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00后”与“70”后的传承坚守

文摘   2025-01-30 09:00   甘肃  
关角,这个藏语意为“登天的梯”的地方,平均海拔3400多米,“常年雪不融,四季风不停”,高寒缺氧的环境让常人望而却步。严寒期每年长达160天,最低气温可达摄氏零下40度。然而,就在这青藏铁路的咽喉要道——世界高海拔第一长隧关角隧道,23岁的郝斌和51岁的马正峰,两位不同年代的铁路人,在春运期间共同谱写着坚守与传承的动人篇章。
大年三十,喜庆的氛围早已在千家万户弥漫开来。可在关角隧道工区,天还未亮,漆黑的夜幕笼罩着一切,唯有远处闪烁的信号灯,在呼啸的寒风中倔强地散发着微弱光芒。郝斌和工友们已集合完毕,在明亮的会议室里等待领取各自的任务。今天,他们将要去整治线路冻害,这关系着春运期间列车的安全运行,容不得一丝马虎。

郝斌,这位来自内蒙古包头的“00”后小伙,跨越1500多公里来到这里,初到关角时,恶劣的自然环境让他的内心一度掀起波澜,甚至打起了退堂鼓。但当他深入了解到关角隧道的建设历程,那些为修建老关角隧道而付出生命的铁道兵们的英勇事迹深深触动了他。从那以后,他便下定决心,要像先辈们一样,坚守在这片土地上,守护好隧道。“修建老关角隧道的铁道兵,他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甚至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青藏铁路今天的发展,我们只有坚守在这里,把隧道养护好,才能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郝斌目光坚定,话语中满是对先辈的敬仰与传承的决心。
今年51岁的马正峰是一名“70”后,在这片土地上已默默奉献了大半辈子。曾在老关角隧道工区工作的他,对那段艰苦岁月记忆犹新。“老关角隧道内作业环境恶劣,一年四季棉衣棉裤不离身。由于地质复杂,老关角线路‘病害’频发,冬天打冰、夏天垫沙,而且关角展线小半径曲线多,冬季冻害严重,维修难度极大,当时的作业工具非常简陋,几乎没有机械化工具,线路捣固靠人工砸洋镐,劳动强度非常大。”回忆起往昔,马正峰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感慨,但更多的是坚毅。在老关角隧道工作的日子里,他经历了无数次的险情,却从未有过退缩之意,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
随着铁路运输需求的增长,新关角隧道于2014年12月28日开通运营。45岁的马正峰毅然选择继续坚守关角,投身到新隧道的维护维修工作中。尽管新关角隧道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但维护工作依然艰巨。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马正峰成为了工区里的技术骨干。他不仅自己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还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的工友们。
除夕的夜晚,繁星点点,整个工区被静谧的夜色所笼罩。结束了一天忙碌工作的郝斌和马正峰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工区宿舍。此时,宿舍里的桌子上已摆满了工友们凑在一起准备的简单饭菜,有热气腾腾的饺子,虽然比不上家里丰盛,但在这遥远的高原工区,却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大家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回荡在狭小的宿舍里。有人说起了家乡过年的习俗,有的地方会吃饺子,有的地方会放鞭炮,气氛愈发热烈。郝斌微笑着倾听,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远在内蒙古的家人,心中泛起一丝思念。马正峰看着年轻的郝斌,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他拍了拍郝斌的肩膀,说道:“小伙子,出门在外不容易,但咱们肩负着保障铁路安全的重任,家人也会为我们感到骄傲的。”郝斌用力地点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虽然没有家人在身边,没有城市里的灯火辉煌和热闹喧嚣,但对于关角隧道工区的铁路人来说,他们彼此陪伴,共同坚守岗位,用责任和担当守护着春运的平安。他们深知,自己的每一份付出,都能让无数旅客在回家的路上多一份安心与温暖。
窗外,寒风依旧呼啸,但屋内的温暖和情谊,却如同一束束明亮的火焰,照亮了这个特殊的夜晚,也照亮了他们继续前行的道路。



编辑:韦鹏程
审核:卢乾君
主审:许乃霞
监制:蒋承宇

德令哈工务段
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提高职工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激发干部职工积极性,在推动安全生产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