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成功举办“遗产活化利用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学术工作坊

学术   2024-09-23 17:38   广东  

Autumn

Equinox

       2024年9月21日,由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市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遗产》编辑部、深圳市坪山区文化馆、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南方科技大学遗产活化利用与现代生活方式研究中心承办的“遗产活化利用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学术工作坊在南方科技大学拉开帷幕。

        工作坊聚焦现代化进程中的遗产活化利用问题,尤其关注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对遗产活化利用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吸引了来自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的40余名优秀学者前来参与研讨,有力促进了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合作办会促发展,聚焦活化保传承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南方科技大学遗产活化利用与现代生活方式研究中心基地主任张凌,深圳市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陈蓝蓝,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刘晓春,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南方科技大学遗产活化利用与现代生活方式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晓葵等领导出席了工作坊开幕式并发表致辞。

       张凌书记在致辞中指出,南科大自建校以来便十分重视人文教育,始终致力于建设“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创新型大学。为此,学校不仅积极探索校内古榕树、古碉楼和墓葬遗址的活化利用路径,还建立了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南方科技大学遗产活化利用与现代生活方式研究中心基地,依托基地开展遗产活化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次工作坊是基地成立以来举行的第二个正式学术活动,也是与深圳市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首次合作,在筹备办会过程中双方共商共讨,碰撞出了诸多新颖方案,为工作坊的顺利举行提供了坚实支撑,更为基地的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非常期待未来双方能够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领域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大湾区的文化遗产事业建设。

        陈蓝蓝局长表示,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坪山区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在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传承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及物力,积极开展修缮古建筑、传承客家麒麟舞、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保护等工作。为了实现文化遗产的现代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坪山区也在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可能,以文化为媒、文物为介,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上,走出了遗产活化利用的新路子。此次与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合作办会,是坪山区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新尝试,期望通过各位与会专家的交流、讨论,为既是经济高度发展地区,也是客家文化聚居区的深圳,提供更多有关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启发。

       刘晓春主席表示,虽然南方科技大学是一所“年轻的”创新型大学,但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文化遗产研究学术辑刊《遗产》,也是相关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刊发平台,在学术沟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非常期待《遗产》未来的亮眼表现,也希望南方科技大学能够在遗产研究领域发挥更多引领作用。

       王晓葵教授表示,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自成立之初就将遗产研究作为开展前沿热点研究的突破口,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累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本次工作坊的关注核心在于,如何将文化遗产和遗存转变为当代社会建构的可用资源,而跨文化、跨地区的遗产活化利用研究则是讨论的重点。将关注点放在遗产的活化利用,既是“从书斋走向田野”的一个具体实践,也是学术机构与文化行政管理机构的一次深度合作尝试。期望能够通过相关学术对话与讨论,加速推动遗产活化利用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也期待未来与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更多深度合作。


学术研讨聚焦点,深入交流撞火花


        大会的主旨发言聚焦遗产研究的宏观问题,讨论了诸多有高度、有深度、有亮点的研究问题。其中,中山大学教授刘晓春作了题为《文化遗产的公共性问题》的讲演,对遗产公共性的建构机制进行了鞭辟入里的阐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孟凡行作了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生保护与活态存续》的讲演,从比较文化角度为中国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现活态传承贡献了新观点、新视角;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杨宏海作了题为《深圳滨海客家的理论初探》的讲演,以历史视角详细梳理了滨海客家的概念由来、界定和特点,丰富了深圳本土客家遗产研究的理论体系。这些深刻见解为参会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养分。

        分组发言围绕六个分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包括遗产活化利用的东亚经验、遗产保护与文化多样性、遗产活化利用与现代生活方式建构、多媒体时代的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以及深圳本土客家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研究。尽管参会者来自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在讨论过程中仍然跳出了固有学科壁垒和研究畛域,进行了多元、深入的讨论,碰撞出诸多新的学术火花。除了本土的案例之外,还有以日本、马来西亚、拉脱维亚等国家的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的报告,充分体现了本次会议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宗旨。


实地考察增启发,总结成果展未来

        学术考察的环节,工作坊安排了坪山区长守戏剧谷和大万世居的参观考察。长守戏剧谷的前身为长守村江氏客家围屋,建于清代晚期,2020年坪山区政府对其重新修缮后,于2023年引入全国最大民间话剧团龙马社,成为了展演高品质戏剧的舞台。大万世居则是全国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方形客家围屋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是开展深圳客家研究的“活化石”。在参观过程中,工作人员对调研点的历史情况、保护方案和活化利用实践进行了十分细致的介绍,使参会者对遗产活化利用的“坪山实践”有了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会后,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相关领导还会同参会专家与坪山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双方围绕“坪山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问题相互沟通意见、探索交流,提出了“找准地方群体特点,突出本土化理念,挖掘本土文化实力,讲好坪山故事”“重建文化遗产地方感,加速文化服务日常化,深化政企校合作”“开展地方口述史调查,延续地方记忆”“丰富宣传形式,拥抱年轻群体”等推动坪山区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有效活化利用的宝贵建议,为讲好坪山故事,建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坪山”奠定了基础。

        此次“遗产活化利用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学术工作坊的成功举办,不仅推动了学术界对遗产活化利用的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也为促进新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工作坊结束后,《遗产》编辑部将对参会论文进行评选,并将优秀论文纳入《遗产》辑刊的出版计划,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有力参考。期待通过这次工作坊能够吸引更多优秀学者关注,参与文化遗产研究。



SUSTech社科
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