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高于原则和价值观:印度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
作者:Raj Verma,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副教授,他的研究重点是印度和中国的外交政策、印度和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印美俄关系、亚洲安全、亚太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理论。
来源:Raj Verma, “Interests Trump Principles and Values: India’s Neutrality in the Russia-Ukraine War,” Contemporary Security Policy, Vol. 45, No. 4, 2024, pp. 585-598.
导读
俄乌冲突爆发后,印度在国际论坛上没有公开批评俄罗斯,在联大涉乌决议中也选择弃权。印度作为“主权鹰派”,即国家主权的坚定拥护者,其中立立场与《联合国宪章》、国际法以及其主要外交政策原则相悖;这些原则包括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略、不干涉内政,以及和平共处。
印度为何愿意在原则问题上妥协?最初,印度政界对俄乌冲突的看法并不一致。左翼政党对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表示谴责,印度的最大反对党——印度国大党也批评了莫迪政府的中立立场,呼吁印度支持乌克兰。然而,在冲突过程中,各政党都同意莫迪政府的立场。印度政界为何最终支持莫迪政府在俄乌冲突中的中立立场?印度中立立场背后,是否反映出国家利益与原则之间的冲突?本文认为,印度不愿公开批评俄罗斯的理由在于,莫迪政府认为俄罗斯可以帮助印度获得大国地位,反映了国家利益如何超越原则和价值观。
引言
印度在俄乌冲突中采取了中立立场,莫迪总理多次在国际场合重申以外交和对话的方式结束冲突。与西方国家不同,印度既未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也未公开对其进行谴责。作为“主权鹰派”,印度这一立场违背了其一贯的外交政策原则,揭示了印度在主权问题上的悖论。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印度的中立立场及其未批评俄罗斯的原因,但鲜有深入探讨印度立场与其主权原则和价值观之间的矛盾。
本文通过定性研究方法,分析印度对俄乌冲突的立场,揭示其在主权问题上的悖论,并为现有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讨论印度外交政策的核心原则,展现印度在联合国推动“主权平等”规范、反对殖民化及推动不结盟运动的领导作用。第二部分解释为何印度被视为“主权鹰派”,并探讨印度在多个议题上如何致力于维护主权不受侵犯,同时提供印度批评他国军事干预的案例。印度在联大涉乌决议投弃权票的行为,与其外交政策中的原则相悖,暴露了其双重标准。第三部分探讨印度不愿公开批评俄罗斯的原因——莫斯科在帮助印度实现大国地位、推动多极世界秩序及抗衡美国霸权方面具有战略重要性,同时也能强化印度的安全。结论总结了全文观点,并对印俄关系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印度外交政策的主要支柱
1947年至1962年,印度在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领导下奉行不结盟政策,这一外交政策基于印度的殖民历史、非暴力斗争传统以及在冷战期间缺乏发挥重大作用的物质能力。然而,不结盟并不意味着中立,印度始终保留批评任何一个超级大国的权利。时至今日,尽管印度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从战略自主到多方结盟的转变,尼赫鲁的外交原则仍继续指导着印度的外交政策。
历史上,印度在确立平等主权规范和反对殖民化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推动了亚洲和非洲国家的独立。通过非暴力的自由斗争,印度在《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赢得了显著的道义声望。1961年,印度积极参与了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倡导遵守联合国宪章及其原则,推动和平管理国内与国际冲突/战争的规范。
印度一直坚定支持联合国宪章,尤其强调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这些原则被纳入了印度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了印度外交政策的核心支柱,并成为更广泛不结盟运动的基础。这五项原则包括:相互尊重彼此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相互不侵略、相互不干涉内政、平等合作以谋求共同利益,以及和平共处。
印度的中立立场与其外交政策主要支柱的矛盾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在新千年里,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和相互依存的不断加深,主权概念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虽然一些国家在涉及非国家行为体时更愿意在主权问题上做出妥协,但是印度坚守主权,尤其是在领土主权方面。印度不愿或尽量避免在主权问题上做出妥协。
尽管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但它一直不愿在南亚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推动民主,因为民主推广与其倡导的主权准则相矛盾。印度认为,美国等国家对其在民主、言论自由、人权和少数民族权益问题上的批评,尤其是对莫迪政府的批评,是对印度内政的干涉,并要求这些国家停止干涉。印度在双边贸易安排和多边贸易体制中的主权立场也表现得较为谨慎,并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有条件贷款持保留态度。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印度在77国集团中发挥了领导作用,坚决反对限制其经济发展的配额和关税。
在领土完整和主权方面,印度在克什米尔争议以及“保护责任”框架下的军事干预问题上持极为强硬的立场。印度多次声明,查谟和克什米尔以及拉达克的联邦领土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拒绝接受关于与巴基斯坦解决争议的仲裁请求,认为争议应通过两国双边谈判解决。在领土主权问题上,印度对军事干预导致政权更迭及外部干涉内政持有强烈保留意见,这与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7款的“主权平等”原则一致。印度领导人对未经联合国授权的人道主义干预及2005年联合国世界峰会通过的“保护责任”原则持保留态度,认为其可能侵犯印度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其中,印度明确拒绝基于“保护责任”原则的军事干预,并强调“尊重主权是国际政治的基石”。
