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第八辑)| 纽约中央公园和奥姆斯泰德的景观设计思想遗产

学术   2024-01-03 17:39   广东  


纽约中央公园和奥姆斯泰德的景观设计思想遗产


熊庠楠

左右滑动查看本辑封面及目录


摘 要:纽约中央公园作为美国第一个大型的都市景观公园,其所呈现的悠扬田园景观改变了城市风貌,缓和了工业化发展和人们的田园理想之间的矛盾。中央公园的设计师弗雷德里克·奥姆斯泰德和凯尔维特·沃克斯将景观公园定义为城市生活的对立补充。中央公园的成功使他们的景观思想广泛融入了美国其他主要城市的规划中。中央公园的核心理念是以广袤的田园风光来抗衡城市逼仄的生活环境,缓和后者给市民带来的视觉、心理压力和道德上的潜在伤害。在实践中,奥姆斯泰德和沃克斯继承英式画意自然审美传统,将其移植到北美的自然条件和都市语境中,并为不同人群设计了节奏不一、动静相容的观赏路线。本文追溯中央公园的审美传统来源,分析奥姆斯泰德的设计意图、策略和手法,归纳其景观设计思路特征,旨在为我国“宜居”城市的发展战略提供另一种路径启示。


关键词:纽约中央公园  弗雷德里克·奥姆斯泰德  

              凯尔维特·沃克斯  城市景观公园



引言


19世纪中叶,正值城市化的浪潮在北美迅猛铺开之际,纽约市建成了中央公园。这是美国城市发展史上第一个大型都市公园。它别具一格的景观设计平衡了城市工业化发展和人们需要亲近自然、陶冶情操、闲暇休憩之间的矛盾。中央公园自1858年向公众开放即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纽约市民和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中央公园的设计师弗雷德里克·奥姆斯泰德(Frederick Olmsted,后文统称为奥姆斯泰德)和凯尔维特·沃克斯(Calvert Vaux,后文统称为沃克斯)开创性的景观设计理念为美国城市的规划提供了一条更平衡的发展道路,使得景观公园成为美国大城市统筹规划中不可或缺的“标配”。

除了城市大型景观公园,奥姆斯泰德还提出了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他与其他有识之士向国会提出在加利福尼亚州建立“优胜美地”公共自然保护区(后改为“优胜美地”国家公园,Yosemite National Park),这成为美国第一个公共自然保护区。1865年,在提交给美国国会的咨政报告中,奥姆斯泰德强调自然保护区的价值不在于一草一木的奇观,而在于连绵不绝的广袤风光所带来的平静、悠扬的美感。这一理论成为美国国家公园系统建立的指导思想。2021年10月,中国批准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这间接地证明了奥姆斯泰德的思想的跨地域普适性和经久不衰的价值。由于篇幅和主题的限制,本文无法展开讨论奥姆斯泰德对国家公园系统的建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笔者将以中央公园为例,分析奥姆斯泰德景观公园设计的审美传统、思路方法和具体策略——这为他此后的公园设计和自然保护区提案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以此探讨奥姆斯泰德思想遗产的传承价值。


一、“画意自然”的审美传统:从英国到美国

奥姆斯泰德设计纽约中央公园(后称“中央公园”)时,主要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是英式的“画意自然”的构图和审美传统。这样的审美方式通过“哈德逊河学派”的风景绘画的转译和传播,形成了北美人群观赏自然的独特方式,也成为中央公园景观设计的审美基础。其二是美国景观建筑师安德鲁·杰克逊·唐宁(Andrew Jackson Downing,后文统称为唐宁)基于北美独特的自然环境提出的园艺设计理论和策略,为中央公园的设计提供了实践技法的参考。

