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何衍鹏的随笔《牛湖游记》
文化
文学
2024-10-10 00:00
湖北
牛湖游记
文/何衍鹏
牛湖发源于吴头楚尾的大栗山脉,汇入富河,流注长江。此地,途峰峦叠嶂,飞瀑如练,沟壑交错,溶洞点缀其中,不仅景色优美,而且极具历史沉淀和人文底蕴,千百年来,启迪着后人。春暖花开时节,我带春光一般的心情踏上了揽胜之旅。 步入古驿道,满眼山花烂漫,黛色的远山叠翠含笑,嫩绿掩映下的村落笼着薄纱,满畈的油菜花金灿灿的精神抖擞,负氧的空气混着花香。亮丽的美景使人神清气爽,步履生风。 路旁,小溪传来美妙的乐声。深凼处,甩籽的小鱼咚咚地弹奏着古筝;浅滩处,流水滑过卵石淙淙悦耳,如珠玉滚动。 绕过一堵斧削般的石壁,满眼葱绿油亮的湖草,在微风的加持下,一波波向远方伸展,尘封一冬的生命盈盈的充满了希望。这绿波像少女的湿唇轻吻着面颊,让人浑身充满力量;又像母亲的温手抚摸着后背,平息浮躁的灵魂。生命不会骗人,选择绿色;自然更不会骗人,创造了绿色。人的命运虽然千差万别,各自苦寻着属于自己的绿色。这种追寻,常令人浮躁不安,缺少和谐宁静,缺乏向死而生的泰然。大自然的绿色,即便有枯有荣,但每一次的绽放都是相同的,那份宁静厚重亘古不变。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 来到湖边,沿着曲折的小路向湖心走去。远处,一座突兀的小山凸显出俊俏的身影,极像寻阳江的小孤山。说是山,其实是一块巨型的岩石。岩石形状奇特,周围突起的石峰就像一片片花瓣呵护着花蕊,这便是莲花墩了。每当湖水上涨之时,如镜的湖面上唯有此墩露出水面,仿佛浮在湖面上的一朵鲜莲。 登上墩顶,原来石峰拱卫的是座土地庙。庙很小,却很精致,全部由石条砌成。庙沿上雕龙刻凤,祥云朵朵,只是被烟火熏得黑黢黢的。庙前的香炉上播满了尚未燃尽的香烛,烟雾缭绕。摇曳的烛光照着土地公婆的脸,一片祥和。 先祖们从来不乏美好的想象,在这旷野的湖心石上安置土地庙,石便有了灵气,如同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点燃一盏明灯。这盏灯点了上千年,点着,点着,牛湖就有了灵魂,添了故事,有了底蕴,更沾了仙气。这盏灯使离乡的游子们带上了牵挂与乡愁。这是魂牵梦绕的归路的尽头,是落叶飘洒的宿地,而这一切,终将化为尘埃,夯实着脚下的每一寸士地。 “琅——琅——琅”,一阵脆生生的声响把我从思绪中拉回。不远处走来一支队伍。队伍前头一个精瘦的汉子,手中的马琅像精灵,时而从左胯钻出,时而从右胯钻出,时而从后背钻出,时而从胸前腾上半空。琅琅的声响尖尖的,在空中穿越。琅声一起,锣、钹、鼓紧跟着,响起一串振奋人心的旋律。 锣鼓声使整支队伍沸腾起来,巨龙也来了兴致,在半空中翻滚着,矫健的身躯,高昂着龙头,绞动着健硕的尾巴。 原来,今天是清明节。远处走来的是游湖的队伍。冲天的烟花带着哨响,呼啸着升到半山腰中炸响,雨点般的粉尘嗖嗖地砸在人们的脸上和身上。唢呐手鼓着腮帮,仰面朝天摇晃着脑袋,吹出滴哩哩的唢呐声,在烟雾中迂回。紧跟着的人群忘我的欢呼着,婆婆忘记了末锁的门,公公忘了还未入圈的牛,小媳妇忘记手中牵扯的娃。 山里人并不缺少欢乐的仪式,透过这一张张因兴奋而涨红的脸,遥远的一幕场景在眼前浮现。 冬日,暖阳照着山坳的土墙。墙孔里不时飞出几只麻雀。土墙下的地面扫得很干净,几个后生神情专注地围坐在一老者周围。老者清了清喉子清唱起来:“鸦鹊生蛋绿茵茵,挑担白米上南京。南京说我好白米,我说南京好高楼……”这是手抄本《英台记》起兴部分。