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日本充满着无数机遇,还有灯红酒绿的梦幻,吸引着无数年轻人,这是日本最好的时代。
从高楼大厦林立的东京,再到纸醉金迷的大阪,整个日本似乎都生活在,一场由经济腾飞造就的美梦之中。
在这个梦中,日本富甲天下,只要他们愿意,甚至可以买下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只要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
发财,只是易如反掌的小事,靡靡之音不绝于耳,享乐主义蔚然成风,在这样的美梦中,消费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攀比也成了习惯。
那年,日本社会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公司,因为缺乏人手而黯然倒闭!
当年日本最累的工作,不是流水线工人,而是人事,不管你有没有被录取,公司都会先给你一万块的路费!
如果你是人才,那么恭喜你,豪车别墅不是梦,见面就是LV和劳力士,生怕你被别的公司抢先挖走。
“工资永远会涨”、“股票永远不跌”。
这是那年所有日本人的共识,失业这个问题,永远不会在日本出现!
当年的日本,有做梦的实力和底气,1980年,汽车产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富得流油的日本人,疯狂在全球购买资产,吓坏了华尔街的资本巨鳄!
那个年代的日本,是世界的教科书,各行各业都是世界争相模仿,却又望尘莫及的存在,文化教育不输欧美,诺贝尔奖拿到手软。
而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却在水深火热之中,失业率达到惊人的10%,因为日本商品的大规模倾销,美国大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气得美国人当街砸日本汽车!
也正是如此火热的经济,让整个日本都陷入到了幻梦之中,所有人都在狂欢,可这一切,正如一场美梦,终究会醒。
所有的美好,都终结在开始于1990年的,那场震惊世界的金融危机。
楼市股市先后暴跌,资产迅速贬值,企业大规模破产,失业率暴增,生育率跌破底线,美梦瞬间变成噩梦!
那么,日本究竟做错了什么?
日本做错了什么?
故事的开始,要从五年前讲起。
出口贸易火热的日本,通过物美价廉的产品,不断在全球攻城掠地,将曾经称霸世界的美国商品,打得毫无招架之力。
曾经,日本没能通过军事打败美国,现在,却用美国最引以为傲的自由贸易,一脚踹开了美国市场的大门,这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成功?
可你让美国不好过,那大家都别过了!
为了抵制日货对本国商品,以及让底特律失业的汽车工人,发泄心中不满,打砸日本汽车,在白宫门口砸碎日本收音机的事件,在美国不断上演。
直到1985年9月22日,美德英法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连带着日本时任财政部长竹下登,在纽约的广场酒店,开了个闭门会,还签了个协议。
目的就是要求日元,必须大规模升值,这样才能增加美国商品的竞争力,商品出口增加了,财政赤字才能减少。
日本所签订的这个协议,就是历史上声名赫赫的“广场协议”,协议签订后,美国的商品出口确实增加了,但嗅觉敏锐的投机者们,惊讶的发现,只要买进日元,就能够轻轻松松的躺着赚钱!
更重要的是,日元升值,放着也是浪费,还不如拿去投资,搞股票和房地产,能赚双份的钱,这可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啊!
于是,日本老百姓和国际投机者们,在那段时间,过得都非常爽,外国投资不断飙升,自己手里的股票和房子,放在那儿,就能赚钱,简直不要太爽。
这时候,整个日本都热昏了头,既然出口变差了,那咱们就搞内循环,利率一跌再跌,人们再这样的刺激下,消费成了共识,钱放在那里不花,难不成还等着过年?
有趣的是,在经济腾飞的大背景之下,日本居然开始大规模裁撤实业,把所有的钱,都砸进了金融和房地产。
这么做的后果,就是房地产价格一涨再涨,整体经济由实入虚,这就叫做“产业空心化”。
在那段梦幻般的日子里,日元在短短一年中,升值超过80%,房子和股市也在暴涨,尤其是东京的股市,更是在1989年的12月,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日本人富得流油,全球有接近七成的奢侈品的主要消费者,都是日本人,刚毕业的20岁年轻人,就能通过贷款,买三四套房子,然后抵押在贷款买房子!