(一)英式“画意自然”审美传统在北美的转化

19世纪美国的景观设计根植于“画意自然”的审美。“画意”(picturesque)是来自英国的美学传统,强调以犹如画家的浪漫眼光来看待自然。从形式角度来说,“画意自然”欣赏不规则、质朴、天然的景观特质(尽管在大多情况下,看似“浑然天成”的美景是设计师们精心营造的结果)。与之相对的是盛行于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的“园意”审美(gardenesque)。“园意”审美更青睐于气派、整洁、井然有序的园艺特质:树木花卉顺着轴线布置,雄伟的景观建筑和呈几何图案的花圃、修建规整的树木相映成趣。

所谓“画意自然”,不是真实直观的自然界,而是经过观看者的想象编辑后的景观——优美之处被放大,不尽如人意之处则被忽略。这样的审美想象渗透在18世纪英国的各个文化创作领域,包括绘画、诗歌、建筑和花园培育等。英国深厚的文学传统会更加强化“画意”的视觉习惯;饱读诗书的人经过湖畔乡村景观时,不免吟诵起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诗歌,想起特纳(J. M. W. Turner)的油画——画意的视觉方式将自然景观和诗情画意的想象紧密地联系起来,成为19世纪英国观景的独特方式。

大西洋彼岸的北美大陆,在吸收画意视觉传统的同时,转变了这种美学体验的方向。英国画意视觉的题材主要是宁静优美的乡村或是富含中世纪传奇故事的迷雾森林,相较而言,美洲大陆基于自身幅员辽阔、大山大河的景观特点,发展出另一番审美倾向:这儿的人们造访未经雕琢的山野荒原,欣赏摄人心魄的壮丽景观。这样的审美倾向充分反映在19世纪美国的风景绘画和景观设计当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哈德逊河学派(Hudson River School)的绘画。哈德逊河学派的画家群体深受浪漫主义风潮的影响,跋山涉水来到纽约州哈德逊河谷地带写生。他们的作品不仅呈现了人迹罕至的风景,更重要的是,通过画家们独具慧眼的选材和精湛的画技,突出乃至夸大了自然景象的雄伟壮阔,进而唤起观者心中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使观者转而思考人类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

同样是透过画家的眼光看自然,英美两国的景观题材和类型却大不相同。在英国,“画意审美”主要应用于乡绅们精致的庄园;而在美国,“美式画意”与这里日益崛起的城市文化紧密联系,开创出独特的景观公园文化:即使坐落于拥挤的城市中心,也力求展现开阔绮丽的自然风光。纽约的中央公园正是这种景观设计思路的开创之作。

(二)唐宁的造园思想

美国景观建筑师唐宁是把英国的园林思想和技法转播到美国的关键人物。他的批判性转译,将“画意自然”审美方式应用于北美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其适应这里的土壤状况、水文因素、气候条件等,并符合美国本土的文化根基以及社会理想。唐宁广泛阅读景观设计的理论书籍,英国普莱士爵士(Uvedale Price)的经典著作《论如画》(An Essay on the Picturesque,1794)对他产生了格外深远的影响。普莱士爵士的“画意”主张从景观绘画中提炼景观园艺的设计准则,提倡自由、不规则的视觉构成,形式上效仿“天然”的园艺设计。受到他的影响,唐宁于1841年出版了《适用于北美的景观花园的理论和实践》(A Treatise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andscape Gardening,Adapted to North America),强调景观设计的整体效果及其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而并不着眼于个别园艺技巧。这是北美第一本花园建造方面的专著,一经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在八年内再版了四次。

唐宁1850年造访英国的时候结识了英国建筑师和景观师沃克斯,随即邀请后者来美国做他的合伙人。二人合作设计了许多重要的景观规划项目,包括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白宫和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景观设计。也正是通过唐宁的介绍,沃克斯和奥姆斯泰德相识,为二人日后在中央公园的合作奠定了基础。1852年,唐宁在一场轮船爆炸事故中不幸身亡,仅36岁就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他基于美国本土自然特征的“画意”造园思想和手法通过沃克斯和奥姆斯泰德得到继承发扬,融入到中央公园的景观设计中。


