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相处最舒服的方式,就3个字

健康   情感   2024-11-13 18:02   浙江  


作者:碳水化合物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表达过一个观点:“不要做一个太好的人,要学会释放你的攻击性”。

一个读者后台提问说:“我要是释放了攻击性,被报复了怎么办啊?”

我想,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充分释放攻击性的人,应当是一个:“火爆脾气,一点就着,异常亢奋的状态”。

这种状态确实容易树敌。

事实上,恰恰相反,能充分释放攻击性的人,一般格外平静。

他们从不委屈自己,但也不诋毁他人。

保持一定的「攻击性」,让他们收获了更加舒适的人际关系。‍‍‍‍


01

释放攻击性
的人,格外平静

为什么呢?

在我的朋友中,就有这么两类人:一类是小A这样,不敢释放攻击性的。
小A还记得念书时的一件烦心事。

晚上宿舍熄灯后,小A躺在床上,准备入睡。可是隔壁床同学还在讲话,仔细一听,原来对方在和男友打电话。

一开始,小A以为只是结束的晚安问候,打算等一会儿对方。没想到,10分钟过去了,对方完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小A有点急了,怎么会有这种人。更过分的是,30分钟过去了,对方还在大聊特聊,时不时发出笑声。

小A被吵得睡不着觉,还要被迫收听这位同学私房话,她气得在心里骂:

神经病吧,这人,把别人当空气的吗?


这人爸妈怎么教的,一点素质没有。

直到把对方祖宗18代问候了一遍。但骂完了,她还是不敢表达不满。

她想象着可能发生的场景:她冲着对方喊:“喂,不要在熄灯后打电话,很吵好不好!”

对方一个鲤鱼打挺,坐起来破口大骂:“你算老几啊,凭什么管我?”

光是想想,小A已经头摇的像拨浪鼓一样:

算了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忍就过去了。

和小A 一样,很多人遇到类似情况,都不敢表达。道理都懂,可一遇到现实情况,就是表达不出来。

图片来源:pexel

而朋友小B,则完全相反,是敢于释放攻击性的人。

可能,很多人会以为小B是那种:脾气暴躁,一点就着的人,但恰恰相反,我从没见过小B发火。

那小B又是怎么释放攻击性的呢?

有一次,和小B聊天,她讲了与合租室友的一件事。

工作日的早晨,像往常一样,小B七点起床,打算上个厕所,出门一看,室友在卫生间洗澡,小B只好等着对方。

没想到,这一洗,居然洗了40分钟才回房间,小B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于是,小B敲了敲对方房间门,语气平静地说:“哈喽,下次洗澡可以换个时间吗?如果在早高峰洗澡的话,大家都不太方便”

房间里没有回应,小B又敲了敲门,说:“哈喽,听得到吗?”只听一个不悦地声音说:“听得到,知道了......”

小B回应道:“好的,谢谢配合”,就走开了。

有趣的是,自那以后,室友再也不在早高峰洗澡了。

边界被入侵,为什么有人只能压抑隐忍,有人却可以勇敢表达,成功捍卫?区别在哪里?

核心在于边界被入侵时,你的反应模式。

02

辨别
你的反应模式

反应模式指的是:边界被入侵时,你的思维,情绪,行为构成的连锁反应。

反应模式分为个人导向与行为导向。

(1)个人导向

个人导向指的是:边界被入侵时,把问题归结到个人身上的反应模式。

这一点在小A身上挺明显的,室友打电话时,小A的思维反应是:

这人有病吧!


太没素质了吧!

第一时间把问题归结到了对方这个人身上。

而把问题归咎到人身上,认为这个人不行,又会让她产生一种情绪反应——敌意

敌意是一种综合情绪,它是由愤怒,蔑视与厌恶相关情绪构成。

图片来源:pexel

认为室友有病,没素质,都会产生蔑视,厌恶情绪,与小A本身的愤怒结合,构成了一股强烈的敌意。

正如小A脑补的一样,她很想冲对方大喊一句:“喂,不要在熄灯后打电话,很吵好不好!”

但她不敢这样做,因为这样的敌意,必然激发敌意,会遭到报复。而担心报复的恐惧情绪,则激发了小A的行为反应——闭口不言。

(2)行为导向

行为导向指的是,边界被入侵时,把问题归结到行为上的反应模式。

与小B聊过后,发现当边界被入侵时,她的思维反应是:

这个点儿洗澡,也太烦了吧!


怎么回事,怎么霸占卫生间这么久?

