院副院长,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美术师,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青年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聘任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专家评委,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江淮文化名家”团队带头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承接二项国家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入选二项国家艺术基金创作资助项目,作品荣获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二等奖,参加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四届、第八届北京国际双年展,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等全国重大展览五十余次,多幅作品由中国美术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等国家级展览馆收藏展陈。
创作随感
我喜欢幻想,人们总说别做白日梦,而我却经常做着“白日梦”,沉浸在幻想的快乐中,盯着很多东西瞎想,现实的非现实的、具象的抽象的、合理的夸张的……编织一个个“梦”的空间,在里面组织着空间的穿越与置换,时间的停滞与流逝……有时想着想着,不断跳跃的思绪逐渐定格为一个画面,催生着我创作的冲动。我的很多作品都有时空跳跃的元素,大抵与我爱幻想有关。静静的夜晚,望向无尽的苍穹,我常常会思索时间和空间这一宇宙中永恒的奥秘,我们身处的空间之外还有什么?时间是怎样流动的?时空是真实的具体的吗?这种对时空的思考我把他表现在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错中。中国画的自由空间观念与我脑海中构建的画面常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在西画正流行,中国画逐渐式微之时我选择把中国画作为创作的载体。但西画的理性也使我受益匪浅,荷尔拜因、波提切利、塞尚、博纳尔,我常与他们隔空对话,吸收了很多关于构成、线条和色彩的养分。尽管我是以写实的工笔画方式表现现代女性,但是我完全把她们抽象化了,我喜欢把她们置于如诗如梦的多维画面中,随心所欲地拆散真实的生活框架,寻找与此有关的“象征式”的人或物作为道具,画面中的道路、桌子、门窗都不仅仅是他们自身的外在表意,而被幻化成一种沟通的方式、一个展示的平台,又或者是一个寻求答案的途径、多个时间的隔断,抽离了他们真实的外表形态,诗意的“真实”却变得更有意义。林语堂先生说,诗歌在中国替代了宗教的作用,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禅的欢鸣,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我也相信诗歌是中国人生命中的必需品,在四季轮回中我的画面也是因为有了生命的质感而诗意盎然。
《假日》 150厘米×104厘米 纸本设色
《阳光灿烂》 76厘米×195厘米 局部之一
《阳光灿烂》 76厘米×195厘米 局部之二
《祈福》210厘米×190厘米 纸本设色 中国美术馆收藏
青春是多梦的岁月,而理想是青春飞翔的翅膀,当黎明带着春天的晨曦升起,仿佛那是青春在召唤着我们的理想。从事大学教学11年,我一直身处校园这个充满朝气与希望的环境中,每日上午有课,我都会早去学校一会,校园中晨雾弥漫,清新自然。清晨的时间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以分钟计算的,早读的学生以及穿行在去各自教室的身影,让校园变得越发生气盎然,而他们青春的迷茫与渴望,又正像是晨曦中的朝雾与曙光,如梦一般的感人。这也是我一直想表现的一个题材。
