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护全程丨多病共治,综合防控,优化糖尿病管理策略

健康   2024-12-19 18:06   上海  
为了响应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政策,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发起了“老年心血管健康行动之老年心血管健康科普与人才培养(2021-2025年)”项目,项目将共同探讨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2024年12月16日,主题为“糖尿病患者的三高及并发症管理”的学术研讨会在线上顺利举办,本次会议由中日友好医院彭丹涛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予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何平教授和黑龙江省医院杜馥曼教授主讲,并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田巍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高艳虹教授、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牟新教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庄瑞娟教授、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袁长玲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蒋晶晶参与讨论,关注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共病及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围绕诊疗现状及研究进展,共同探讨综合管理策略。

何平教授:浅谈以结局为导向的T2DM综合管理

202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1]显示,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患者数量高达1.41亿,领先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并且未来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还会继续上升,预计到2045年将达到1.74亿。3B研究[2]是我国糖尿病领域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其结果显示,我国72%的2型糖尿病(T2DM)成人门诊患者合并高血压和/或血脂异常,临床应重视综合管理。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内外指南/共识逐渐开始关注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综合管理,均建议采用综合方法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风险。在降糖药物选择方面,《2023 ESC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管理指南》[3]推荐优先使用心血管获益已得到证实的降糖药。
我国T2DM患者中高血压的总体患病率高达75.7%,67.1%的高血压T2DM患者高血压未得到控制,自我报告高血压并接受降压治疗的达标率仅为9.3%[4],提示应进一步优化血压管理策略。对于一般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国内外主流指南[3,5,6]渐趋一致,普遍认为应<130/80 mmHg,对于老年、孕妇、微血管或大血管病变等特殊糖尿病患者则应个性化制定血压控制目标。在药物选择方面,指南[3,6]推荐糖尿病降压药物联合方案优选单片固定复方制剂(SPC),其中奥美沙坦酯氢氯噻嗪片心脑血管获益显著,而奥美沙坦酯氨氯地平片则具有更强的靶器官保护作用,其降压疗效优于SPC平均水平[7],尤其适用于老年CKD合并高血压人群。
血脂异常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心血管风险因素之一,《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8]特别关注糖尿病的血脂管理,提出对于所有糖尿病合并ASCVD患者,均应将LDL-C控制在1.4 mmol/L以下。《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9]建议将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作为糖尿病患者降脂达标的起始治疗药物,若不达标,则采用联合治疗。普伐他汀是一种常见的中等强度他汀,在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获益方面均有明确的循证支持[10-12](图1、图2),可作为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降脂优选。

图1. 普伐他汀一级预防显著降低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ASCVD风险

图2. 普伐他汀二级预防显著降低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CV风险

杜馥曼教授: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现状及前景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患病人数高达数亿,我国糖尿病患者数位居全球首位[1],而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一种常见慢性并发症,疼痛是其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形成的机制错综复杂,包括外周敏化、中枢敏化、下行抑制系统的失能、离子通道的改变等,并且多种机制相互影响。目前,国外DPNP在糖尿病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0%~26%[13],据估算,我国DPNP患者多达2200万人[14]。DPNP患者中,57.1%为中度疼痛,25%为重度疼痛,且74%的DPNP患者疼痛持续时间超过1年[15],疼痛症状表现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导致医疗保健费用显著增加。

DPNP的诊断流程相对明确,而其管理主要包括改善血糖及药物止痛,其中镇痛药物治疗非常关键。加巴喷丁或普瑞巴林等钙离子通道抑制剂、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等是目前DPNP的主要镇痛方案,然而现有DPNP治疗药物的疗效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且面临着患者满意度低、依从性差、停药风险高等临床挑战,亟待新型治疗药物的出现。

美洛加巴林是第三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于2019年首次在日本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其选择性结合α2-δ亚基,减少钙离子内流,从而发挥镇痛作用,兼具疗效和安全性。一项汇总分析[16]显示,与安慰剂相比,美洛加巴林10 mg BID组和15 mg BID组治疗第2天即可显著改善每日疼痛评分。另有一项在中国进行的III期研究[17]指出,美洛加巴林治疗14周可改善患者对疼痛的整体印象、睡眠以及生活质量等(图3)。

