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记忆】我与母校业余文工团--临朐二中(冶源中学)往事回忆(作者冯益汉)

文化   2024-12-19 23:33   山东  
国内外临朐人联谊合作的实体平台,联系:13963620706  投稿邮箱:zfs228@qq.com
【出彩临朐人】许其亮|吴汉圣|李炳军|赵永清|张金良|刘仲原|王琳|董志勇|李咏梅|苏兆伟||冯继康|刘光烨|《天南地北临朐人》上线|临朐 叙(王庆德) |城关街道李家庄村幸福公寓对外开放(附联系方式)|威海军分区临朐籍原领导王顺太到临朐名人馆指导工作|北京督学吕世彦到临朐名人馆调研指导|临朐名人馆、临朐乡土文献馆藏中心征集资料启事|弥南村张氏文化研究联谊会启事|征集临朐家谱启事(长期有效)||临朐人张龙江|临朐乡贤民俗交流推进会议召开|临朐“许氏思忠后裔族谱分发仪式”举行|夏克论回忆录全集(收藏版)|马常海任潍柴党委书记、董事长|临朐县傅氏文化研究联谊会隆重成立|【报告文学】临朐有个李家庄(全集·作者:傅绍良)|临朐县民俗乡贤文化研究会关于成立家谱专业委员会及人事任命的公告|临朐全羊宴美食文化研究推广平台成立运行的公告|省委书记林武到临朐调研|公告】临朐美食餐饮产业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启事|

【珍贵的记忆】

我与母校业余文工团
冯益汉


我是 1958 年(14岁)考入临朐二中的。当时,从山东省粮食厅干部下放当上了二中校长的于文斋除严抓教学之外,亦十分重视文体活动。虽然我在上小学时就受命为午、晚放学时的喊队和唱歌时的指挥(俗称“打拍子”),但终属内向。上高小时,班主任老师选中我演一个戏里的搞对象的民兵队长,我即坚辞。老师就批我:不演戏,到演出时就别去看戏。我就真的不曾去戏楼下看那场演出……但上了初中,每个班级都需要排演节目,我们三级三班的女生苗长淑(冶西村人)排练集体舞《歌唱祖国》,我站在十几人中间,两手左右挥舞彩绸,边唱边变换队形,这竟是我的第一次登台演出。


校医李维煜要从三级学生中选拔培养一支打击乐队,我因八九岁时就跟随庄里的高跷队学会了“长行”、“马灯”和“狮子滚绣球”等锣鼓点,所以,一试就被选为击鼓手。另选中马学政(胡梅涧人)打锣,王文美(焦头人)打钹,刘新吉(平安峪人)打手锣。搞庆典活动时,我们班的女生张秀英(辛寨镇下河人)扮为靓丽的蚌女,舞两片“蚌壳”;忘记是谁扮鹬;孙瑞五(田村人)扮得利渔翁。

我们的锣鼓点正为此助兴,恰到好处。后来,我从爱唱京剧的舅舅家拿回一把破旧京二胡,捎到学校。年长我七八岁的徐守美(徐王舍)会拉京剧曲子,我就跟他学拉西皮,二黄。十几天后,音乐教师秦福增就受命组建一支乐队,我用破二胡拉奏一曲《四姐五妹本是亲姐妹》,竟被选中了。

我的启蒙师徐守美可能因只会拉京剧而落选了。他就发牢骚:“冯益汉才跟我学了十几天,怎么他会选中,我倒落选,什么原因?……”当时,三级六个班,考音乐只我一个得百分。比我嗓音好的大有人在,但稍唱错一个音符老师也会给扣分,我能完全唱准确,就赖于对音乐的感受力。

乐队组成,就排练《绣花曲》、《采花对歌》、《端阳舞》(四级杨金荣等女生表演)等节目。于校长就因势利导地成立了业余文工团,三级一班学生冯益成任团长。这位长我七岁的宗兄,早已在北阁子的冶源文化站学练成了文艺多面手,他也是校篮球队队员。


冯益成执导,先排演了歌剧《张家姐妹》,由马振芳(胡梅涧人)、冯淑英(高老庄人)、冯顺昌(尧洼人)、马鸣棠(胡梅涧人)等主演;又排演了吕剧《七错》,由李文奇(朱封人)、刘振声(葛拉村人)等主演。这些表演唱、舞蹈和戏剧节目,不断应邀下乡演出,影响颇大。那时,二中的文艺气氛极浓,每在全体师生大会之前,也会有简短的师生文艺节目奉献。

我至今记得:那位方型红脸膛的女教师王玉珍,在会前清唱《四季歌》:“迎春花儿开,迎春花儿香,我的娘托大伯买来了新嫁妆……”多少年后,我一看到歌唱家殷秀梅,就会联想起那位王玉珍老师…

临朐二中业余文工团,真谓师生同台献艺:我的几何老师高世钦,原只欣赏他的粉笔字极显板书功底,可他竟也是二胡爱好者;还有那位嗓音宏亮的讲植物学的冯锡恩老师,也在乐队中拉二胡。