画面在设计的时候,我没有直接的选择一个固有的场景,而是虚拟了一个空间,我觉得这样更能够自由的表现跳跃朦胧的青春。由于需要表现现实生活与虚拟空间的交错置换,不可能只简单地再现表象,于是我便像作家虚构情节那样,开始在画面中虚构一些合理或不合理的情节,使整个画面处于一种真实与虚幻的梦一样的气氛之中,画面显得丰富而神秘,画面中的元素有些是有意识的指代,有些纯粹是下意识的流淌,这种理性与感性的交错也刚好表现出我对青春状态的感受。树冠与草地中不仅有心愿卡,还融合了多种中国传统符号,剪纸、汉拓、壁画等多时空的语汇。我尝试着把西方的三维观念纳入东方自由的空间观念中。把一切都归纳在五维空间观念里自由运用。时空的交叠转换加进了心理,意念,情感。这种五维空间的空间构成能够使我更加自由的表达青春的五彩梦想。《e度空间之二》210厘米×120厘米 纸本重彩 中国美术馆收藏
这幅作品是我在09年画《e度空间》这一作品之后衍生出来的系列作品之一,当时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对时下青年网络生活状态的描述,画面中的人物都是我的同学,那时我还在上研究生,同学们都聚在一起,也许是前途未卜的原因,大家喜欢把无聊的时光耗在网络上,玩游戏、聊天、网购,每当此时好像世界不那么现实了,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产生的交错与矛盾,这种生活中的碰撞,让我产生了表现创作的欲望。由于需要表现现实生活与虚拟空间的交错置换,不可能只简单地再现表象,于是我便像作家虚构情节那样,开始在画面中虚构一些合理或不合理的情节,使整个画面处于一种真实与虚幻的戏剧似的气氛之中,画面显得丰富而神秘,画面中的元素有些是有意识的指代,有些纯粹是下意识的流淌,这种理性与感性的交错也刚好表现出我对那个时期生活状态的感受。西方画家做立体是自然而然,却硬往平面上靠,东方画家做平面毫不费劲,却又想做立体。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艺术正率先走向艺术大同。在我的画面里,我喜欢把西方的三维观念纳入东方自由的空间观念中。把一切都归纳在五维空间观念里自由运用。时空的交叠转换加进了心理,意念,情感,这种五维空间的空间构成能够使我更加自由的表达我的幻想。时尚的都市女孩对于网购的偏爱一点不下于男孩痴迷网络游戏的热情,网络的世界里有她们喜爱的服装玩具,关心的事物,当下好像人人都离不开网络所带给我们的方便,感受这个虚拟的空间,我在画面中组织了很多网络中的元素,也许她们在一起和别人网聊,又或许一起在进行网上购物吧,装饰性田园般的自然环境可以多时空的表现我想得到的庞大信息量,而真正的实际情形这时候倒显得并不重要了,随着她们手指触碰的方向,穿越时空,似在另一个空间的思绪接触。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汇,也想有这么一个神奇的空间,载我去触摸经典。 我在这件作品的创作中作了多方面的尝试。采用了满幅布局的构图方式,试图以密不透风的紧密性来反映当下网络时代的高速、喧嚣与紧张,以及因此带来的新型人际交流方式和复杂的社会性。同时,我用直线的、曲线的、规则的、不规则的等多种线条来巧妙地分隔构成画面,使得作品具有了多重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此外,这件作品我在细节的描绘上花了不少心思,女孩子的服饰、发型、身上的装饰物、空中扑翼飞翔的小鸟,以及周围的环境物等等,都设计的与作品主题相关,使得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隐喻性,增加了一些的想象空间。我在这幅作品当中的多种技法的体验,恰恰构成审美内涵的多义性和丰富性,而这一特点,几乎或多或少地贯穿于我之后的一系列作品中。
《传说系列之一、二》34厘米×117厘米×2 纸本设色
《玩具之五》 130厘米×68厘米 纸本设色
《传唱》50厘米100厘米纸本设色
《桃子的梦》67厘米×52厘米 纸本设色
《博弈》 35厘米×55厘米 纸本设色
《青蛙的猜想》108厘米×80厘米 纸本设色
三岛由纪夫关于青春的解读是这幅作品贴切的诠释。“所谓的青春就是尚未得到某种东西的状态,就是渴望、憧憬的状态,也是具有可能性的状态,尽管一无所有,但偶尔能在幻想中具有拥有一切的感觉。”学习音乐的青春少女,凝神揣摩着乐谱,放松的身体姿态、表情中淡淡的喜悦、近看又有些游离的眼神透露出的信息却又颇令人玩味。青春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信马由缰、无边无际的畅想状态也许是青春最美好的状态,所有的希望都蕴含在这美好的畅想中。这也是我喜欢以青春少女为原型进行创作的原因吧。合十冥想的“青蛙”、由头顶倾泻而下辉煌耀眼的光线,投射着少女的心理状态。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是我目睹过的最为美妙的蜕变之一。年少时听着“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怀着好奇与敬意每天到家门口的池塘观察,聆听着青蛙的鸣叫是我心目中万物变化、奥妙无穷的象征与幻化。《舞动》 88厘米×172厘米 纸本设色
