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家圈村:辛寨街道瞿家圈村
人文村情介绍
瞿家圈村位于临朐县城南15公里,辛寨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处,冶(源)伦(家埠坡)公路南侧。由瞿家圈、北姬家河两个自然村组成。两自然村南北毗邻,相距1华里,东邻北南流村,西、南两面均临近冶源水库。
瞿家圈,原名忠庄村,立村时间无考。元末明初,瞿氏由沂水县迁入,清代以后,因丹河绕村半圈改名为瞿家圈。1958年修建冶源水库时东迁300米,村名沿称。
北姬家河,明朝中期,姬姓立村于丹河之阳,取名姬家河。后部分村民移居丹河南岸,另立南姬家河,遂以方位称北姬家河。后张姓、杨姓、杜姓分别由山西洪洞县和沂水县迁入。1958年修建冶源水库时东迁500米,村名沿称。
全村有瞿、张、杨、陈、杜、李、王、冯、韩、白、曹、褚等姓,523户,1826人,均为汉族。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临朐县孝慈乡忠庄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七贤区忠庄社;1930年属第二区忠庄乡;1944年属南流区南流乡;1952年属第四(南流)区南流乡;1956年属南流区南流乡1958年2月撤区井乡,属南流乡;同年9月属南流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属七贤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镇),属七贤乡,1993年划归卧龙镇;2007年卧龙镇并入辛寨镇,属之。
立村至1958年,村民世代居住今治源水库中心。当时丹河弥河两河交汇后,从村中心流过,村民居于两岸。
村南有300余亩茂密的芦苇,村东北有500余亩的参天树林,俗称“母猪林”,当时全村不足千人,拥有旱涝保收良田近3000亩。解放初期村缴公粮占南流区的1/3,有“临朐第一粮仓”之称。
1958年,山东省建立省内第四大水库-冶源水库,两自然村整体搬迁至现址。
村庄搬迁后,全村现有土地1600亩,多为坡地岭地,土质为棕壤土。原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有小麦、玉米、地瓜等。经济作物以黄烟为主。
1983年,县烟草公司在此进行品种区域试验,确定推广中烟14和中烟15两个品种,压缩潘元黄、淘汰金星6007。
1985年。临朐县与英国乐富门发展公司烟叶发展部合作,在村域内进行优质烟栽培技术开发试验,由30户烟农承担63.72亩烟田的栽种任务,品种为G140和 NC82。试验结果为:平均亩产163.15公斤,上中等烟占90.5%,均价2.54元,亩产值400多元。后因重茬、效益等原因,村民现已不再种植黄烟。
2000年,镇政府统一规划,在瞿家圈等村地块上进行土地综合治理,动用大型挖掘机械,整治山岭荒坡1300多亩,调整种植结构,全部种植樱桃、柿子等果树。因效益原因,近几年果树面积有所减少。
家庭养殖以传统畜禽猪、鸡、鸭为主。村内建有3处养殖小区,占地150亩,有100户村民建起养殖大棚和养殖场所,养殖户年均收入3万元以上。特种养殖初具规模,其中狐狸、水貂养殖户起步早、规模大,年收入可观。
工商服务业以建筑、运输、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现有建筑队6支,从业人员达200名,年人均收入1万元至2万元。运输业有大中型汽车120辆,主要从事沙石和货物运输,以出租为主。
粉皮加工历史悠久,为绿色无污染产品,生产原料为生地瓜淀粉,从业者达65户,年产粉皮30万斤,年收入50多万元。因做工精细,质优价廉,名声远扬,粉皮供不应求,并出口日本和韩国。
村虽与冶源水库相邻,但因玄武岩不透水层,地下水奇缺。
过去吃水全靠村内4眼10米左右的水井,遇旱即枯,村民天不亮就要到井口旁排队挑水。
1998年春旱,村内水井干涸,临朐县公安局扶贫工作组出动消防车,给村民拉水饮用。为彻底解决群众人畜吃水困难,村两委邀请县水利局专家,对村地下水进行全面勘测,确立地下水源后,先后挖两眼25米深的大口井,并钻探两眼50米深的机井,分别在2个自然村建起水塔。到2000年春,全村户户通上自来水,彻底解决人畜饮水的难题。
村为冶源水库移民村,原有良田已成库底,现有土地多为丘陵荒坡整治的“大寨”田,漏水漏肥。20世纪70年代,由解放军炮八师援建的一处扬水站因年久失修,机器老化,干渠破败,不能发挥正常灌溉作用,村民只能靠天吃饭。
