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日记 | 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分离会让生命更美好?

文摘   2024-07-09 17:33   四川  


01.内外结合:打造自己是面对分离的底气


最近觉察到我又慢慢流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同于过去纯粹地向外和刻意地做减法向内的两个阶段,我好像来到了下一个阶段的路口。


本科时候是经典地向外走的阶段背后由焦虑和恐惧驱动,不停地向外抓取标签、马甲,那些大家都说好的奖项、名称、体验我通通都去争取,直到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外表精致的好学生之后巨大的虚无感袭来


我无法回应内心的发问,本科三年都做了什么,我到底是谁,我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彼时的我没有一个问题可以回答上来,更发现这条路径没有尽头。


外在的评价体系充满“更好”的比较,我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也无意继续在标签的世界里面看人,无意继续在这个单一视角里尊重别人或被别人认同。


“人味”去哪儿了?不真实。链接感为什么这么弱?太表层了。


活在头脑里不走心地链接并不能长期吸引我停下来。

于是在一些机缘巧合之下,疫情期间我慢慢走上了向内探索的道路。初读《臣服实验》大感震惊,被李一诺的《力量从哪里来》打动,会在假期的晚上看丹喵的《不负热爱》激动到想哭,寻找热爱才是我这一生真正想要践行出来的事情呀,我想要活出自我。


加上研究生外部环境的压抑和不融入,这个阶段的我像是走进了探索内心的小木屋,和外界的互动开始减少。


在小木屋里面不停地修心剖析自己,不停分析自己的模式和卡点,惊讶地发现自己一直在走循环,于是想要打破循环,开始刻意地去练习表达愤怒、释放攻击性、对自我认同、建立内在权威....


但慢慢又发现这些练习在走向改变的时候是受阻的,我不能再继续把过多的精力和关注放在过去,我需要继续做事情拿到正反馈建立起新的回路来改变过去的议题,这时候继续待在小木屋不与外界互动无法实现我的转变期待了。


于是来到第三个阶段,开始走出小木屋不停地尝试新的一直想做的事情,比如十日内观、向外策划和发起事情....不同于过去随心随缘去做,想做就做,不想就算了的心态,最近做事情的掌控感好像又回来了,我似乎重新结合了向外阶段的实干高效野心和向内阶段的沉淀反思观察。


向内拓展了对结果走向接纳的韧性和空间,更加意识到生命的无常、不可掌控和人力的有限,但也持有着向外阶段不停征服攻克难关,为自己想要的东西誓不罢休的魄力和干劲,两者结合,生命力的爆发和缓缓释放寻得了新的可能。


也是向前走的过程中让我意识到了年初走入身心低谷的多重原因,并慢慢知道怎么去改变的大致方向,整合过去,立在现在,向未来出发,踏实憧憬又带有韧性和希望地前进吧。所谓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大概也是这样,慢慢来。


做事的欲望回来之后,会想要有自己空间的同时和社会有更多链接,所以走向热爱的播客采访也会慢慢更新起来吧哈哈哈!


回应分离,万物本源回归自己,塑造自己,无论在任何关系中,始终保持着对自身的觉察,让自己拥有离开的底气和勇气,或许是最大的自由吧。

谢谢小木屋,心安的感觉


02.离歌笑:安在当下,直面分离


今天出门看到好多学生捧着鲜花,食堂也有很多家长小孩子在聚餐,又一年毕业季,在这个隆重又盛大的仪式中作为旁观者又一次感受到了虚无感。


这些美好的年轻的轻松的时刻似乎是会转瞬即逝的,过去的我每次面对分离的时候都会很努力地往前走。


不面对分离立刻去下一个地方,潇洒离开的同时会在后面遇到艰难时刻的时候用力地怀念过去的美好,这让我意识到我好像一直都在逃避面对分离的感受。


小时候看《一剪梅》,里面的男主角叫离歌笑,挥手微笑告别开心地面对每次分别,一句“江湖再见”,随后洒脱转身上路。离别也可以唱歌欢笑,正是离别让下次见面变得更加有意义起来,也因此让人会更加珍惜没有分开的时刻。