可惜年代久远,我只记得这几句了。艰苦的岁月,几个连名字都写不全的青年正在品味美好的爱情。这里有对嫌贫爱富的痛恨,有对爱情悲剧的同情。不知为什么会冒出这场景,也许这就是根吧,它长在灵魂深处,和我们的身躯是一体的。 穿过欢乐的草坪,约莫走了二三里路,就来到牛湖山脚下。抬眼张望,一翠绿屏幕映入眼帘,但见巨大的翠屏中一朵云彩漂浮着,像一支玉如意,又像一支带露莲花,那便是飞云洞了。此洞又叫牛湖洞,当然是有故事的。 顺着羊肠小道拾级而上,山路淹没在翠色之中。我抚摸贴身的石壁,但见两边绿竹摇径,古樟焕发,密林中藤蔓网结,青石上青苔依附。山路幽深而神秘。 当我们一个个汗气腾腾时,终于攀上洞口。迎面一堵黄色的砖墙贴壁而建,中间门洞上端“飞云洞”三个楷书金色大字雄健有力,不知哪位先生手笔。把门的狮子张嘴朝天吼着,张显出此方的威严。 登堂入室,眼前烟雾缭绕,人头攒动。洞有三进,第一进是香客们登记的大厅,第二进是过道。过道两边的玻璃神龛里陈列着佛像。他们是姿态各异、手执法器的罗汉。正中央摆放着一尊高大的袒胸露乳的弥勒佛像,那永远收不住的笑容与这四周的气氛极不相衬。第三进是大雄宝殿,殿内有些许昏暗,此时正做着法事,唱佛声、钟磬声、木鱼声不绝于耳。虔诚的礼佛者作揖打拱,气氛庄严肃穆。 穿过大殿右侧小门,是一个佛像陈列馆。这里陈列着诸天大佛。绕过陈列馆来到大殿的后方,走着走着光线越来越暗了,洞也更小了,只能感觉到凹凸不平的石壁迎面袭来。我按亮手电,又绕了个弯,发现前面有亮光。前面一个和尚正盘坐那里,挡住了去路。他正襟危坐在那里像参悟什么,我不敢询问,也许他自己也不明白。 其实,看破不说破便是一种智慧。一尊尊大佛背后便是一个个凄美的故事,无数个故事便构成神的世界。柴米油盐的普通人在平凡的岁月中,总会堆积许多的俗事及未了的愿望,在背负不起时便选择释放,这是一个自我宽慰的过程。跪下去的是释放,站起来是释然。世上没有可笑的人,只有可笑的事,只是看待的角度不同罢了。 据传说,此洞早年叫牛湖洞。某日,八仙之一的李铁拐骑青牛在此歇息,忽然玉帝传旨让他火速回天。他情急之中作法而去,而青牛却留在洞里。久之,化为石牛。神奇的是此牛鼻孔一边滴油,一边滴水,不论多少人都够食用。后来,一个贪心的强盗想要多得,凿开牛鼻流油,但适得其反,一滴油也不流,只有流水的一边从古到今不断流着。传说饮用此水,可让人祛病消灾。 来到滴水石,果然看见一牛头模样的钟乳石大滴的水豆子“叮叮”地滴落在水池中,水池满满的,尝一口清冽甘甜,神清气爽。 我们终于出了洞门,眼前一片光明。站在洞前的场院上面向西而望,远山的杜鹃泛着红光。向北极目远眺,但见云蒸霞蔚烟坡浩渺。真可谓是:飞云洞前观景台,湖光山色一笑开。牛湖名胜钟灵秀,无限风光眼底来。 下了山,穿过绿草茵茵的湖面,折回到西山脚下,大家感觉饥饿,便坐在草坪中小憩。几个精力旺盛的同伴采摘鲜嫩的荆棘充饥止渴。 “看,这里还有一个山洞”一个同伴大声叫喊。洞口很隐蔽,长满了荆棘。大伙突然来了精神,扒开荆棘钻了进去。 洞的空间不大,有一间连三的屋子大小。大家有些失落,继续沿着洞壁搜寻,发现洞壁有一个水桶般的洞口,只能卧爬才能通过。大家经过短暂的交流,索性探个仔细。 爬了十多米来到内洞,借着手电的光线,我们打量四周,倒吸了一口冷气。灯光照着赭红色的洞壁,泛着朦胧的红光。古书上说,盘古开天,清气上升,浊气下沉。洞里景象好似盘古开天地的洪荒世界。 我们继续搜寻着,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一幅巨大的瀑布悬挂在眼前,一直向上延伸。 瀑布的源头可热闹了,仿佛天宫一般,有翩翩起舞的仙女,她们裙袂翻飞彩带飘飘,一位长者端坐其中,注视着下方,神情威严。