1976年4月,县里引进喷灌机4台,首先在村内试用,逐步在全县推广农业机械化。1998年,村两委带领群众自力更生,大干苦干两冬一春,出工1.5万个,爆破和挖掘土石近3万方,用炸药 20吨,修隧道60米,挖堰边沟3200米,新建扬水站1座,维修改造扬水站1座,铺设3200米管道,配置高扬程 80/t潜泵2台,离心式高扬程400/t水泵2台,彻底改变农田灌溉条件。这项工程,村民自愿出资和争取扶贫资金共 95万元,由此摆脱吃粮靠救济的困境。
1958年,全村搬迁时,所建住房全是土坯房。因搬迁时间紧、任务重,加之条件差,搬迁后所建房屋简陋、面积小且不规则,至1996年尚未进行新村规划,许多户三代人挤在三间屋内,极其不便。
1997年,村两委在征求群众意见后,根据上级有关土地和规划政策,对全村500户居民住房进行统一规划。现已新建标准住房360多套,拆除旧房屋1000多间,全村70%以上的住户住进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生活条件大为改观。结合新村规划,自2006年以来,先后疏通街道6条,投资110多万元,水泥硬化村内大街和连村路6000多米,并安装路灯130盏。
2006年,国家出台库区移民补助政策。自2006年始,全村每人每年享受补助600元,连续补助20年。
村地理条件优越,冶伦路横穿村北,交通十分方便。冶源水库沿岸4公里,碧波粼粼,水天一色,优美的库区风光和淳朴的民风,吸引大量投资者眼光。
1964年,中共昌潍地委书记陈洪波来临朐检查指导工作,到村和大峪村等地了解评比“五好”情况后,在全地区推广临朐“五好”做法。五好是:1、干部思想作风好,民主办社、勤俭办社好;2、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好,遵守政府法令好;3、社员集体主义觉悟高、干劲足、团结好;4、集体生产好,社员收入逐步增加;5、对国家贡献好,支援国家的东西越来越多。
1970年建小学,1978年设初中班2个,高中班1个,共有学生286名。1980年高中班撤销。1982年初中班并入焦窦联中。1998年小学并人南流小学。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村有57人考入专、本科院校,其中博士生1名,硕士生3名。
村原有4名卫生员,各自在家经营。现有新农合卫生室1处,医生3人。多数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05年至今,村内成立业余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节目,在县、镇范围演出,受到群众好评。
村民自古有参军报国的优良传统。全村有65人先后参加人民解放军,考人军事院校的有9名。
其中革命烈士2名:
瞿祥春,1927年7月生,1945年5月入伍,194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副营长,1956年在国营二九一农场牺牲。
杜绍会,1918年生,1945年入伍,战士,1947年在梨花埠牺牲。
1948年9月,南流区委根据临朐县支前指挥部指示,召开有各村村干部参加的支前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组建一个150人的挑子连支援前线,给部队送粮食和弹药,村也有分配任务,发动群众参加。挑子连设三个排,每排下设三个班。10月11日,挑子连在南流集合后,第二天出发,昼夜行军,突破层层防线,到达淮海战役前线,为淮海战役胜利做出贡献。
瞿家圈遗址,在村南900米处,弥河东岸一高台地上。面积约9000平方米,文化层已暴露于地表,文化内涵丰富,堆积厚约3米,灰坑、兽骨、陶片等遗迹随处可见。
由于文化堆积扰乱严重,难以区分岳石及商周文化的层次关系,但能采集到岳石文化的陶片标本。1991年被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9 年,瞿理在村内建立鲁中及胶东地区第一个基督家庭,瞿理任第一任家长,受泰安基督总家庭统辖,后迁至冯家王舍村。
临朐浸礼会原属于英国浸礼会,受益都教区管理,其基本圣礼是浸礼和圣餐。张家董庄、瞿家圈、文山、青石崖等村均建有礼拜堂,其教务受县城浸礼会教堂管辖。现无此教会,礼拜堂亦不存。
村内原有东镇庙,现无存。
新中国建立后,村干部更替频繁。
1958年,中共村支部建立后,支部书记及任职时间为:张德芳(1958-1988)、张玉祥(1989-1992)、杜连德(1993-1996)、瞿志源(1996.6)、陈明信(1996 -1997)、张文远(1998-)。
村行政负责人及任职时间为:瞿瑞(1958)、张德顺(1959-1964)、瞿尚功(1965 -1987)、瞿志强(1988-1996)、陈中国(1996)、张文远(1997-)。
来源:《临朐村镇志略 》
山东名品展示点击下图即可阅读全文
点击即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