我们生活在设计的世界里,它无处不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特别是视觉习惯。这幅作品中我突破了传统工笔绘画审美法则的约束,强化了画面的设计因素。我把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彩都看成充满深情的一段段诗句或一个个鲜活的角色,重新将传统的元素通过配置与编排后转换为表达画面情感的最贴切的语言。古人说“静若处子”,对少女的审美要求是沉静婉约、无欲无求。现代社会,多元化视角下,宜动宜静的状态更符合少女心态,“动如脱兔”可能是少女春思飘飞的更好诠释。《舞动》这幅作品中,我以起舞的外在形式表达少女内心的心绪浮动。掀翻的鸟笼、飘动的舞布、飞跃的鸽子、女孩旋转回绕的手臂作为烘托主体人物内心世界的道具,自上而下都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隐喻”是东西方绘画都惯用的艺术手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创造”其实就是勾勒出一个意象世界来,而艺术作品如少弦外之音则容量不大。
《传说系列之四》 43厘米x110厘米 纸本设色
《桃花源之三》 31厘米×75厘米 纸本设色
《飘落的羽毛》80厘米×138厘米 纸本设色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笔下的日本女郎是东方女性含蓄之美的典型。在女性的审美上我也最欣赏这种含蓄之美,所以我画面中的女子也多是微微低头、不胜娇羞的姿态,很少有完全正面、一览无余的展现,少了想象的空间在我看来总是太过直白了。
这幅作品的画面中,架上的鹦鹉只留下随风慢慢飘落的羽毛,鹦鹉飞走了吗?少女怀春心系何方?构图与色彩的简化更突出了少女的娇羞与春思。
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的审美和情感似乎也有快餐化的趋势。“迎合”市场,以复杂的构图和繁复的技法取悦大众是不断有人提醒我卖画的不二法则,可是有违本心的“迎合”以及批量的生产却又无疑会使创作者沦为丧失个性的画匠。尽管能力有限,可是我始终有这样的责任感,艺术家首先要认识自己、聆听自己、成为自己,才能“引领”而不是“迎合”大众。我的审美趣味经历了去繁就简的成长蜕变,是含蓄、简约而纯粹的,所以我近几年的画面不断在“简”化。传统中国画的美也正是含蓄之美,画外之意更多于画面之意。
《玫瑰》34厘米×60厘米 纸本设色
视点的选择,尽量选择侧面或是正面的角度,避免大角度的透视,这样人物就可以在相对平面的环境下寻找变化,与平面的装饰图案相融合。其次不同技法的使用也是区别并融合经验与技巧,在对图案进行描绘和对实物进行塑造时,我有意识的区别了表现手法,图案采用填色或是撞色的方法描绘,而人物的塑造更多的是反复的虚染,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区别但又不呆板生硬。
《桃花系列之二》147厘米×120厘米 纸本设色
《花房》直径60厘米 纸本设色
《漾之七》直径60厘米纸本设色
《漾之五》 直径60厘米 纸本设色
《纸飞机》200厘米×80厘米 纸本设色
这是一幅在画室写生后经过修改二次创作的作品。夏季的晌午,外面阳光强烈耀眼,纱质窗帘抵挡了几分太阳的直射。当时正经历和恋人小别的模特随性慵懒地躺在地板上,身体习惯性地蜷缩,淡淡的相思、淡淡的忧伤在空气中弥散,令我想起《万叶集》中“我正恋君苦,待君门户开,秋风吹我户,帘动似人来”的诗句。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窗外的蝉鸣、阳光的燥热更让人倍加珍惜这午后难得的静谧和安适。视觉直接感受到的鲜艳色彩并不符合画者那时那刻的安宁心境,所以我将画面色调定为以沥青灰为主的冷色调,那条布满玫瑰花图案的裙子也是刻意降低了颜色纯度。把人物安排在画面下方四分之一处,透着阳光的窗户占据四分之三,画面的整体基调仍是沥青灰。我觉得灰色调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境界,我喜欢这种境界。灰色本身不是色彩,所有的互补色叠加都可以得到灰色,因而灰色又可以和所有颜色融合,包含了无数可能性。所以,我的调色板上最多不超过五种颜色,我喜欢简单中蕴含繁复的自由之境。画面上方的纸飞机亦是安宁心境的象征和承载。无拘无束的童年时代,玩伴们兴奋忘情地奔跑、呼喊,互相比拼着谁的纸飞机飞得更高更远……累得跑不动的时候四脚朝天躺在草丛里,看着夕阳一点点滑落,看着其他玩伴的纸飞机横冲直撞,周围的欢笑声、吵闹声却让人更深地体会到内心超乎寻常的安宁和满足……这种似乎有点冲突、有点矛盾的感觉我一直铭记于心。那个躺在草地上看着纸飞机漫天飞舞的时刻,成为我生命中印象最为深刻的珍贵的幸福时光和永恒记忆。《猫咪乖乖》68厘米×108厘米 纸本设色
