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为党中央和国家决策服务的思想库、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为正部级。中国社会科学院现有机关职能部门7个,科研院所42个(分属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文学哲学学部、历史学部、经济学部、社会政法学部、国际研究学部等六大学部),其他直属事业单位5个,直属企业2个,代管单位1个;另有《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学评论》《哲学研究》《历史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等90多种重要学术期刊、180多个非实体研究中心,并主管110多个全国性学术社团。
美国研究所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下,全面研究美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国际问题研究单位。美国研究所始建于1981年5月,现有美国政治、美国经济、美国社会文化、美国外交、美国战略和加拿大六个研究室,设有《美国研究》编辑部、《当代美国评论》编辑部、信息资料室等科研辅助机构以及办公室等行政服务机构。主办刊物有《美国研究》《当代美国评论》。
相关信息详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官网(http://www.cass.cn/)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官网(http://ias.cass.cn/)。
应聘人员基本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品行端正,遵纪守法;
(三)政治立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四)热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具有良好的学风、道德修养、职业操守和较强的团队协作、敬业奉献精神,廉洁自律;
(五)具有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条件;应聘科研、教学、学术期刊编辑岗位人员,一般应具有博士学历学位,发表过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专著、智库成果;
(六)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适应岗位要求,保证聘期内全职在院工作;
(七)应届毕业生年龄按国家和北京市有关要求执行,其他人员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85年1月1日后出生);招聘岗位对年龄有特殊要求的,以岗位要求为准;
(八)符合国家和中国社会科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曾被开除中国共产党党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籍的人员,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曾在各级公职人员招考中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反考试录(聘)用纪律行为且还在禁考期的人员,被依法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的人员,曾有学术不端等不良行为的人员,高等教育期间受过留校察看及以上处分的人员,以及法律法规规定不得聘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其他情形的人员,不得报名应聘。
报名应聘人员不得报考聘用后即构成回避关系的招聘岗位。
招聘岗位、数量、范围及专业等相关要求
招聘岗位
学术期刊编辑岗位
岗位数量
1
岗位简介(主要职责)
能够高质量完成期刊策划、选题、审稿、编辑、校对等工作;以扎实的学术功底为基础,熟练的进行英语笔译工作。
专业要求
政治学(0302)、世界史(0603或060108)、政治经济学(020101)、西方经济学(020104)、财政学(020203)、金融学(020204)、国际贸易学(020206)
招聘范围
应届毕业生(生源不限)、京内户籍在职人员、博士后出站人员
其他要求
无
(一)招聘范围说明
1. 应届毕业生:2025年应届毕业生(不含定向、委培,含两年择业期内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一般应于2025年7月底前取得相关学历、学位,其中京内生源指已具有北京市常住户口(不含北京高校集体户口)。
2. 博士后出站人员:进站时间已满18个月的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一般应于2025年7月底前出站,符合国家有关在京落户政策。
3. 京内户籍在职人员:已具有北京市常住户口的在职工作人员,一般应于2025年7月底前入职报到。
4. 留学人员:已取得或将于2025年7月底前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境)外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学历认证,符合国家有关在京落户政策。
各岗位招聘人员范围详见《中国社会科学院2025年度公开招聘第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岗位信息表》(详见页面底部“阅读原文”中的附件1)
(二)招聘专业说明
招聘岗位的专业要求为应聘人员最高学历学位所对应专业,专业名称及代码参照目录为教育部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详见页面底部“阅读原文”中的附件2)、《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2008更新版)》(详见页面底部“阅读原文”中的附件3)。对于所学专业接近但不在上述目录中的,或对学历、学位、资格条件等内容需要咨询的,请与相关用人单位联系,确认报名资格。
招聘程序
(一)网上报名