第一时间把问题归结到对方的行为上。

而这种归因,让她虽然生气,但对这个人没有敌意,所以,她不会攻击这个人,她要做的,只是让对方调整一下行为。

因此,小B的行为反应是表达不满。她敲了室友的门,告知对方换个时间洗澡。

由于小B的表达不含敌意,因此室友虽然也有些不满,但是冲突没有升级。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不含敌意的表达,一定不会带来冲突,而是,当你不含敌意表达时,可以减少人际对抗。

因为当你言辞激烈,迫使对方调整时,这种人际压力会迫使对方情绪激烈地反抗。而不含敌意时,则可以尽量规避这一现象。
诚然,我们无法预测对方的反应,但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反应,来减少关系中的冲突。

再回到之前的问题,边界被入侵时,为什么有人只能隐忍不发,有人可以成功捍卫。

因为隐忍不发的人,往往具备「个人导向」的反应模式。

而敢于表达的人,往往具备「行为导向」的反应模式。

图片来源:pexel


03

攻击性
不等于敌意

回到文章开头,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充分释放攻击性的人,应当是:火爆脾气,一点就着,异常亢奋的状态。

因为我们混淆了两个基本概念——攻击性与敌意。

攻击性指的是,边界入侵时,我们保护自己的行为。


敌意指的是,针对他人的一种愤怒,厌恶,蔑视的混合情绪。

当我们表示不满时,会让别人感到尴尬与不适,而我们表达敌意时,则会直接激发起别人的敌意。

而当我们表达不满时,夹杂着些许敌意,就会让我们恐惧被报复,变得不敢表达。

想一想,很多场景是不是这样:

高铁上,一个小孩儿跑来跑去,吵的你睡不着,你内心大骂,为什么父母不管管,真没素质。

却不敢走到对方面前,说一句:“能不能让你的小孩儿安静一会儿,吵到我睡觉了”

因为此刻的你,已经怀有极大的敌意,你怕一开口,双方就吵起来。

因此,我们要学会管理敌意,而不是压抑不满。那么可以怎么做呢?

01 培养「行为归因」

看见别人插队,霸占卫生间太久,很多人第一反应总是:这人真没素质。

事实上,这是一种典型的歪曲认知:以偏概全。以某个行为定义一个人,往往会造成以偏概全的局面。

就像小B与室友熟悉后才知道,原来室友那时刚入住,不是很清楚大家用卫生间的时间,所以没多想就去洗了。

得知自己给大家带来了不方便,室友就再也不在那个时间洗澡了。

图片来源:pexel

因此,我们不能断章取义,要学会把情境归因为行为,而不是上升到个人。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练习:

他xx的行为,让我很不满。

例如:

他插队的行为,让我很不满。


他霸占卫生间的行为,让我很不爽。


他放我鸽子的行为,让我很不适。

学会行为归因,是敢于表达的第一步。

02 释放愤怒

边界被入侵时,一定是愤怒的,不适的。这时候,需要释放一下负面情绪,可以通过自由书写的方式达成:

写下你的所有情绪,不满:

我很生气,因为......


这让我感到......

全部写下来之后,你会发现你的情绪被宣泄了,整个人舒服多了。

03 不含敌意的表达

当你的情绪释放好以后,就可以采取行动了。

小A认为室友很吵,可以不含敌意的说:“哈喽,你讲电话吵到我了,可以到外面去吗?”

高铁上有小孩儿吵得你睡不着觉,可以不含敌意的对他的父母说:“哈喽,你的小孩儿吵到我了,可以让他声音小一点吗?”

通过不断练习,你会发现,你会越来越熟练的表达不满,也能更好的照顾自己的感受。


写在最后:

我们鼓励大家释放攻击性,并不是说,鼓励你成为一个脾气火爆,一点就着的人。

相反,而真正能自如地表达攻击性的人,是心理较为健康的人。

因为,他们不会随意以某个行为定性一个人,不会对人充满敌意。

同时,他们也能够保护自己,为自己挺身而出。

平静地说一句:“对不起,你越界了”。

这份平静,远比咆哮更有力量。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可从事心理行业,可增加额外收入

可成为有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人才


↓戳图,添加老师咨询↓

含1对1指导规划 + 课程体验



END


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可以考虑壹点灵的心理服务,这里有4.5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可进行线上或线下咨询服务,他们专业、真诚,且已经准备好,识别下方二维码可预约咨询↓

壹点灵心理
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平台,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提供在线/门店咨询,已入驻4.2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累计向4300万名用户提供抑郁情绪、焦虑情绪、婚姻情感咨询、心理倾诉、心理测试、心理课程、心理咨询培训等心理健康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