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南生 编辑:厘米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喊完这句话后,瑞秋被自己吓到了,因为她突然意识到:这话是以前爸爸教她的时候说过的。
她惊讶地发现,虽然她很努力地避免自己习得妈妈的缺点,却在无意中走向了父亲那一端。
这好像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追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你有没有发现,对自己像父母这件事,往往是后知后觉的。
比如瑞秋和乔伊都是,等到话说出口,才意识到自己做了或者说了什么。
而且,发现后,下一次仍然无法控制自己。
为什么在之前无法觉察并即时控制这个行为呢?
专注于创伤及疗愈的神经科学家布鲁斯·D. 佩里认为:
一个人的经历会影响大脑的反应模式。
无法控制行为,和大脑的反应模式有关。
我们先来看看大脑是怎么工作的。
大脑自下而上,分为四个区域:
脑干、间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就像一个四层蛋糕。
最顶层是大脑皮质,负责思考、做计划。
最底部,是脑干,负责调节体温、呼吸、心跳等。
来源:pexels
而我们所有的感觉输入,都是直接连到脑干的。
就像被烫了一下,你会立马缩回手,而不是去想一想要不要缩回手。
这是因为,脑干的反应非常即时。
只有信号传到大脑皮质时,你才能会有意识,才会思考。
简单来说就是,人的理性思考会比习惯的应激反应“慢半拍”。
佩里医生研究发现:
当我们经历被忽视、被贬低、不被爱时,这些经历都会储存在大脑里,形成一套应激反应系统。
如果这个刺激过大,或者长期出现,这个系统就会变得变得非常敏感。
久而久之,会导致功能的脆弱性。
比如你的父母总因为一点小事就吵架。
那么,你对“关系冲突”的应激反应系统就会被长期被激活。
来源:pexels
于是,一有点冲突,你就很敏感。
甚至被卷入冲突之中。
这是因为,你处理冲突的能力变弱了。
那么,当你因为小事感到生气时,这种感觉没法第一时间到达大脑皮质,进行深思熟虑后再处理。
而是在最先传达到脑干,就匹配到了父亲动不动就骂人的记忆。
于是就更容易做出像父亲一样的情绪化行为。
脾气发到一半,大脑皮质接收到了信号,才反应过来。
那么,到底为什么我们越讨厌父母,却偏偏活成了父母的样子呢?
佩里医生认为:
创伤会引起痛苦,而痛苦不会凭空消失,时间更不会冲淡一切。
创伤事件的影响力,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他在《你经历了什么》这本书里,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叫塞缪尔的男孩,很讨厌他的男老师。
而这位老师其实对塞缪尔很好,会主动和他聊天,主动帮他。
但只要老师一靠近塞缪尔,他就变得焦虑不安。
所有人都不知道为什么。
后来佩里医生陪塞缪尔去看他爸爸。
他才发现端倪:原来,男老师和他爸爸用了同一款止汗露。
来源:pexels
原来,老师身上的味道,和爸爸的味道是一样的。
而爸爸从小就对他不管不顾,一喝醉就打他。
所以老师一旦靠近塞缪尔,就激活了他大脑深处关于这个味道的记忆。
爸爸带来的痛苦、恐惧、情感忽视……立马浮现。
是这份熟悉感,触发了塞缪尔的应激情绪开关。
佩里医生发现,那些让人产生强烈情绪的体验,会被深深锁在大脑中,随时被激活。
这种大脑对创伤应激反应的熟悉感,会一直影响一个人以后对关系的体验和理解,定义我们的每一段关系、每一次互动和每一个决定。
就像塞缪尔,那位男老师对他很好。
但他感受到的不是老师的好,而是这个有父亲味道的人可能随时会伤害自己。
因为他的大脑记忆里,没有建立过关于父亲对自己好的体验。
他会觉得很不安。
于是为了保护自己,他对老师很抗拒。
甚至会用暴力攻击老师。
而老师看到他的抗拒,也慢慢回避和塞缪尔的一切互动。
没有眼神接触,连一个微笑都没有。
这更强化了塞缪尔的感受:老师讨厌我,所以我做什么都不对。
来源:pexels
于是,他和父亲之间熟悉的创伤关系再现了。
这也是为什么:
讨厌父母的人,会“遗传”父母的缺点。
被家暴的人,不管怎么劝说还是不肯逃离。
被“渣男”“渣女”伤害过的人,还是会一次次爱上这样的人……
因为对TA来说,‘好’的感觉是陌生的。
熟悉的方式, 在外人看来是糟糕的痛苦,对TA来说反而是平静的,可预见的。
就像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说的:与不确定的痛苦相比,确定的痛苦会让我们感觉更好些。
就算是遇到了不一样的人,一旦反应模式被激活,互动模式依旧会重新复制。
就像塞缪尔和男老师,毕竟,被攻击后防御是本能。
很少人能在持续的敌意下,还依旧义无反顾地对你好。
这种模式如果没有意识到,没有刻意去调整、改变。
不仅会贯穿一个人的一生,还会影响到下一代。
那么,我们能打破这种熟悉的大脑应激反应模式吗?
