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村庄名录·二十】东城街道(原七贤镇)孔村人文村情介绍

文化   2024-12-17 23:25   山东  
国内外临朐人联谊合作的实体平台,联系:13963620706  投稿邮箱:zfs228@qq.com
【出彩临朐人】许其亮|吴汉圣|李炳军|赵永清|张金良|刘仲原|王琳|董志勇|李咏梅|苏兆伟||冯继康|刘光烨|《天南地北临朐人》上线|临朐 叙(王庆德) |城关街道李家庄村幸福公寓对外开放(附联系方式)|威海军分区临朐籍原领导王顺太到临朐名人馆指导工作|北京督学吕世彦到临朐名人馆调研指导|临朐名人馆、临朐乡土文献馆藏中心征集资料启事|弥南村张氏文化研究联谊会启事|征集临朐家谱启事(长期有效)||临朐人张龙江|临朐乡贤民俗交流推进会议召开|临朐“许氏思忠后裔族谱分发仪式”举行|夏克论回忆录全集(收藏版)|马常海任潍柴党委书记、董事长|临朐县傅氏文化研究联谊会隆重成立|【报告文学】临朐有个李家庄(全集·作者:傅绍良)|临朐县民俗乡贤文化研究会关于成立家谱专业委员会及人事任命的公告|临朐全羊宴美食文化研究推广平台成立运行的公告|省委书记林武到临朐调研|公告】临朐美食餐饮产业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启事|

【临朐村庄名录·之二十】

东城街道(原七贤镇)孔村人文村情介绍


孔村位于临朐县城南11公里、东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12公里处,弥河东岸。东与徐家官庄毗连,西隔河与冶源镇车家沟村相望,南界冯家营村,北与胡梅涧村接壤。聚落南宽北窄,东高西低,东西长780米,南北宽720米,主街东西向。


据出土汉碑记载,战国时期,孔姓立村,始称孔家村。汉代,孔姓族人朝廷犯事,因怕受牵连,举家迁走。三国时孔姓又返村居住,改孔家村为孔村。宋末,孔姓衰。村东南花沟地段曾有孔家林遗址。马近任青州教授时遂家临朐入籍该村,村名沿称。后他姓氏先后徙入。现有马、冯、张、沈、蒋、于、陈、 李、傅、韩、姜、刘、崔、蔡、丛、尹、康、 徐、谭、许、王等姓,900户,3250人, 均为汉族。马姓占总人口的50%以上。

立村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孝慈乡弥源社;1930年属第四区弥源乡;1952年属第四区(南流)孔村乡;1956年区划调整,属南流区孔村乡;1958年9月成立南流人民公社,属之;1959年12月组建七贤人民公社,属之;1984年4月社改乡(镇),属七贤乡;1993年6月撤乡设镇,属七贤镇, 2007年8月乡镇合并,属东城街道。

1961年至1979年与冯家营村会为孔村大队;1980年各为生产大队;1984年为行政村。

民国期间,村域面积300亩,耕地3200亩,分布于村庄四周,惯称大碑、塚子坡、六十亩地、冯家林、沈家林、棋盘等地。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谷子、黄菸等,所有耕地皆为旱田,粮食单产不足百公斤。

20世纪60年代, 沿河修防洪堤坝2500余米,坝顶宽4 米。1970年修水渠1000余米,建扬水站2座,耕地全部变成水浇田。

70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深翻整平土地,将丘陵、土堰整为水平梯田,建成“大寨田”2000余亩,土地利用率达100%, 粮食单产过500公斤。全村年上缴“公粮”32万公斤。

80年代,村耕地2900 余亩,建果园260亩,其中樱桃树100 亩、李子树50亩、核桃树30亩、梨树50亩、山楂树30亩,盛果期每亩年收入1500元。建蔬菜大棚120个,每棚年收入8000元。

自立村以来,家庭养殖业即是村民养家糊口的主要经济来源。过去以户散养猪、鸡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发展规模化饲养。肉鸭养殖专业户300余家, 每户年收入4万元。养鱼专业户25家,户均年收人3.5万元。

1911年,孔村创办裕源丝厂,年购茧2.25万公斤。1949年,村有华昌油坊。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队有建材、面粉、陶瓷、粉条、石灰窑、砖室等工副业。