自本招聘公告发布之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应聘人员可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开招聘服务平台(https://www.sydwgkzp.cn/cass),注册个人账号并登录,进行报名。应聘人员在我院有近亲属关系和主要社会关系的,报名时需主动填报有关信息。
招聘平台技术支持联系电话:18522986887。
(二)资格审查
用人单位按照国家和我院有关政策规定以及招聘公告确定的招聘条件和要求,对报名应聘人员进行资格审查。资格审查贯穿招聘工作全过程,在招聘任何环节发现应聘人员不符合报考资格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的,将取消应聘资格,即时终止其招聘进程。
用人单位按照有关安排及时通知资格审查通过的应聘人员参加考试,未通过资格审查的不再另行通知。同一岗位资格审查通过人数与该岗位招聘人数的比例一般应达到8:1以上方可开考,达不到该比例的,由用人单位党委(党组)研究决定是否按实际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组织考试。
(三)考试
考试采取笔试方式进行,满分为100分,合格分数线为60分;业务鉴定人数与该岗位招聘人数比例为5:1;适岗考察人数与该岗位招聘人数比例为2:1,适岗考察时间1周。
考试成绩达不到合格分数线的不得进入业务考察。对于考试成绩达到合格分数线的,根据考试成绩由高到低顺序,按照规定比例,确定参加业务考察人选(最后一名出现并列的,一并进入业务考察)。如有放弃业务考察的,依次递补。达不到比例要求的,按实际人数进行业务考察。
(四)业务考察
先由用人单位聘用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共同对应聘人员的专业能力、发展潜力、人岗匹配度等情况进行业务鉴定。业务鉴定按个人陈述、提问答辩、专家评议、匿名投票表决的程序进行,用人单位可根据岗位需要和工作实际增加试讲等程序。业务鉴定前,用人单位对报名应聘人员进行资格复审,根据报名信息与应聘人员本人及其身份证件原件等材料进行核对。
对于业务鉴定获得实际到会人数2/3以上赞成票的,根据考试和业务鉴定综合排名顺序,按照规定比例,确定参加适岗考察人选。如有放弃适岗考察的,依次递补。达不到比例要求的,按实际人数进行适岗考察。适岗考察时间为1至2周,进一步确认应聘人员是否适应岗位工作要求。
关于考试方式、成绩计算方式、合格分数线和进入业务考察人数比例要求等有关安排,详见《中国社会科学院2025年度公开招聘第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岗位信息表》(详见页面底部“阅读原文”中的附件1)。
(五)体检
用人单位组织应聘人员到指定医院进行体检,体检标准参照现行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体检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并按要求到指定机构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试。
对在体检过程中弄虚作假或者隐瞒真实情况致使体检结果失真的,一经查实,取消聘用资格。
(六)政治考察
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进行应聘资格复审和政治考察,重点考察应聘人员是否符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等政治要求。考察采取个别谈话、实地走访、审核人事档案、查询社会信用记录、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式进行,根据需要进行延伸考察。
如因应聘人员放弃或适岗考察、体检、政治考察不合格等情况产生岗位拟聘人选空缺的,经研究,可视情况从该岗位获得业务鉴定实际到会人数2/3以上赞成票的应聘人员中,按照考试和业务考察综合排名顺序依次递补,或不再递补、减少该岗位招聘人数或取消该岗位招聘。
(七)研究决定拟聘人选
根据考试、业务考察、体检、政治考察等情况,用人单位党委(党组)研究确定拟聘人选。
(八)公示
在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服务平台对拟聘人选情况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
(九)报院备案
公示期满后,没有问题或者反映的问题不影响聘用的,报院有关部门备案。
(十)办理聘用手续
报院备案通过后,用人单位与拟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约定试用期和聘期,明确聘期目标任务,办理入职报到手续。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予以正式聘用;不合格的,取消聘用。
聘用待遇
拟聘人员经聘用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事业编制内员工,相关待遇按国家和我院有关规定执行。
其他事项
(一)报名应聘人员须在报名系统中上传本人身份证(正反面)、户口本(首页和本人页)、最高学历证书、最高学位证书等材料,相关材料扫描成一个PDF文件上传。其中,应届毕业生可提供学籍在线验证报告,留学人员还须提供学历学位认证报告或留学证明材料、出入境记录等。如《岗位信息表》“备注”栏中要求提供其他材料的,请一并上传。
(二)报名应聘人员提交的报名材料及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对于伪造、涂改证件、证明等报名材料,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应聘资格的,在考试体检考察过程中作弊的,或者有其他违反公开招聘纪律行为的,将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进行处理。
(三)请报名应聘人员按要求填写手机号码等有效联系方式,并保持通信畅通。如手机装有安全软件对未知号码进行屏蔽,请取消设定。
(四)政策咨询联系人:王老师(电话:010-84083509)。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2024年12月
排版 | 梁艺蓝
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内容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