所以我在转念想,何不直面分离?明明知道虚无也知道美好的短暂,但愿意接受愿意留在这一刻放松下来沉浸其中去感受,无论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无论下一刻辛苦和不快乐是不是又会来临,我都接受每一刻的自己,安在当下,不逃避。不往前走不往后看,就在当下体验无论长与短好与坏。


这样来看的话,盛大的仪式也还是很有趣的吧,可以做一份心理上的纪念和告别。


好朋友和男朋友一起毕业啦


03.优先自己:新时代女性的分离觉醒


和朋友从分离话题聊到了婚姻关系中很多常见的情景,比如“为了孩子选择不离婚。”然后发现,新时代女性的觉醒需要从经济+精神两个层面实现,我们需要识别出过去关系脚本中以经济话语权为前提而形塑的一整套思想驯化或游戏规则


为了孩子不分开的前提原因是因为女性单独奋斗所承载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要更大,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便会进入到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感受层面。


这个时候我们便会重新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审视,分歧很大没有那么相爱的家庭氛围下,孩子在看似周全圆满的家庭中心理需求真的得到了满足吗?


如果是妈妈一个人把自己照顾地很好的同时,自己状态很好也愿意和责任上的爸爸约定定期一起见面带给孩子陪伴,这样的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否会更有好处?


不过往社会层面讲,国家政策在离婚率居高的时代背景下是否应该增加对单身母亲/父亲的政策倾斜支持,以及在法律层面为单身妈妈/爸爸获得更多法律倾斜呢?


由此新的一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会不会更容易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和相对健康的心理体验呢?


妈妈做自己的同时也为孩子带来了新的榜样,对自己的成长也更有勇气和动力,这是否要比从一而终的爸爸妈妈一直在同一屋檐下争吵或者不和睦体验感更好呢?

说回亲密关系的长期经营,一生一世一双人携手白头可能是很多人对于爱情或者婚姻的想象。


但从现实层面来讲,两个人相伴走过很多年成长速度、环境变化、家庭分工、需求忽视等等会有很多原因给关系带来危机吧。


不一定要走到最后才是一段好的感情,相伴走过一段路用心过相爱过付出过不计较过,彼此支持对方变成更好的自己,这个过程对于每个个体的成长而言是更具有意义的,至于结果到底如何,便是随缘


不过这种关系已是相对理想化,它需要很多客观条件的加持才可以实现,不过无论哪种关系,分离的前提是关系中的双方都始终有离开的底气和勇气,也是自由选择做自己活出自己的前提。


在真实的婚姻关系中交织很深情况会更加复杂吧,不仅是情感还有财务孩子...这种情况下的分别会更难面对。


回到自己,一段关系的深度建立一开始要筛选好人的同时确实需要让自己持续保持进步和成长,自己在不断变好才能应对各种危机。

不过话说回来,在关系中的双方能够为深度链接和交织的关系互相付出和经营也是很重要的,如果能交织很深足够坚固,双方对于彼此的不可替代性都会很强的,这样一来关系是可以走很久的。


如果两个人还是愿景一致、三观相合且愿意一直面对自己愿意一直改为自己的变成长负责的话关系的持久便有了新的高度


从这个视角而言,关系的建立也有乐观之处。


看到最坏的真实,也愿意做好筛选和面对自己并长期经营付出的决心,个体成长和关系建立仍旧是有希望的吧。


Last 写在最后


最后的最后,我突然意识到国人对于死亡、分离其实一直在回避或者不知道到底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


但对于个体幸福而言,无论是关系、生活方式还是其它的选择,有开始的同时必定伴随着结束。


怎么面对结束,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心理抗拒回避又或者很早便有了解过,在面对一些重大事情的分离,比如一段关系的结束,比如一种生活方式的结束,比如自己生病、离婚、亲人去世这些生老病死的议题时会不会更游刃有余或者愿意去面对这部分真实


毕竟爱和死亡、开始和分离、美好和黑暗总是一体两面的,看到另一面会更知道怎么生活吧。




欢迎你的关注、转发和再看,也分享你的想法给我吧~

Diana的向内奇幻之旅
向内生长,走向觉醒,解除枷锁,破壳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