图3.美洛加巴林治疗14周改善患者对疼痛的整体印象、睡眠、生活质量等
另有研究[18]显示,美洛加巴林在中度肾损害患者中依从性为99.9%,重度肾损害患者中为78.7%,仅4例中度肾功能损害组患者因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停药,研究期间无死亡报告,25.7%的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为嗜睡和头晕,所有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均为轻度或中度,表明中重度肾功能损害患者使用美洛加巴林治疗时,耐受性良好。整体而言,美洛加巴林快速强效镇痛,可长期平衡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了DPNP的治疗新选择。

学术讨论

田巍教授:面对指南提出的“1450”降脂新目标,尽管临床倾向于使用更强效的降脂策略,但考虑到老年患者的耐受性和用药安全性,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普伐他汀仍是降脂优选。对于DPNP,美洛加巴林是一种潜力药物,临床应用有待进一步拓展。

高艳虹教授:在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中,普伐他汀等中等强度他汀可有效降低LDL-C,且相对安全,能提供更多治疗获益,奥美沙坦降压效果显著并兼具心肾保护作用,其SPC复方制剂更是有力的降压药物。另外,美洛加巴林的出现,也为DPNP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

牟新教授:作为内分泌医生,我深感近年来糖尿病治疗理念的转变,治疗不仅是降糖,更涵盖血脂、血压及体重管理。普伐他汀因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推荐,而奥美沙坦作为ARB类药物,也是理想的降压选择。新药美洛加巴林为DPNP患者带来了新的镇痛选择,期待其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

庄瑞娟教授:对于合并代谢综合症的糖尿病患者,血脂和血压管理需更为严格,普伐他汀安全性良好且对肝脏和肌肉影响小,适用于老年患者,奥美沙坦相较其他ARB类药物则具有更明显的降压效果,并能改善肾功能和胰岛素抵抗。对于DPNP,期望美洛加巴林能逐步积累用药经验,更好地用于临床。

袁长玲教授:DPNP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既往治疗常用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近期第三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美洛加巴林也逐渐应用于临床。在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和血脂管理中,奥美沙坦酯氨氯地平和普伐他汀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表现良好,可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蒋晶晶教授:糖尿病领域研究如DCCT、UKPDS、ADVANCE、VADT等强调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也指出单靠降糖无法全面获益,因此,综合管理风险因素尤为重要,特别是血脂和血压。关于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尽管美洛加巴林尚未广泛使用,但仍期待其能帮助更多患者缓解疼痛。

总结

会议末尾,胡予教授彭丹涛教授对本次会议内容进行总结。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糖尿病管理的目标已逐渐向全面化和个体化转变,不再单纯局限于降糖,而应考虑血脂、血压等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且复杂的临床并发症之一,尤其是痛性病变,尽管目前药物治疗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美洛加巴林等药物的出现为DPNP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 IDF DIABETES ATLAS Tenth edition 2021.

2. Ji L, et al. Am J Med. 2013;126(10):925.e11-925.e9.25E22.

3. Marx N, et al. Eur Heart J. 2023;44(39):4043-4140.

4. Bragg F, et al.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1;7:100085.

5. Samson SL, et al. Endocr Pract. 2023;29(5):305-340.

6.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等.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 . 2024;32(7):603-700.

7. Paz MA, et al. Medicine (Baltimore). 2016;95(30):e4071.

8.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 等.中国循环杂志,2023,38(03)237-271.

9.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等.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 16(4): 383-403.

10. Tajima N, et al. Atherosclerosis. 2008;199(2):455-462.

11. Goldberg RB, et al. Circulation. 1998;98(23):2513-2519.

12. Keech A,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26(10):2713-2721.

13.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疼痛和感觉障碍专委会.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8,24(08):561-567.

14.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国专家共识编委会.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0,26(5):321-328.

15. Tölle T, et al. J Diabetes Complications. 2006;20(1):26-33.

16. Kato J, et al. Clin Ther. 2021;43(5):822-835.e16.

17. Guo X, et al. Pain Ther. 2024;13(4):937-952.

18. Baba M, et al. J Pain Res. 2020;13:1811-1821.


*本资料仅代表专家的个人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请勿向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发放。

如发现文内有误请联系我们


编辑:Tianmi
审校:Sissy
排版:9.o_O


心关注
一个有深度更有温度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