长者满月面珠开妙像,钗环闪烁。她的左边是一张竖琴,琴弦闪亮像冰挂,又像雨丝扯天垂地。我仿佛听到这雨丝般的琴弦弹奏起来,惊天动地,却又那么空灵,好像在昭示着什么。我静心听着,琴声引我穿过雨幕,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眼前彩虹般绚丽的光芒下开满鲜花,散发出最迷人的气息。一群不同肤色的小青年,他们拉着手,面朝太阳,热烈地讨论着。付论什么呢?我问过历史,也问过古人,都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我回望长者,她并未回答,总是充满睿智地回望着,那亿万年不变的气度下的一切,都是那么地妙小一一也许已是最好的回答。 我用心解读着那气度蕴藏的信息。大自然育人于有声色而无言语之中。“律应和风”教人类稼穑繁衍遵守秩序。仓颉造字惊天地泣鬼神,每一次的“灾难降临”教人类走向成熟,都有大自然的启示。大自然创造着一切荣耀与苦难,甚至包括我们的灵魂。人类的思想从来没有走出大自然。人们只有把灵魂放进大自然中,才在肉体消忘后不会害怕。因为我仍然存在。大自然创造一切,同样能净化一切。人类只有依靠自然、探索自然,才能在千难万劫中不断超生。道法自然,洞窥自然之道。庄子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遵循先哲的思维探索自然,也许我们会产生更多的灵光。人类应该拜大自然为师。此刻,我流连于天地之间…… 出得洞来到现实世界,思绪仍然留在洞中。我问同伴可知此洞名字?“叫花洞,听老辈人说,这个洞在驿道旁边,有讨饭的在此躲避风雨。”其中一个同伴淡淡地说道。 “为何取这么晦气的名字?”我在心里感到愤愤不平。我为大自然亿万年的造化感到冤屈。在这盛世之中,她应该有更美妙的名字才对。 何衍鹏,男,湖北黄石人,爱好文学、书法。现为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博雅实验学校教师。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留言或点“在看”的,会逐渐收不到推送哦!温馨提醒您,可将“新东西”设置为星标,每次看完后,点击文章底部右下角“赞”+“在看”,就会正常收到我们的每次推送啦!顺手点点文中的广告,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新东西》编辑部
征稿启事:
1、原创首发,诗歌(除旧体诗词外)、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第一次投稿附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除文档附件外,请在邮件正文里粘贴一次稿件,便于编辑查看。
2、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3、投稿作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东西》或添加主编微信hbxtx168及时查阅作品刊发情况。如果没有关注公众号,谢绝来稿。
4、关于稿酬:20元以上的微信赞赏一半归作者,一半用于平台管理;20元以下以及七天之后的零星打赏不再分配。
5、投稿邮箱:2963654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