印度多次谴责未经联合国授权的军事干预。例如,印度谴责了北约在前南斯拉夫内战中的军事干预和对塞尔维亚的轰炸。此外,印度对美国和盟国入侵伊拉克持批评态度,也不赞成美国和北约于2011年入侵利比亚。
尽管印度在联合国确立平等主权的规范中处于前沿,始终捍卫主权,严格遵循联合国宪章并批评美国和北约在其他国家的军事干预,但印度却未公开谴责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中,印度对所有涉及俄乌冲突的决议都投了弃权票。因此,印度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与其外交政策的核心原则、联合国宪章及国际法相悖,体现了其“主权悖论”。
印度不愿谴责俄罗斯的理由
最近,有学者认为,印度未公开谴责俄罗斯,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理性行动,其在追求大国地位的过程中进行了成本收益计算。印度之所以不愿批评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是因为受到与俄罗斯长期而稳固的双边关系的影响。这一关系是印度在追求成为领先大国战略中的安全支柱。同时,印俄之间的战略趋同也促成了两国之间高度的信任。印度与俄罗斯在反对美国霸权、追求多极化世界秩序和倡导多边主义方面有共同的战略目标。
印度的外交政策深受冷战时期印苏关系的影响,当时两国结成了战略联盟,以制衡中国和巴基斯坦。苏联和俄罗斯都曾在联合国安理会使用否决权支持印度的国家利益,特别是在克什米尔冲突问题上,且未对印度1974年和1998年的核试验进行谴责。在废除印度宪法第370条,导致查谟和克什米尔州分裂为两个联邦领土后,俄罗斯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安理会支持印度的国家。
同样,印度在联合国未谴责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并投票反对联合国大会要求苏联从匈牙利撤军的决议。印度还支持苏联占领阿富汗。类似地,苏联也支持了印度1961年在果阿的军事行动、1971年与巴基斯坦的战争,以及1980年代印度在斯里兰卡的军事干预。在新千年里,印度未批评俄罗斯2014年对克里米亚的行动,也未谴责莫斯科在叙利亚内战的军事介入。
莫迪政府认为,俄罗斯在提升印度作为全球大国地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增强印度国家安全方面。印度仍然依赖俄罗斯提供的武器和弹药,这一依赖关系将持续数十年。此外,转向其他武器系统的成本非常高。相较于美国和欧洲的武器系统,俄罗斯的武器被印度认为是更具成本效益的。俄罗斯也是印度一个可靠的防务伙伴,愿意共同生产和共同开发先进的军事系统,并分享和提供尖端技术,这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都不愿做的。例如,除了俄罗斯,其他国家都不愿意租借核潜艇给印度,提供核潜艇技术,或与印度合作建造航空母舰,甚至提供尖端军事平台的完整技术转让。印度与俄罗斯于2019年达成协议,租借另一艘阿库拉级核潜艇,预计将于2025年加入印度海军。
印度不愿谴责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也受到其对中国和巴基斯坦安全担忧的影响,尤其是考虑到这两个国家都寻求与俄罗斯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印度认为,未谴责俄罗斯有助于巩固印俄双边关系,从而阻止俄罗斯与巴基斯坦建立更强大的战略关系,并有利于应对日益紧密的中俄关系。巴基斯坦与俄罗斯关系的不断发展也可能导致俄罗斯向巴基斯坦提供武器,从而改变南亚的力量平衡,并威胁印度的国家安全。俄罗斯还可能不愿意在联合国安理会为印度提供政治和外交支持,尤其是在克什米尔冲突和巴基斯坦支持的针对印度的国家恐怖主义问题上。巴基斯坦与俄罗斯关系的加强,可能还会促使巴基斯坦在实现涉及印度的外交和安全政策目标时变得更加冒险,尤其是在利用非国家行为体(如恐怖组织)这一方面。
结论
俄罗斯发动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使莫斯科成为西方阵营的“弃儿”,但并非所有全球南方国家,包括印度,都与其为敌。西方对俄罗斯施加的制裁在中长期内很可能会削弱俄罗斯的经济。长期的战争将对俄罗斯的经济和军事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并削弱其作为大国或全球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虽然印度呼吁停止在乌克兰的军事行为、尊重国际法以及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通过对话解决危机,但印度未公开谴责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莫迪政府不愿公开批评俄罗斯,这与印度外交政策中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略、和平共处等原则相悖,突显了印度的“主权悖论”。
印度渴望成为领先大国,并成为多极世界秩序中的重要一极。因此,全球社会,特别是民主国家,对印度有一定的期望,美国主导的西方也呼吁印度谴责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印度未对俄罗斯的行动进行谴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民主国家中的道德和政治地位。如果印度希望与国际社会的期望保持一致,调整其立场并谴责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将是唯一的途径。然而,印度是否能够改变其立场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其他国家的批评则不太可能改变印度的立场,因为莫迪政府奉行“印度优先”的政策。印度正在实施务实的多方结盟外交政策,这使其能够与其他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其自身利益并实现成为大国的目标。但如果战争持续,且俄罗斯的军事和经济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印度很可能不仅会谴责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还会大幅减少对俄罗斯的路径依赖,并进一步加强军事装备和武器系统的本土化。这是因为,在西方制裁的背景下,印度将难以从俄罗斯采购先进武器、零部件及其他军事装备。然而,印度是否会加入西方阵营仍然值得怀疑。
词汇积累
Staunch
坚定的;忠诚的;坚固的
Toppling
推翻;颠覆
Ammunition
弹药,军火
Anathema
诅咒
Burgeon
迅速增长
译者:欧阳昉,国政学人编译员,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校对 | 朱子岸 程雪玲
审核 | 李源
排版 | 王静怡
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