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通识课程巡礼 | 这门课,带你探寻建筑学中人文与科技的碰撞交融

学术   2024-03-19 16:13   广东  


【社科通识课程巡礼】

木构建筑——传统及更新







编者按


一览通识好课

打破学科分野

本土关怀,理论导向

茹古涵今,融汇中西

阅读经典,推敲逻辑

方向多元,兼容并蓄

赋予科技以人文艺术……


       社会科学中心致力于为全校学生提供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和熏陶,每学年开设30-40门通识选修课,内容涵盖考古、人类学、文学、民俗、科技史、人文地理、管理科学、遗产研究等领域,旨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社会文化现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熟悉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相关技能,了解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及经典理论阐述。本期介绍的“木构建筑——传统及更新”,将人文和科技巧妙融合,带你在别具一格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建筑学的独特魅力。




课程介绍





       木构建筑——传统及更新”由赵妍老师分别于2023年春季和秋季学期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该课程通过对木构建筑历史和相关自然、人文、科技等知识的讲解,使学生理解自然条件的变化、文化文明的发展以及科技产业的进步对人类建造活动产生的必然影响。课程旨在带领学生重新认识木构建造的相关知识并修正普遍存在的认知谬误,以批判的视角审视传统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建立对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理性认识,培养对预制装配式建筑、装置、产品等设计的敏感性。




课堂教学

上图:从历史视角讲授木构建筑的人文背景

下图:从“双碳“视角讲授木构建筑的科技发展






课堂展示及成果




01

链接“传统传承”与“更新发展”的榫卯节点构造研究




 该组作业选题分别为井干式构造逻辑下不同的榫卯节点,各组学生分别选取一个节点,对其构造和现实中的加工工具进行研究,并用泡沫条制作出节点构造模型。通过各组作业的对照呈现,同学们得以理解传统榫卯构造的基本逻辑以及在相同逻辑下无穷变化的设计可能性,掌握了基本的模型制作、拍摄与图片处理等技巧。

小组汇报

(作品完成人:胡泓毅、钟文臻、李恒、宣澍苗、洪悦)






部分节点模型作业对照

(左起一作品完成人:王文煊、黄景言、黄锦松、杨博文、叶成伟;左起二作品完成人:罗启航、邓傅睿、王梓航、谢子羿;左起三作品完成人:董廷臻、王钰夫、朱嘉楠、郑英炜、彭书博;左起四作品完成人:吕聪、王宇 林熙、周小妙、麦芷乔)



构造过程动图



(左侧作品完成人:王文煊、黄景言、黄锦松、杨博文、叶成伟;右侧作品完成人:董廷臻、王钰夫、朱嘉楠、郑英炜、彭书博)











全形燕尾榫构件节点尺寸研究


(作品完成人:郭之骐、刘一凡、赵俊皓、方硕、朱亚龙)




工具设计——画线、切割用3D打印模具的设计


( 作品完成人:辛志璇、随子腾、梁永刚、陈琛、张竟铎)




02

跨越中西“壁垒”的木桥构造研究




 该组作业选题分别为中国和俄罗斯境内两处井干式木桥,两组学生分别选取一组木桥,对其所处区位的自然资源(木材种类与供给)、交通条件(水、陆等)以及历史沿革进行资料搜集和研究,并根据有限的图文资料进行尺寸推理与建模研究。通过两组作业的对照,学生得以明了人类具有超越地理与文化界限的相同的建造智慧,掌握了基本的模型制作技能。


甘孜州井干式木桥——波日桥模型与构造研究

(作品完成人:王彦祺、陈子蔚)



俄罗斯阿尔汉格尔斯克州井干式木桥模型与构造研究

(作品完成人:王靖翔、王镜宇、朱一航)