《花开》局部 31厘米×105厘米 纸本设色
《漾》45厘米×90厘米 纸本设色
《清夜》136厘米×65厘米 纸本设色
《凝》34厘米×34厘米 纸本设色
女性题材,对我而言,是艺术探索中一片常青的沃土。每一次提笔,都是对青春美好瞬间的定格与再创造。在我心中,少女不仅是青春的象征,更是纯真、梦想与希望的化身。随着心境的变迁,熟悉的题材在不同的心境折射下总会遇到一些不一样的意思——如果与此同时,它还能触发不同的外在形式,自然就会激起我探索空间的欲望和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快感。其实我并不能肯定,究竟是那个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那个意思促使我去寻找与之契合的形式,还是某天我偶然发现的形式呼唤出了那个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那个意思?《打败病毒》直径100厘米 纸本设色
《寻》30厘米×60厘米 纸本设色
《笑笑.越阳.我》组画之六27厘米×25厘米 纸本设色
《笑笑.越阳.我》组画之四 37厘米×26厘米 纸本设色
《自画像》之五 25厘米×36厘米 纸本设色
《笑笑.越阳.我》组画之五 65厘米×21厘米 纸本设色
《你哪个单位的》65厘米×21厘米 纸本设色
《笑笑.越阳.我》组画之六 21厘米×42厘米 纸本设色
《笑笑.越阳.我》组画之三 28厘米×63厘米 纸本设色
《晨光》40厘米×58厘米 纸本设色
《舞台》65厘米×45厘米 纸本设色
《笑笑的梦想》60厘米×45厘米 纸本设色
《笑笑.越阳.我》组画之一 26厘米×12厘米 纸本设色
《笑笑.越阳.我》组画之二 36厘米×38厘米 纸本设色
真情实感是作品最重要的品质,脱离这个前提,再好的技法都是没有意义的。学会认识自己、感受自己的生活是艺术创作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灵感来源。这里说的生活是一定自身直接感受到的生命过程和成长过程,不是别人的生活和别人强加给你的感受。生活中有时会看到有表现欲的儿童在自创自演时很可爱,但经过大人的“指点”、“矫正”后小孩子变得假了,矫揉造作起来。说到底“真”才是感人的前提,离开了“真”再华丽的语言形式都感觉虚伪,更何谈感人呢?好的艺术作品有时在技法上往往是“稚嫩”的,朴实的语言往往让人更能够去关注作品的内容与情感。
小画于我而言,是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化作纸上诗意的过程。每一幅创作都像是开启一扇通往内心深处记忆长廊的门。这些小作品承载着日常的温度、情感的厚度,它们像是无声的诉说者,将我内心的柔软与对生活的眷恋娓娓道来,每一笔都源于生活的质朴情感。这些小作品更突出的是对人物气质神态的把握,以黑白灰为主色调,辅以少而精的色块。画这些作品我是极为放松的,整个过程仿佛在与家人的聊天,漫不经心的闲谈。不一定是多遍的渲染,更多是泼墨的酣畅淋漓,是“意”的交融相会,是“境”的渲染营造。墨色的自然松弛,流淌着平静的自由意境。《桃花潭》32厘米×25厘米 纸本设色
《桃花潭之二》32厘米×32厘米 纸本设色
《桃花潭之三》33厘米×55厘米 纸本设色
《碧桃园》71厘米×18厘米 纸本设色
“致广大,尽精微”。致广大容易理解,有在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对水墨的探索与拓展。尽精微不单指细微处的观察与描述,更多的应该是艺术神经的敏感度,这个非常重要,我们说造型,笔墨,章法等等,其实都是在围绕着个人感受表达,如何能够恰当而准确的表达,就需要你能够敏感的扑捉到物象的精神状态,将看似凌乱却有趣的生活细节,有选择地提取,并将其有意味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温度的画面,一道美丽的风景,一则感人的故事。
安徽省书画院建院45周年画家风采||张煜
安徽省书画院建院45周年画家风采||刘廷龙
安徽省书画院建院45周年画家风采||方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