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OC 2024丨夏云龙教授:聚焦肿瘤治疗相关室性心律失常,探索肿瘤心脏病学发展进阶

健康   2024-12-18 20:21   上海  
*本资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请勿向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发放。

CCOC 2024


12月15日,第九届肿瘤心脏病学会议(CCOC)首日会议在大连隆重启幕,汇集来自心血管病学、肿瘤学、血液病学、医学影像学、临床药学等多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任务。CCOC会议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夏云龙教授刘基巍教授创始9年来,深扎根、广协作,鼓舞和见证新兴交叉学科肿瘤心脏病学在中国的一年又一年。本年度会议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北京全龄社区健康促进中心、大连心脏学会等八大医学会联合协办,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三度医学承办,进一步推进我国肿瘤心脏病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会上,夏云龙教授作专题报告,以抗肿瘤治疗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识别、危险因素管理及防治为例,领航探索学科关键问题的研究进阶与实践深化。



肿瘤心脏病学发展的近十年

随着肿瘤医学的快速进步,恶性肿瘤患者的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所有癌症的5年相对生存率已约达70%。在这样背景下,对癌症幸存者的医疗支持愈发突显。心血管病作为癌症幸存者仅次于癌症复发的第二位死亡原因,国际及国内医学均将其重新定位,新兴交叉学科肿瘤心脏病学(Cardio-oncology)应运而生,以肿瘤放化疗心脏损伤(不包括肿瘤自身导致的心脏损伤)的预防及诊疗为主,同时纳入肿瘤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规范化诊疗,及心血管与肿瘤共同危险因素的管理(图1)。

图1. 肿瘤心脏病学的研究内容

肿瘤心脏病学发展近十年来,以其为主题的SCI发文数量逐年攀升,2014年时仅65篇,2023年高达755篇。MD安德森癌症中心、梅奥诊所、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等全球知名医学中心均非常重视肿瘤心脏病探索。循证证据积累下国内外指南共识不断推陈出新。国际医学会有关肿瘤心脏病的最早共识性文件可追溯至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的一份立场声明,同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召开首届CCOC会议。2022年《ESC肿瘤心脏病指南》正式发布,我国2021年发布《CSCO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防治指南》,后又更新至《CSCO肿瘤心脏病临床实践指南2023》。无论是肿瘤心脏病学科发展,还是落地临床实践,我国与国际形成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之势,体现了医学同道对肿瘤患者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视,体现了集体努力与智慧。


肿瘤治疗相关室性心律失常与QT间期延长

心律失常,包括房颤、室性心律失常与QT间期延长及患慢型心律失常,是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CTR-CVT)关注的十大类别之一。过去学术研究与实践可能更多聚焦在抗肿瘤药物相关的房颤,其实很多抗肿瘤药物(如烷化剂、胺苯吖啶、蒽环类等)还与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有待加强重视。肿瘤治疗方案诱导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涉及自主神经损伤、心肌损伤、离子通道的影响、缺血、炎症因子风暴等(图2)。

图2. 肿瘤治疗方案诱导室性心律失常

肿瘤治疗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电图QT间期延长紧密相关,其中QT间期管理要点在于校正QT间期(QTc)基线评估、纠正可逆诱因及加强动态监测。QTc是诊断QT间期延长最主要的诊断依据。当前ESC指南推荐,在癌症患者中使用Fridericia校正公式(得到QTcF值),该公式在心率较快和心率较慢时,比Bazzett公式错误更少。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大部分临床证据采用的确是Bazzett公式。很多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等)与抗肿瘤药物(如酪氨酸酶抑制剂类)存在的药物间相互作用(DDI)也可导致QT间期延长。 

大一医院团队早在2013年前后即开始研究获得性QT间期延长对患者结局的影响,发现住院患者的重度获得性QT综合征(ALQTS,QTc≥500 ms)发生率为0.7%,86%患者来自于非心脏科。重度ALQTS患者随访一年死亡率显著高于非ALQTS患者(32% vs. 14%),其中恶性肿瘤是影响这类患者生存结局的一项主要因素(OR 5.94,P<0.001)。针对住院肿瘤患者的研究也显示重度ALQTS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3年死亡率以ALQTS患者显著升高一倍(63.3 vs. 33.4%),其中潜在QT间期延长作用的化疗药物、抗微管药物是肿瘤住院患者发生ALQTS的显著性危险因素。

携手共进,助力肿瘤心脏病关键技术的落地实践

近十年,大一医院团队持续推进了临床ALQTS研究。2020年Heart Rhythm杂志发表了人工智能多模式机器深度学习方法对前述患者数据再分析的报告,显示肿瘤是ALQTS的第一危险因素,排在血钾、心率、血钙及年龄等危险因素之前。现已积累的肿瘤心脏病学证据说明(图3),除了基线心电图,抗肿瘤治疗期间应再行心电图监测,及早识别QTc>500 ms、QTc延长>60 ms或新发心律失常等猝死高风险患者,并考虑中止或调整抗肿瘤方案。

图3. 肿瘤心脏病学关于QT间期延长的建议

抗肿瘤临床对QT间期延长的评估及抗肿瘤方案的相应调整远未落实到位,国际期刊围绕此的学术发表尚无法达成系统性论证。WHO药物警戒研究显示,40种抗癌药物可诱导室性心律失常和长QT综合征,主要为激酶抑制剂类及细胞毒性类。即使是在蒽环类药物治疗结束后很长时间,患者也可能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室性早搏可能是使用蒽环类药物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2023年度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大一医院立项了《正心泰颗粒治疗蒽环类药物致室性早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多位医学同道的立项聚焦在肿瘤心脏病领域,共同组成蒽环类药物心脏损伤中医药防治方案的整体项目,该整体项目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商洪才教授作为负责人。

最后主题报告带我们重温了肿瘤心脏病学发展近十年的一帧帧影像。自2016年至2024年,国内学科队伍与医学会组织日趋壮大,于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与学科教育等层面的探索愈发广泛且深入,相应国际参与度和影响度逐年递增。当前,亚洲第一本英文《肿瘤心脏病学杂志(Journal of Cardio-Oncology)》的组稿与发行工作已经启动,中华医学会为主办单位,夏云龙教授拟任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计划2025年推出肿瘤心脏病学专刊。在受邀为专刊学术组稿提拟方向之际,夏教授给出肿瘤心脏病学未来研究的八大热点(图4),分别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损伤、逆向肿瘤心脏病学、肿瘤治疗导致高血压及代谢异常、肿瘤治疗导致房颤等心律失常、肿瘤治疗导致心功能异常、肿瘤治疗导致心血管异常的评估与监测(影像学、心肌标志物)、大数据引导的基线数据研究和预后,以及大数据引导的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总之,肿瘤心脏病学发展态势大好,未来研究方向明晰;感恩医学同道们共赴使命,全力钻研,为切实做好肿瘤患者的心血管风险防治,一年又一年携手见证学科发展再上层楼,岁岁绽新荣。

图4. 肿瘤心脏病学未来八大研究热点


*本文不构成任何诊疗相关意见和建议,仅供医疗人员参考学习

长按左方二维码查看详细申明


心关注
一个有深度更有温度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