当然可以。
佩里医生认为,我们的大脑具有可塑性。
来源:pexels
我们无法改变创伤,但可以改变自己应对创伤的应激反应模式。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创伤从何而来,远离或切断应激源。
当你理解了自己的反应,我们就能把过去从现在的生活中剥离开来。
重建命运,夺回人生的掌控权。
这就是佩里医生强调的,要去了解“你经历了什么”。
当你一遍遍回顾创伤,去看看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
你就会意识到问题所在,开始重建自己的内心世界。
小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有个叫茉莉的女性就打破了原生家庭的轮回。
茉莉的妈妈一直重男轻女,尽管她成绩比哥哥优秀,妈妈还是最爱哥哥。
在妈妈的逼迫下,她放弃读博士,嫁人做家庭主妇。
后来她无意中发现,妈妈也从小被外公重男轻女。
来源:pexels
更糟的是,茉莉的女儿上学后,成绩一直不好。
但她会逼着自己学习,只为了证明自己值得爱,和她小时候一模一样。
茉莉终于意识到,她和妈妈和和女儿之间那条隐秘的创伤连接。
觉察,是改变的开始。
她不再听妈妈的话,一点点练习着无条件爱女儿。
学习新的行为模式时,新的神经回路也会建立。
于是,旧的应激反应模式就被切断了。
再者,我们要在健康的人际关系互动中,重建积极的应激反应模式。
佩里医生认为:
“一个人无法给予自己没有得到过的东西。
如果你从未被爱过,你就无法爱别人。
你爱别人的方式,源自你被爱的方式。”
如果你从小没有建立过好的、正面的应激反应模式。
你就会一直用那套旧、坏的应激反应模式来面对创伤。
但你现在已经长大了,有能力换一种活法。
来源:pexels
你可以在和他人的相处中,从一些很小的事情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应对。
比如伴侣忽视你,不要像父母那样拐弯抹角地表达,试试直接说出你的需求。
你感到委屈了,不要像父母那样直接发脾气指责,试试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
当这些关系互动的反馈,和你以前经历的不一样,大脑也会接收到好的应激反应,建立新的连接。
就像心理咨询的作用原理,通过咨询师的无条件理解与接纳,让来访者体验到一段新的健康安全的关系,去取代受伤的旧关系。
从而发展出自我的力量,慢慢强化面对创伤的复原力,实现自我疗愈。
因此,如果你暂时无法从自己身上发现改变的力量,可以来体验一下心理咨询。
咨询室不仅能够为你提供一个无条件倾听和接纳的环境,咨询师还会帮助你正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找到你生活中需要关注的议题,尝试陪你一起发现解决方法。
有时你必须迈出那一步,改变才有可能发生。
👆扫码添加顾问👆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相信,你值得更好的生活。
你永远有能力重写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