同时,日本企业也开始了“剁手”,疯狂的买买买,仅在1985年到90年的五年间,超过500亿元以上的海外收购,就高达21起。
而海外收购的主要对象,就是美国的公司,日本三菱公司更是豪掷千金,买下了号称“美国国家地标建筑”的洛克菲勒中心!
打不过你,我就用钱砸死你。
即便是买下洛克菲勒中心,让三菱公司亏损了整整13亿美元,但他们丝毫不在乎,毕竟,钱就像大风刮来似的,亏了就再赚嘛。
只不过,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盛世景象之下,危机早就在暗流汹涌。
人们的钱,都砸进了股票和房子,曾经如日中天的实体经济,现在早就半死不活,企业赚不到钱,工人的工资自然也就越来越低。
可生活成本,却不断水涨船高,消费,也就成了空话,曾经囤积的奢侈品,开始被人们大量出售。
尤其是已经习惯高品质生活的女孩们,不愿意放弃虚荣和奢侈品,甚至甘愿被人包养。
但,噩梦才刚刚开始。
在经济巅峰出生的一代人,震惊的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内卷一辈子,赚到的钱,竟然还不如上一代人炒房赚到的零头!
问题越来越严重,疯狂加息,成了常态,日本央行仅在15个月里,加息5次,同时不断收紧货币和贷款。
只不过,泡沫不仅没有破灭。
在这场堪称“教科书”般的操作中,日本累积几十年的财富,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大量工厂破产倒闭,无数人被裁丢掉工作,日本大学生更是陷入,毕业即失业的窘迫境地,就业率猛跌30%,可以这么说,每两个毕业生中,就有一个找不到工作!
曾经的豪言壮语“失业,永远不会再日本出现”,现在看来,完全成了黑色幽默。
从理性的角度来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愿意以经济崩盘为代价,来刺破泡沫,正常来说,所有的国家都希望,自己的经济能实现,代价不大的“软着陆”。
假如,日本人知道刺破经济泡沫的后果,是以经济崩盘为代价,以及长达30年停滞不前,那当时的日本人,是绝对不会去主动刺破经济泡沫。
只不过,当他们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盲目自大,产业危机
除了整个高层的狂热以外,导致日本陷入经济崩盘,以及长达30年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压垮日本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来自于他们的骄傲:
产业上的目中无人,显然是日本经济永远的滥觞。
时间拨回到上世纪90年代,经历经济崩盘的阵痛后,日本人的心态仍旧非常乐观,毕竟,日本的很多产业,是实打实的世界第一!
只要产业还没死,那做大做强,再创辉煌,根本就不是梦。
再如此狂傲的心态之下,所有日本人,都有一种源于骨子里的迷之自信,当然,日本人有支撑他们狂傲的资本。
继日本将汽车做到世界第一后,电子产业也紧随其后,登临世界第一的宝座,但这一切,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
在经历了2000年的26万亿日元的巅峰之后,日本电子产业就江河日下,逐渐萎靡不振,曾经行销全球的日本电子产品,到了2013年的时候,市场规模已经大缩水到了11万亿日元。
甚至,在后来很长的时间里,日本本土电子产品市场,尽数被国外进口的产品所占据,属实有些讽刺。
难道是日本模式失效了吗?
网上有这么个论断,日本电子产业之所以不行了,罪魁祸首是美国,强迫日本将电子产业向韩国和台湾进行转移,才导致日本电子产业陷入低谷。
与其说是有人强迫,倒不如说是,日本自己不行了。
如果你的技术足够硬,成本还能极低,就像如今我们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本事是自己的,谁也偷不走你的产业链。
所以说,日本电子产业的萎靡,外因是一部分,但最关键的,还是内在的技术创新不足。
就比如传统汽车行业,它的创新模式是渐进式的,核心技术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不间断的微创新的积累下产生质变,所以,老牌汽车企业的优势,是许多后发汽车企业难以企及的。
但电子产业,是颠覆性创新,往往一个技术节点的攻克,核心技术就能迎来快速迭代,创新就意味着,需要产业升级,升级又需要大批的资金。
但这时候的日本,还有钱去支持技术创新吗?