1981年后,村民从事建筑、运输、农产品加工业者达400余人,人均年收入3万元。

民营企业发展到10余家,不乏规模企业。

村第一个购置轿车的是于德水。全村现有轿车28辆、面包车66辆、货车和拖拉机25辆(台)、摩托车及电动车1000余辆。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5700元。 

1968年,村购置30千伏安变压器1台,家家用上电。马建华第一个购买日本进口彩色电视机。1996年,600户村民用上程控电话。现户户有彩色电视机、电风扇,电冰箱、洗衣机基本普及, 电脑、空调、电热水器、电压力锅等渐人农家。现有变压器20台,容量达到1600千伏安,全村年用电量40万千瓦时。 

过去,村有2眼大口井,靠手拔肩挑人抬供人畜用水。20世纪70年代部分户在家院内自打压井,多户安装潜水泵抽水。2005年,每户投资350元全村醵资40万元,铺设管道3000米, 户户用上自来水,水源为海浮山东侧200米深井供水场。

1949年前,村内不规则街道四纵三横,较宽者8米,村外四方有大道相通,村南、村西两面有小木桥架设于弥河之上与冶源村相连。时村民住房简陋院落不全。村有钱财人家建起二层土楼5座,砖木结构二层楼1座,厅房6座, 老百姓望尘莫及。

新中国成立后,村民居住条件得以改善,多户建有新宅,房院健全,每户居住面积约56平方米, 建筑多为土木结构。1979年始,实施新村规划,每户面积250平方米。扒掉土屋, 建砖瓦房。村筹资8万元,修建长1200 米、宽12米东西主街3条,南北街3条。

2001年秋, 党员、干部带头,村民、在外工作人员纷纷捐款,共投资10余万元,硬化路面2500米,安装路灯50盏。路成之时, 村委立碑1座,以纪功德。

2007年,投资260万元,于村西弥河段修建宽8米、 长150米、高6米、12孔钢筋混凝土结构高架桥1座,方便交通运输,推动全村经济发展。 

村重教育。立村后设私塾。明清时设学塾。民国时期在村后庙设学堂,一个班,由村知名人士于纪三、马占华执教。1950年,在老校基础上建立高级小学,校舍扩至20间,教师10余人, 在校生350余人。1953年,成立完全小学。1970年,新建校舍1所,成立联中。1984年,中学合并到胡梅涧学校。现有完全小学1所,占地4000平方米, 校舍30余间,学生百余人,教师13人。校内设幼儿班2个,教师2人,在校幼儿40名。 

全村大学本科以上院校毕业生86 名,其中硕土、在读硕士13人,博士、 在读博士6人,博士后2人。 

1940年至1949年,村有3家药铺, 医生马汝清、王金升、冯恩华坐诊行医。1949年,设门诊部1处,医生3人。1955年,设村卫生所1处,医生3人。1977年,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医务人员5名。现有卫生室1处,医务人员5 名。2005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共810户参加新农合。 

新中国成立后,村内设“戏台子”, 文艺活动广场1处,业余文艺宣传队1 支,逢年节都开展跑龙灯、划早船、扭秧歌、踩高跷等活动,节日气氛甚浓。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更贴进农村生活,每逢喜庆佳节文艺队都应邀演出。 

村人才济济,军功甚优。村430人参加八路军、解放军,其中1949年前人伍者60余人。革命烈士12人。

历任中共村支部书记及任职时间:马佃清(1950.1-1956.12)、马修成(1957.1-1958.12)、马美成(1959.1-1979.12)、 王修(1980.1-1993.12)、王克悦(1994.1-1999.12)、马世学(2000.1-2010.5)、 马春季(2010.7-)。 

历任村行政负责人及任职时间:马治成(1945.1-1951.12)乡长、马修成(1952.1-1956.12)村长、马献元(1957.1 一19633)社主任(大队长)、马召太(1963.4-1970.12)大队长、陈汝智(1971.1-1989.12)大队长、村主任,马明文(1990.1-1995.12)村主任、马学明(1996.1-20 07.12)村主任、马世学(2008.1-2010.6)村主任、马春季(2010.6-)村主任。 


来源:《临朐村镇志略 》
------------------------------------------------------

山东品牌展示点击下图即可阅读全文

点击即阅读文章

欢迎转发、欢迎点赞、欢迎留言↓↓↓↓↓↓↓↓↓↓↓↓↓↓↓

乡土临朐
临朐人全球乡情、文化、经贸合作平台:乡土文学、民俗传说、影像故事、历史记忆的交流平台,临朐游子的成长与创业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