二、中央公园:作为城市生活的对立补充

城市景观公园是19世纪美国城市的特殊产物,它的兴起和这里日益崛起的城市文化息息相关。欧洲的传统城市通常保有皇家庄园或狩猎场,在18~19世纪的城市化浪潮中,这些皇家园林纷纷转型为城市公园向公众开放,典型的例子包括:原为英国皇家庭园的伦敦海德公园(Hyde Park)、原为皇家猎场的巴黎布洛涅森林公园(Bois de Boulogne)、本为普鲁士贵族的狩猎场的柏林蒂尔加藤公园(Tiergarten)。新兴的美国城市没有现成的皇家园林。城市成长之初,首要考虑工商业发展的需求,街区的划分基本遵循网格布局,整齐划一,方便管理。作为市民休闲场所的公共绿地和景观公园却迟迟没有被提到城市发展规划的日程上来。

若把此时的纽约和伦敦两相比较,伦敦作为19世纪欧洲最大的城市,公园面积总和超过2000英亩,而直到1850年,北美最大的城市纽约(此时尚未和布鲁克林合并,但仍是美国最大的城市)累计只有不到100英亩的公共绿地,并且没有任何一个公园的面积超过10英亩。美国的有识之士在造访了欧洲主要城市的大型公园之后,敦促美国城市开发与之类似的丰富、宽敞的公共绿地和活动空间。纽约市率先回应了这一迫切诉求。

(一)中央公园的设计竞赛和“绿向”方案

1857年,纽约市公布了中央公园设计竞赛的任务书:公园占地约778英亩(约合3.15平方千米,1873年扩展到3.41平方千米),南北分别毗邻59街和110街,长约2.5英里(4千米),东西跨越第五大道和第八大道,宽约0.5英里(0.8千米)。场地内包括四条横贯东西的城市干道。任务书要求公园提供一系列功能性的户外空间、运动设施、文化活动场所,包括操场和球场若干,展览厅或是音乐厅、花园、大型喷泉、大型阅兵场、瞭望塔、溜冰池等等。在竞赛收到的33份方案中,大多数的设计围绕着这些功能场所巧做文章:提议修建一栋雄伟的文化建筑矗立在高处,统领全园景观,眺望水库、花园、喷泉等景观建筑。然而,最终胜出的方案名为“绿向”(The Greensward),和这些方案大相径庭。它以自然景观为主导,刻意淡化了房屋建筑在公园中所扮演的角色(见图1)。

 

图1  沃克斯和奥姆斯泰德设计的中央公园地图(1870)

图片来源:纽约大都会美术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地图中用红色标出了跨越公园的四条城市道路。

 “绿向”方案由景观设计师沃克斯和奥姆斯泰德二人合作完成。沃克斯此时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奥姆斯泰德虽然此前从未设计过公园,但他经营过农场,对于花草的种植和乡野景观营造很有经验。二人都深受英式“画意自然”审美的熏陶:沃克斯1850年随唐宁移居美国以前一直在英国执业;奥姆斯泰德曾在不列颠诸岛徒步旅行,对那里的景观文化传统很熟悉,1852年他出版了《一个美国农夫在英格兰的游历与评论》(Walks and Talks of an American Farmer in England),记录了他旅行中的见闻和观察,英国相伴而生的乡村田园风光和工业城市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沃克斯和奥姆斯泰德所提交的中央公园方案,除了完整的平面图,还包括12组前后对比的透视效果图。每组对比图都包括三部分内容:一张平面图,上面用红色箭头标明观者所在位置和景观方向;两张透视图,一张描画现状,一张展现经过设计的景观效果。现状图由铅笔简单勾勒而成——表达的通常是贫瘠惨淡的荒地,而景观效果图则宛如一幅风景画——纵深有致的树木和草丛创造出了空间的延伸感,并把人们的视线引向远处开阔的湖泊或草坪。这样前后对比的表现方法大大增强了他们方案的说服力(见图2)。

 