此时的日本,正在疯狂用各种钱去还债,修复国内千疮百孔的经济,在所有高新技术企业都在埋头还债的时候,谁会去砸钱搞创新。
例如日本的显示面板行业,在1994年,日本液晶面板产量一家独大,占据着全球市场的95%,这还只是并不先进的以、二代,凭借着过硬的技术,日本硬生生的做到了世界第一!
可后来由于巨量的债务,还是拖垮了日本显示面板行业,在更烧钱的第三代显示面板上,被韩国厂商迎头赶上,再没了赶超的机会。
2010年的高新技术大爆发元年,日本电子产业,彻底失去了入场的资格,曾经风靡全球的东芝空调、索尼电脑手机、夏普电视等高附加值的消费电子产线和家电,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当中。
而作为行业上游产业的芯片、显示面板等产业,基本都被中国和韩国瓜分,日本仅剩下半导体材料、相机等产品,在苟延残喘。
除了电子产业,日本还丢掉了互联网。
在债务的巨大压力之下,日本根本就没有给互联网产业投资的机构和企业,没钱支持,提着饭盒搞技术,那基本是天方夜谭。
更恐怖的是,日本引以为豪的传统汽车,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的绞杀下,渐渐进退失据,市场份额不断减少。
同时,近几年日本不断被曝出汽车造假的丑闻,诸如日产、三菱等知名公司,都参与其中,负面新闻导致的市场萎靡,还在加剧。
或许会有人反驳,最终结局还没到来,但巨额债务的恶性循环带来的产业衰退,却残酷的提醒着日本,依靠现在的产业,苟活着不成问题,但渴望创新机遇纯属幻想。
毕竟,一步错,步步错,自己亲手放弃的资格,是拿不回来的。
大梦初醒
如果能够重新来过,日本会怎样做?
或许,日本会在经济崩盘到来之前的90年代,不断进行深化改革,加大对科技和实体产业的扶持,及时控制过热的股市和房地产。
毕竟当时日本能够自救的最后机会,就在1990-2000年的这十年中。
即便广场协议存在,个人和企业的扩张意愿仍旧强烈,不是没有机会,通过改革来扭转颓势,创造出下一个经济增长期。
可惜,没有如果。
日本亲手放弃了能够自救的十年,致使人们陷入低欲望社会,不消费、不恋爱、不储蓄,年轻人毕业后,颓废躺平。
在1990年,日本能够失去的东西还有许多,可时间转眼来到2000年以后,几十年积累的财富灰飞烟灭后的日本,已经输不起了。
这时候,置之死地而后生,需要的勇气,不是一般的大。
人的一生,有许多十年,但有些十年是经不起我们无端挥霍的。
纵观整个东亚的经济的发展,都是借由教育的大规模普及,来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再通过廉价的劳动力促进出口的扩大,通过产业政策,倒逼产业结构的升级。
可这样的做法,往往难以避免人口结构的恶化,年轻人内卷成风,失去产业优势。
就像日本,自战败后的萧条,到产业和经济的崛起,甚至一度超过美国的人均GDP,却在自己放弃自救的机会中,陷入到了如今的窘境之中。
最终,只能接受残酷的宿命,承认曾经的繁华,已成过往。
回望日本40年的衰落史,在经济崩盘的泥潭中,辗转腾挪,虽然危机仍在,但至少没有陷入到彻底的衰败萧条之中,人民的生活水平虽有下降,但还能过得下去,日本做的已经够好,但还远远不够。
两相对比之下,我国经济优势明显,整体工业产业链优势仍在,新产业蓬勃发展,智珠在握,虽然经济有些许挫折,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旧强烈。
日本的经验,是非常好的教案,是我们过河的石头。
“点赞”是喜欢,“在看分享”是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