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30日凌晨4时27分,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经过6小时的飞行,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由中国自主建造的“天宫”空间站。这是中国的第十四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也是第八次访问空间站,并预计于明年4或5月返回。乘坐神州十八号进入空间站的叶光富、李聪、李广苏将于11月4日返回。
在为期6个月的任务期间,三名航天员将在空间站开展数十项科学实验。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此次任务将在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材料科学和医学等领域开展86项空间科技实验,包括在太空环境中测试由模拟月壤制成的砖块性能。如果实验成功,此类砖块将成为中国月球研究站建设中使用的一种关键材料,大大减轻未来月球建筑建设运输成本。砖块将于下个月通过单独的无人货运航天器运送至空间站。
在发布会上,林西强还针对应急预案做了解释。他表示,应急响应计划已经“不断优化”,让宇航员有更多时间处理火箭受损等突发情况,且神舟二十号及其运载火箭已进入待命状态,必要时可执行紧急救援任务。
本次任务的指令长是48岁的蔡旭哲,他曾参与神舟十四号任务并参与完成空间站的建设。与他同行的还有两位“90后”航天员——宋令东和王浩泽。宋令东入选前是空军战斗机飞行员,也是中国首个飞天的“90后”男航天员,而王浩泽是中国首位女性航天工程师,将成为继刘洋和王亚平之后第三位进入太空的中国女性。
此次发射体现了中国航天计划的快速发展,也是中国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计划的又一重大进展。今年5月,中国的嫦娥六号无人探测器已成功从月球背面采集月壤并送回样本,使中国成为首个完成此壮举的国家。
太空探索背后也涉及重要的经济利益。月球土壤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包括稀土、铁和钛等金属,还有可用于从超导体到医疗设备等各种领域的氦-3,估值从数十亿至千万亿不等。
中国在载人和无人航天任务上的快速进展引起了美国的高度关注。美国太空司令部司令斯蒂芬·怀廷将军(General Stephen Whiting)先前在接受BBC报道时称,自2018年以来,中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大力投资太空。中国在轨的情报、监视和侦察卫星数量增加了两倍,在太平洋上空构建了一个“发现、锁定、跟踪和瞄准美国及盟国军事能力的杀伤网”。
中国方面则表示太空探索是“人类的集体使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总体技术局局长李英良强调,美国的担忧“没有必要”。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利用太空的理念,并愿在共享协作的基础上推进国际合作。
尽管面临经济放缓,中国仍将太空计划列为优先发展领域。“即便面临‘技术复杂、工期紧、挑战多’的现实,我们仍将继续保持‘两弹一星’的精神,使中国人民的登月梦想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林希强说。
中国近日启动太空新任务,三名宇航员将对未来登月所使用的技术进行试验。
意大利Panorama网报道,10月底,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航天员乘组由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组成。48岁的蔡旭哲任指令长,他曾是神舟十四号任务的成员,在太空度过了184天;宋令东入选前是空军飞行员,王浩泽入选前是航天高级工程师,两人均为34岁,也都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在经历约6.5小时的飞行后,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宫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宇航员们将在空间站驻留6个月,开展一系列科学实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在发射前一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蔡旭哲表示:“我的两名新队友都是‘90后’。我们虽然有年龄上的差异,但我们都有同一个目标,就是为国出征、为国争光,一起奋斗、一起奔跑。”
报道称,此次任务还包含对正在开发的技术进行实验,涉及到中国未来的太空计划,这些计划中最雄心勃勃的是到2030年将宇航员送上月球。9月份,中国载人航天局公布了为此设计的宇航服,红白相间的宇航服可以很容易让俄罗斯和西方的宇航员认出他们。这款登月服配备了内置长短距离摄像头、操作控制台和防眩光头盔面罩,宇航员的操作可以通过主观摄像头实时传送。上肢的红色条纹灵感来自于中国西部敦煌市出现的“飞天”神绶。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中国著名宇航员翟志刚和王亚平向观众展示了它的特点,并展示了穿戴者如何弯腰爬上即将搭载的飞行器和生活舱的梯子。可以说,中国为确立自己在太空领域的地位做出了重大努力,而所有发达国家也都在越来越多地寻求这一领域的发展。因为这不仅涉及科技方面的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安全。
SpaceX的CEO埃隆·马斯克一直批评美国宇航局在有关月球的问题上是浪费时间,到处是冗长而无用的官僚化程序。在中国公布宇航服的时候,马斯克提到:“近年来,中国航天局已经完成了一系列复杂的由机器人执行的月球任务,包括今年早些时候嫦娥六号送回了月球土壤样本,同时中国正在力求成为第二个将宇航员送上月球表面的国家。”而美国,自1972年登月之后,就再没有将宇航员送上月球。接着,美国计划在这几年执行阿耳忒弥斯三号载人登月计划,该计划原定时间是2025年,后被推迟到了2026年9月。该任务的一个关键点是要在月球表面长时间停留。当年的阿波罗任务在月表停留时间仅为几十个小时,这次的计划则要长得多。月球的气候条件非常极端,月面直接暴露在宇宙中,白天温度可达121℃,夜间则会降至-133℃。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吴志强表示:“不同于近地轨道任务,月面出舱活动时,航天员将处于一个自然严酷的月面环境,高真空、低重力、月尘月壤、复杂的月表地形、高低温、强辐射等复杂的环境因素都会对工作和防护造成重大影响。”今年初,中国官方公布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月面着陆器命名为“揽月”,即“拥抱月球”。文章称,这还只是中国庞大月球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包括到2040年前建成月球南极基地。
当地时间4日,中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身体状态良好,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对此,德国多家主流媒体予以关注,报道内容现编译如下:
德国电视一台《每日新闻》报道称,在离开“天宫”空间站后,三名航天员搭乘的返回舱在飞行8小时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戈壁。《每日新闻》回顾,神舟十八号飞船于今年四月发射升空。在太空度过的192天中,航天员们进行了多项舱外作业和科学研究。5月份,乘组完成了中国航天员迄今为止最长的一次“太空行走”。
《时代》周刊关注,神舟十八号乘组在出发返回地球前,迎来了搭乘神舟十九号的新一批航天员,他们分别是指令长蔡旭哲、航天驾驶员宋令东、航天飞行工程师王浩泽。值得称道的是,宋令东和王浩泽为“90后”航天员。《时代》周刊介绍,神舟十九号乘组将在“天宫”开展80余项实验、维修工作。
《世界报》聚焦神舟十八号航天员的出舱环节。报道称,返回舱在着陆前的最后阶段借助降落伞成功减速,而在着陆后一小时内,搜救团队就顺利将航天员乘组全部接出,且全员状态良好。出舱后,乘组指令长叶光富在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表示,“感谢伟大的祖国,感谢全国人民”。而李聪则表示将努力尽快恢复并投入训练,为再次踏入浩瀚宇宙做好准备。报道指出,中国航天员选拔自解放军空军飞行员。
《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等媒体谈到,中国当前在航空航天领域与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开展竞争。中国计划,在2030年实现首次载人登月,而项目的筹备及选拔工作已经开始。今年,中国通过“嫦娥六号”探测器将月球背面的土壤样本带回地球,写就了人类航天史的新纪录。此外,中国还在进行火星探测任务,并加快了推进地球轨道卫星网络建设的步伐。
(欧洲时报/ 郭贝、戴胜、李帅编译报道)
编辑:沐橙园
点在看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