图2  奥姆斯泰德和沃克斯设计、沃克斯绘制的“绿向”方案前后对比表现图

图片来源:纽约公共档案馆(New York Municipal Archives)。从博佳杜斯山(Bogardus Hill)向南望去,上图为建设前状况,下图为预计建成效果。

和其他参与角逐的方案相比,“绿向”方案的独特之处在于创造了开阔的自然景观。它仿佛是在纽约水泥丛林中顿生的一片绿意盎然的草原与湖泊;建筑物完全臣服于这种开阔的自然观感。“绿向”方案整合了基地上原有的自然条件,按照“画意”美感来构造景观,尽可能弱化房屋在公园中所承担的作用,突出自然景观在公园里的主导地位。沃克斯和奥姆斯泰德概括他们的设计要则为“在整个公园的设计中,人工建筑居于从属地位”,并再三强调“首屈一指的是自然,其次和再次还是自然——建筑必须往后排”。在此基础上,沃克斯和奥姆斯泰德提议利用基地原有的自然和建筑条件来设置功能场所,尽量避免建造新的房屋。例如,他们把公园中最大的一片开阔平地设为阅兵场,两个湖泊中较大的那个被用作冬季溜冰池,而展览厅则被直接设置在哨兵房内(这是基地上已有的建筑物)。

(二)奥姆斯泰德的“城市田园观”

1870年,在波士顿举行的美国社会科学协会会议上,奥姆斯泰德发表题为《公园和城镇化》(Public Parks and the Enlargement of Towns)的主旨报告,该报告发表在了1871年美国社会科学学会的下属刊物《社会科学学刊》上。这篇报告的主要内容围绕着中央公园的设计理念展开,强调公园在城市中的特殊定位:提供和都市环境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以此抵消、缓和工业及经济发展给人们的身心健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公共交通的发展和工种的细化,城镇化的浪潮在美国和欧洲的主要国家铺展开来,城市不断地从更小一级的地方和乡村吸收人口。奥姆斯泰德认识到城镇的生活相对于乡村生活存在显著的优势:城镇越大,其功能越齐全,日常生活更便利、更有效率,能够把人们从日常琐事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追求学识和提升艺术修养。

然而,城市生活也存在巨大的隐患。奥姆斯泰德忧心忡忡地指出:由于大量人口聚集在相对逼仄的空间里,病患的比例和犯罪概率显著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相应降低。城市在大力发展工商业的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气,不仅伤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亦会消磨他们的活力。不仅如此,城市工作在体力上的辛苦劳顿会弱化人们的精神意志和道德约束。在逼仄拥挤的生活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容易敌意相向、充满算计,这和乡村生活中单纯善意的人际关系大相径庭。

奥姆斯泰德认为设计得当的景观公园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甚至抵消这些负面影响。城市无处不在的喧嚣会让人们更加珍惜宁静的田园。他强调:“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从乡村美景获得的喜悦感会越来越强,而不是越来越弱。”城市景观公园作为城市生活的对立补充,需要创造和城市工商业环境截然不同的视觉观感。奥姆斯泰德这样描述他心中理想的城市景观公园:“我们希望能有一片自留地,人们下班后能轻易抵达。在这里,他们可以漫步一小时;他们观赏、聆听,感受不到城市的拥挤和忙乱。他们会觉得这里离城市很远:城里的街道、店铺和房间大多统一、方便、井井有条,而这里截然不同……我们尤其希望这里能够和城镇局促紧张的生存环境形成强烈对比。”

奥姆斯泰德认为城市景观公园的首要特质是开阔,因为这是在城市的任何场所都不可能获得的观感。也只有“观之不尽”的自然景观可以成为局促、充满限制的城市生活的对立面,给市民带来恬淡自得的心境,舒缓市民紧张的神经,帮助他们恢复健康和士气。在景观设计上,沃克斯和奥姆斯泰德遵循美国式的“画意自然”审美方式,在继承英式自由轻快的形式构成的基础上,更强调尺度的开阔和未经雕琢的野趣。