记得学校新买的一把二胡,那琴杆上方的琴头呈蜗牛状,这被冯老师视为珍宝。他因听力欠佳,常常让我代为调弦。而我的指头细长,就让我拉那颇关重要的低音大低胡。这大低胡的琴筒粗似水桶,琴杆高近两米,尤其在乡下演出时,这庞大乐器就成为累赘了。

但想不到这学生时代的下乡演出之路,竟是为我踩下了一条人生之路。众所周知:我们这届二中三级的学生,是最不幸运的一届学生 --我们一进校,就逢“大跃进”初掀高潮,学校的操场上就竖起了一座座小型炼钢炉(叫干锅),学生们就当上了“炼钢工人”。

之后,二中的建校,建发电站,学生们也都当过劳力。我忘不了那杌子的运输用途:坐面朝下,四腿中间装砖,那脚踏的下枨竟成了挂在肩上的力点。十四五岁的学生背近百斤重的砖,累得汗流浃背。还有那不时被公社调出参加三秋大会战,代替抽出大炼钢铁的农民耕种土地。我以写作之长当过小记者,写稿子表扬那位“带病不下火线”的苗庄田(冶西人),他累成鼻血不止而致死……到我们这届学生毕业时,正逢1960年饿死人的大饥荒之后,很少有家庭条件能供学生上大学者。


我有幸考入月补14元生活费的益都卫生学校,也只读了一年,就逢国家“巩固、充实、提高”,而致学校下马。校方欺骗学生,说回乡给予安排从医,却实是从医无门。其他同学们多数当了“有文化的农民”;而我却是当上了五类(地、富、反、坏、右)子弟(1979 年我父亲的历史问题获纠正),其处境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却就是因为我曾在临朐二中业余文工团内于“干中学”而得到的吹拉弹唱特长,使我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因宣传毛泽东思想急需的文艺人才亟缺,而成了“白脖子屎壳郎”,就被录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就减少了许多辛劳熬煎;关键更在于使我进而“在干中学”,从当有心人观摩排演《张家姐妹》,《七错》等戏,而想到了自己也试着写戏。


就这样,我从1965年秋创作了第一个小戏《偷苹果》,与其他创作歌曲《海浮山上变了样》、《民兵舞》等,由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放,省里的伯乐们还要将我调走,可惜农村干部不肯“殛鲧用禹”而将我放行。但我终还是以写戏而小有成就而冲出了农村立场坚定的干部们的“辖区”。“我辈小才,经过了几十年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终得成了中才”(郝湘榛语),我终于成了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编剧、世界教科文组织专家成员,绠短汲深,也就聊以自慰了。除我之外,冯益成后成为县吕剧团的乐队队长、主弦;李文奇以军官转业为县文化局副局长;马鸣棠、马兴旺、马振芳、冯淑英等都成为农村文艺骨干,马鸣棠以市级干部退休……可知二中业余文工团的育才作用。

至 1966年春,二中文风依旧--陈梗桥老师仍在组织二中业余文工团,排演歌剧《杨立伯》等戏,他曾向我车家沟村开门办学,陈老师与我同奏二胡,为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尧洼人冯军独奏)伴奏,以同台献艺。

1974年前后,我应聘二中文艺创作兼职教师,二中英语教师卫国创作器乐曲《沂蒙颂》,卫国任指挥,我拉主弦板胡,我约冶源文化站一帮人与二中乐队精诚合作,使冶源文化名列前茅……进入20世纪 90年代后,我的儿子冯雷(新华社辽宁分社记者)和女儿冯艳艳(现二中物理教师)亦皆是从二中走向大学的。

我父子三人皆以二中为母校,缘分可谓深矣!而今,我年过花甲,华发苍颜;而二中母校值建校50周年大庆,却是旧貌新颜,生机盎然,愈显年轻!我毕生从事文艺创作,仅以一段当年在母校业余文工团的回忆撰文以献,或可略表拳拳爱心于万一;而以期位居明代著名散曲家冯惟敏故居的临朐二中,总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者简介
冯益汉(1944.3--)字三杰,号献文,笔名艺瀚,一锋,山东省临朐县冶源镇车家沟村人。现为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编剧、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潍坊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潍坊市作家协会理事、临朐县老干部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冶源分会会长、山东省书画研究院高级院士,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历年获奖及代表作有:新编历史戏《元丰行》、电视连续剧《水浒.李逵》、《郑板桥》(合作)、长篇小说《武林英烈窦来庚》、纪传体小说《冯惟敏轶事》、《刘秀》等。临朐县乡贤民俗文化研究会、临朐家风家训研究会顾问、乡土临朐全国合作平台文学顾问。


山东品牌展示点击下图即可阅读全文

点击即阅读文章

欢迎转发、欢迎点赞、欢迎留言↓↓↓↓↓↓↓↓↓↓↓↓↓↓↓

乡土临朐
临朐人全球乡情、文化、经贸合作平台:乡土文学、民俗传说、影像故事、历史记忆的交流平台,临朐游子的成长与创业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