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法治意识淡薄,公共基础设施落后,村容村貌“脏乱差”……这是长春堡镇清塘社区曾经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清塘社区,邻里团结和睦,社会治安稳定,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处处呈现出环境美、产业旺、村民富的繁荣景象。
建设“和美”乡村离不开法治之笔。近年来,清塘社区积极探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新路径,着力构建党建引领、依法治村、德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提升乡风文明程度、村民幸福指数,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先进人民调解组织”等荣誉称号。
清塘社区位于七星关区长春堡镇,距毕节城区仅9公里,辖6个居民组991户3777人。这里曾因村民法律意识淡薄,矛盾纠纷较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同时也阻碍了村庄发展。
“2011年以前,社区的社会治安比较复杂,居民生活不安心,开展工作难度也比较大。”社区党支部书记杨贵说。
要为乡村振兴找到合适的路径,社区党支部决定结合村庄实际,下定决心弥补村庄“法治短板”。
几经尝试探索,清塘社区摸索出“1+1+N”的社会管理模式,即在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成立理事会,理事会下设法治宣传、项目建设等N个协会,由各协会在理事会的统一管理下,负责各协会范围内的一切事务,实行群众自治。
“协会负责辖区范围内的矛盾纠纷调解,有效调解邻里纠纷、征地拆迁、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纠纷,及时为村民化解矛盾、排除困扰、解决难题,有效实现矛盾随时化解。”杨贵介绍。
2015年3月,清塘社区被国家司法部和民政部授予第六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并相继获得“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先进人民调解组织”称号。
为进一步提高基层依法治理水平,2021年,清塘社区以“党旗辉映·法治清塘”党建品牌创建为抓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112+N”(即明确社区党支部第一责任主体,用活用好“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公约议事会”和“党群联席会”两个议事会作用,制定遵纪守法公约、乡风文明公约、团结友爱公约、管水用水公约、护林护路公约、公益事业管理公约等N个公约)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群众能力水平。
同时,社区党委扛起维护社会稳定、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矛盾的主体责任,深化与区财政局的“组织联建”,设立“1+N”党员示范服务岗,推行党员“晒单评比”机制,帮助村协调解决矛盾纠纷20余起,为群众办实事50余件,成功创建“党旗辉映·法治清塘”党建品牌。
“我们通过引进义德仁纸品、贵州精洗贸易、贵州博贝涂料等公司,通过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形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42万元,并将村集体经济反哺社区管理服务和社会治理。”杨贵介绍,近年来,清塘社区累计表彰大学生156名,为群众代缴合作医疗73万元;每年预留专项资金2万元以上,用于辖区信访积案、矛盾纠纷等调处化解。
村民的事,村民说了算,清塘社区坚持德治为先、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切实规范民主程序,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改变不文明现象,全面提升村民自治水平。
在清塘社区办公楼外的广场,居民公约尤为醒目,不时有群众驻足阅览。“要保持室内外卫生整洁,不能乱丢垃圾、乱涂乱画;要艰苦朴素,不准请吃搬家酒、状元酒等;要建立和睦的邻里关系,不可搬弄是非……”语言精练,简明扼要,社区居民一看就懂。遇事按照《居民公约》办,也成为清塘社区干部群众之间的默契。
让村民自治活起来。清塘社区设立“公约议事会”,打通基层协商“最后一公里”,将村民“听会”转变为让村民“说事”,广泛听取、收集民意,建立诉求清单,梳理上报进行研究和解决,有效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的开展,形成“诉求表达—协商办理—效果反馈”的村民自治良性循环。
法治兴则乡村兴。“看着村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日益变好,生活也越来越好,我也愿意为村里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清塘社区居民杨俊国说。
来源:掌上七星关
终审:黄常坤
二审:吴树斌
初审:雷 越
编辑:宋武全、刘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