03

凝结了人文关怀与先进科技的案例研究




 该组作业选题为老师提供的木构建筑案例,它们凝结了世界先进的木构建筑成果,是科技与人文紧密结合的优秀设计。学生分组选取一个案例,根据课堂所学,分别从建筑师背景、区位文脉、材料科技、构件设计与工具技术、构造设计、空间设计等维度展开分析。通过各组作业的对照呈现,学生们得以再次思考传统的精神内核,总结现代化的设计共性,并重新审视传统传承或现代转译的方法与策略





瑞士圣彼得校舍木构墙体构造研究

(作品完成人:关依林,宋浩宇,任奕博,王霄骏,王睿杰)



德国瓦克斯曼住宅木构墙体构造研究

(作品完成人:郭一锴、黄天阳、马文骁、游俊涛、金毅杰、刘轩铭)



卢奇住宅瓦与克斯曼住宅在侧向荷载下形变对比研究

(作品完成人:郭一锴、黄天阳、马文骁、游俊涛、金毅杰、刘轩铭)



04

聚焦南科大真实校园生活的改造设计




 该组作业选题均出自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如校园导路牌、人文社科学院休息区座椅、室外座椅(第三教学楼楼下)、路障花坛等,各组学生分别选择一个题目对其现状展开分析,包括功能、流线、视线等角度,并结合所学构造设计知识完成改造设计。设计过程中,学生需从材料、构件、构造等维度综合思考设计的潜力,还需结合市场供应、造价、运输、存储等情况思考设计的可行性。该作业鼓励学生从人类学、人体工程学、设计心理学等视角观察生活,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木构科技与制造产业知识以及设计方法改造生活,培养学生基本的设计敏感性,使学生了解基本的设计层次,并掌握基本的模型制作、拍摄与图片处理等技巧。



小组课堂汇报:校园导路牌设计之“求是火炬”


(作品完成人:吴晔昊、陈奕如、邓逸豪、封德凯、孟晗祎)


路障花坛改造设计

(左彩图:路障花坛结合垃圾桶的组合设计模型;右:构件与构造设计。作品完成人:胡泓毅、钟文臻、李恒、宣澍苗、洪悦)




路障花坛改造设计之选材设计

(作品完成人:王钰夫、董廷臻、朱嘉楠、郑英炜、彭书博)





路障花坛改造设计

(上:效果图;下:连接件设计。作品完成人:苏茹涵、徐晨、殷子尧、朱骐、高思蕊)



第三教学楼

楼下座椅改造设计


(上下:草模;中:运输、收纳状态的座椅平面图。作品完成人:罗启航、邓傅睿、王梓航、谢子羿)




人文社科学院休息区之场地设计与座椅设计

(AI渲染)

(上方作品完成人:郭之骐、刘一凡、赵俊皓、方硕、朱亚龙;下方左侧作品完成人:吕聪、王宇、林熙、周小妙、麦芷乔;下方右侧作品完成人:王文煊、黄景言、黄锦松、杨博文、叶成伟)



人文社科学院休息区设计之“致敬派大星的家”

(上:立面图、顶视图;下:构件设计与统计。作品完成人:吕聪、王宇、林熙、周小妙、麦芷乔)









人文社科学院休息区设计

(上:平面图、立面图;下:形态几何设计。作品完成人:王文煊、黄景言、黄锦松、杨博文、叶成伟)




总结






“木构建筑——传统及更新”这门课程内容丰富、充实,难度循序渐进。作为非专业课程,学生们在课上以了解、思考人文背景知识和科技成果为主,拓宽了文化视野。作为选修课,结合课堂练习和课下分组调研、作业,学生们得以明晰科技发展与设计人文的关联度,能够初步掌握建模、制图、摄影、图片处理和排版等通用技能。学生们课堂参与度高,结合各自专长适当拓展作业成果得到了有效的指导,此外,AI技术也被鼓励以合理的方式应用到练习和作业中,学生的学习热忱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文字整理:赵妍

  资料来源:

“木构建筑——传统及更新”课程





SUSTech社科
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