奥姆斯泰德认为,田园牧歌的景观不仅能够在视觉和心理上与城市环境形成互补,对提升市民道德水平也有一定益处。他援引了英国法学家和社会改革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在《刑法原则》(Principles of Penal Law)中的观点,认为自然美景所带来的愉悦感能够引导人心趋善。他认为,即使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群,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也会不自觉地谈吐更礼貌一些,举止更文雅一些。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园带给人们的安静的沉思环境有助于抚平城市生活的隐伤,其开阔质朴的自然环境有助于改变人们寻求刺激的休闲方式和娱乐习惯。

奥姆斯泰德的“田园抗衡城市”的观念和19世纪末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有所不同。后者通过合理分配住宅、工业和农业的比例,建设城市周边的“绿化带”,意图实现城市和乡村紧密联系、相互渗透。而奥姆斯泰德强调田园景观和城市环境之间“势均力敌”的对峙,二者并不交织。同时,“田园城市”理论的实施需要规划者从零开始统筹设计,且对于城镇的人口也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不超过32000人)。


三、中央公园的设计策略

“绿向”方案践行了奥姆斯泰德定义下景观公园的最核心的功能:提供和城市景观截然不同的开阔的自然环境。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奥姆斯泰德和沃克斯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设计策略。首先,在公园内部,奥姆斯泰德和沃克斯尽其所能地排除来自城市环境的影响,以获得开阔的绿洲风景。公园竞赛的任务书上要求四条东西向的城市道路穿越公园。所有其他的参赛方案都把道路置于地面,有些方案把这四条路设计成景观道路,经过的车辆能欣赏田园风景,但公园也就此被分割成五份。“绿向”方案与之背道而驰,沃克斯和奥姆斯泰德将四条城市道路下沉到地面以下的隧道里,虽然通行的车辆无法欣赏公园里的景色,但保证了田园风光的完整(见图1)。不仅如此,中央公园周边设有多层植物带,仿佛筑起了一道绿墙,柔和地划分出了公园和城市的边界、滤掉了来自城市的喧闹声,同时也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公园内部。

中央公园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清楚地设定了不同人群的行动路线,包括马车环线、步行道和跑马道路等,这些道路将公园里多样的风景流畅地串联起来。奥姆斯泰德对公园内的交通流线设计格外用心,在他看来,公园设计的核心不仅在于创造如画美景,更在于如何把观景的人群安排在这样的景观当中。观赏路线的设置体现了设计者对他所处理的景观的理解和表达。合宜的观赏路线能够让自然景观最大程度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而尽量少地被观景人群所破坏、消耗。在确定好不同人群的行动路线之后,沃克斯和奥姆斯泰德根据行进速度安排景观构成:马车里人看到的多是开阔的、成片的风景,步行道上的人看到的更多的是让人驻足观赏的、设计更精巧的景观。例如,中央公园中最突出的道路系统当属蜿蜒的马车环线——它贯穿公园的主要景观。道路两旁种植了树木,它们看似随意地生长,但这些树木的位置却控制着马车中的人们的观景节奏——它们的开合有的放矢地向行进中的马车打开一幅又一幅园中的关键景观,包括湖泊、草地、树林、水榭亭台等。

奥姆斯泰德认为拥挤喧嚣的都市无法为人们提供沉静思索的个人空间,而公园可以。中央公园的漫步区(the Ramble)为纽约市民提供了幽深宁静的林中小径。有别于公园其他开阔的景观,漫步区多样的景观和恰到好处的空间比例增强了它的私密属性。这里展现的是最具传统画意特色的景色——狭窄的步道蜿蜒曲折,让人无法将一路风景尽收眼底,这不免唤起人们探索的兴致。步道旁栽种了各式各样的花卉树木,其中不乏新奇的异域品种。它们丰富的纹理、颜色和形态为行走其间的人们提供了多样性的视觉、嗅觉和触感体验。

