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根据这些共识性的趋势,你可能很容易就会有一些直觉性的结论:
既然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心理学越来越流行,人们肯定要在心理学上多花钱。
所以。
国内心理学机构,特别是头部机构,现在生意肯定好得不得了,赚得盆满钵满。
这么想,似乎完全没问题。对吧。
但是,实际情况似乎与大家直觉相反。
国内大部分心理学头部机构,最近一两年的经营状况,似乎都没有什么“好消息”。
实际情况是:
部分裁员。
营业额下滑偶有发生。
利润下滑普遍存在。
…………
大部分机构,基本进入了增长停滞的状态。
外面看着热热闹闹,实际“叫好不叫卖”。
当然。
心理学确实在流行。
泼天的富贵,也确实没有进入心理学行业。
你肯定在想,为什么啊?
(二)
很多头部机构,早年创业时,有融资的加持。
而如今,故事讲到现在,整体经营已经进入瓶颈期。
盈利能力缺乏,找不到新的增长点。
引入新的融资,成为难度较大的事情。
虽然人工智能领域如火如荼。
但是,“AI+心理健康”的新故事,国内还没讲出名堂。
(三)
2015年左右,随着“互联网+”的推进,国内心理学机构,雨后春笋般出现。
如今,马上10年了。
10年来的发展,可能正在向我们揭示一个事实:国内心理学的商业化,正在走过一段蜿蜒曲折的道路。
尤其是2017年以来:
主流心理学机构的课程培训,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打着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嘘头。
心理咨询市场价格混乱。心理咨询,几乎搞成了,少数人才有支付能力的昂贵服务。
由于缺乏规范,心理咨询服务几乎就是拍脑袋定价、想当然定价。
以至于,市面上甚至出现了一种奇怪声音:心理咨询是一种伪需求、伪服务。
(四)
………………
我们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学习小组,公众号内容主要涉及个人的所思所想、咨询师职业成长和心理学的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