此外,中央公园针对喜静和喜动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游览路线。奥姆斯泰德认为景观公园的治愈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创造宁静、自在的个人体验和提供热闹、欢乐的群体体验。相应地,他和沃克斯为前者创造了漫步区的林中小径,为后者提供了林荫大道、开阔的草坪等公共空间。然而,在同一自然空间内实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是一项棘手的任务。为此,中央公园构建了多层次的交通系统,规划并组合不同人群的游览路径(见图3)。中央公园的最大一部分预算就用于步道、马车环线、桥梁、隧道和地下通道等多层次交通的建设,这些设施使不同人群能够从容地穿梭于公园内外,同时确保了成千上万的游客能够在公园里自在地“独处”,和热闹聚集的人群相互隔离,获得各得其所的乐趣。

图3  中央公园内的多层次交通系统,左图为靠近第八大道的铁桥,右图为漫步区的石桥,均摄于1860年。

图片来源:左图藏于纽约公立图书馆;右图藏于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四、奥姆斯泰德理念的价值与影响

中央公园为身心俱疲的纽约市民提供了一个休憩之所,丰富了城市生活的内容,增进了公共福祉。其相对自由的布局给城市枯燥的网格系统带来了更多活力,从根本上改变了纽约的城市风貌(见图4)。中央公园于1858年底向公众开放,获得了巨大成功。据不完全统计,在开放之初,每天有5万—8万人次步行而来,3万人次坐着马车游览,4000—5000人次骑马入园,在当时人口不足百万的纽约造成了轰动。

 

图4  威廉·泰勒(William Taylor)所作《纽约之城》(The City of New York,1897)版画局部。

图片来源:美国国会图书馆。

奥姆斯泰德和沃克斯的中央公园设计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是田园牧歌式城市公园设计理念引领的结果。在150年后的今天,中央公园的设计理念依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首先,在形式和功能定位上,奥姆斯泰德主张公园应当成为城镇生活的有效补充。城市街道、建筑千篇一律,井然有序,因此公园应提供能够和这种局促紧张的氛围形成强烈对比的开阔的、具有空间延展性的自然景观。

其次,奥姆斯泰德将所有公园的设计目标都归纳为“通过人们的想象力影响他们的精神世界”。换言之,优美动人的自然环境能够渗透至观者的心灵,“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他们的精神世界,规范他们的行为举止。这一观点在中央公园的管理运行中也得到一定印证。然而,奥姆斯泰德特别强调,达成这样相对抽象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园设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的信念及远见,取决于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感受到通过田园景色让人恢复活力这一无形目标的重要性”并真正相信这一点。

中央公园的巨大成功展示了景观公园在都市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为其他高速发展的美国城市提供了更健康有序的规划发展思路。不久之后,芝加哥、布法罗、波士顿、布鲁克林等北美主要城市纷纷开始规划景观公园,并邀请沃克斯和奥姆斯泰德提供参考意见或直接主导设计。奥姆斯泰德“以田园抗衡城市”的理念就此渗透到了此后的美国城市规划思路中。中央公园的成功掀起了修建大型景观公园的建设热潮,从战略上调整了19世纪后半叶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奠定了美国大城市的基本面貌,同时也开辟了城市公园建设的新思路。以中央公园为例,奥姆斯泰德强调以“开阔”为题眼营造城市公园景观的理念,在田园风光中组织城市休闲生活的思路,以及注重园中交通、游览路线布置等公园设计策略,在今天依旧具有实践价值,可以为我国新城镇的公园建设提供思想和方法上的参考。在中国城镇化已经相对发达的情况下,面对在拥挤的都市里引入自然的需求,奥姆斯泰德的景观公园理念更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熊庠楠,上海交通大学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现代建筑。

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近代城市住宅模式及居住历史数字记忆库——以1840-1949年的上海为例”(52078290)阶段性成果。本文初稿内容曾于2019年在南方科技大学的都市文化博士论坛中分享,感谢参会的同仁老师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


[说明:本文刊于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编的《遗产》(第八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9月。为方便手机阅读,微信版删除了注释、参考文献及附录,如需引用请查阅原文。]

SUSTech社科
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