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语言课程结束之后,周围的国际学生突然抱着哭起来。
“我好欣赏你对自己的真实,每次聊天的时候你听到不懂的地方会直接问而不担心是否打断别人的表达。”一个日本女孩在课程结束之后过来和我说道。
“你刚才的发言好激励我,我内心也想去坐在人群中间侃侃而谈,谈自己的需求和对学校安排的感受,你的行动鼓励激发到了我”。另一个比利时女孩过来抱着我说道。
“你也很自信Diana,大家都很喜欢你,你刚才的表达也很清晰,愿意去直接面对矛盾冲突和困难”。自信张扬的美国女孩和我说道。
我去找她表达对她的自信张扬和对冲突直面的欣赏,她反复和我讲我也是一个很自信的人。
这些反馈突然让我感受到这段时间和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相处的时候会收到不同的反馈。
1.欧美同学:好奇肯定和帮助
欧美的大部分同学对我是好奇、肯定和想要帮助的态度,会尊重我的边界,会考虑到我的感受,和我解释他们用丹麦语在聊什么。
和丹麦室友更是有很多深度链接,当我向她袒露我的脆弱的时候,她总能接住我给我很多启发,让我能看到下一步的行动,减少内耗。
这些自信张扬的同学总是用肯定的语气和态度对我,有问题我们也会直接讲,所以到现在相处还算顺利。
甚至获得了很多支持,我因为在转折期晚上有情绪的时候他们会愿意支持我听我讲故事给我看见与拥抱。
2.非洲女孩:大地的稳重与支持感
非洲女孩意外发现是同专业,约着一起学习的时间多起来之后,发现她身上有种大地的气质,总在稳稳地承托和默默关照付出行动,所以和她相处也很友善。
3.极度热情外向的丹麦同学是少数
作为国际学生,我们来自不同国家,每个人似乎都有各自的孤独和来之前的故事,来到这儿之后也都想要更快地融入环境,无论是由于语言的阻碍还是会周围同学的不熟悉,每个人都在兴奋又混乱的状态中迎接每天的课程、同学,以及用各种方式减少孤独的感受。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突然理解一个对大家都很友好的丹麦男孩被大家都很喜欢的原因。
他在开车带大家去超市、和大家分享零食的过程中感受到被看见、被认可以及自我价值感;
而国际学生则感受到被本地同学照顾的友好,在混乱适应期势必有很多脆弱的时候想要依赖,于是很多女孩同时对一个男生有好感的现象便出现了。
两个有男朋友的女孩和我说来到这儿之后有好多诱惑,我在今天的课程之后一下联系起来,突然懂了来到新环境对人性的考验。
不过这个热情外向的丹麦男孩在当地性格中是少数,更多丹麦同学会有极强的边界感。
女孩是否要接受晚上从学校户外场地陪同到有光的地方都会用谨慎不越界的方式询问是否需要帮忙。
热情洋溢与很多人不停社交打成一片的性格少有,更多是丹麦几个玩得来的同学之间在自己舒服的边界里交流。
4.被其他东亚女孩嫉妒
所以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我们这群国际学生在这段时间都有各自的脆弱,丹麦学生以丹麦语聊天为主,大多数国际学生日常讲的英语都是自己的第二甚至第三语言,在这个环境中,交流的顺畅表达的清晰成为被接受获得更多安全感的重要途径。
之前一直有被给反馈,我总是能把别人心里也在想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当我在和欧洲同学聊国内目前的竞争环境和个体所处阶段与面对困惑的时候,日本的同学说很羡慕我,她没办法这么清晰地表达出来。
再往前走,来到学校的第三天就是我的生日,一群朋友出现给我庆祝生日,我明显感受到了其中一个日本同学的失落与嫉妒,因为那天太开心我没有计较,加上对这个人并不熟悉,我不确定她的性格特质和心理动机,觉得可以再包容一下,毕竟文化环境相似,我们起初会玩得多一点。
但是直到昨天我们在了解到从学校到伦敦只需要200-300ku(丹麦货币)的时候,她和我讲了一句这是日本人的特权,我当时炸了,我直接说她让我感受到相当不舒服
“what the fuck are you talking about? ”“I am already disappointed enough that I need to apply for a visa, you told me its your preverlige, you made me feel really uncomfortable, what the fuck are you talking about”。
我以为把自己放低去包容更多人的可能性会能够更打开自己去接受新的想法,但是面对被投射嫉妒这件事情,我最后还是会选择直接回击。
我受不了日常相处的时候一直接受朋友有意无意地玩笑,说我讲英语像中国人,一开始有点懵她背后是想说什么,在知道她想学中文从而能掌握中日韩成为亚洲king的时候,我突然感受到了她内心对于权力、竞争、优胜和掌控感的渴求。
而她平时的玩笑也是想要证明她对我很了解,即使我拥有她想活出的部分,但是她也不差,她对目前的环境甚至对我很有掌控感。
意识到这层之后,我对嫉妒与被嫉妒这个情绪突然有了很多想法。
5.嫉妒与被嫉妒:被隐藏的攻击性
我内心有自信张扬的面向,所以在看到美国女孩持续做自己一直被环境接纳和认可的时候我内心的渴求不断涌现。
而我内在也有建立边界和明确说no的面向,所以在看到北欧同学轻松明确拒绝又不为此感到愧疚的时候,我的另一部分仿佛被唤醒了。
和他们相处,这部分情绪很少出现,我往往以欣赏和学习的态度和他们相处,一直收获很多正面反馈。
但是被嫉妒这个情绪,我发现一方面是我吸引到了别人的注意力,我身上的特质有她们渴求想要拥有却短期实现不了的部分,所以他们对此很欣赏和想要拥有;
但是另一方面则是暗藏的比较和隐蔽的攻击性,这部分比较和社会环境尤其相关。
东亚小孩成长于一个充满竞争和比较的环境中,所以会在看到别人的光芒之后第一反应是我不够好,我的光不够强;
而同样的现象被欧美同学看到之后会是欣赏,这个人好有个性,很不错我想更多了解和尊重她的边界。
加之东亚社会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压抑自我的情绪,有感受不能直接表达,对自我的否定和攻击便会转化为对他人的投射,于是欣赏却得不到的感受被压抑为比较和暗藏的攻击性释放。
这正是我困惑的地方,也是我身上相当狮子的部分。
我的热烈和敢爱敢恨在于我看到自己喜欢和欣赏的人就会冲上去表达欣赏和认可,我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时候我也真会说我不行,比如你语速太快了我跟不上,往往会收到很多鼓励和回应。
但是如果遇到的朋友在长期相处过程中一直在隐隐释放她对我的攻击性和比较想要竞争获胜的碾压优越感的时候,我会直接表达不满。
回到开头,我今天说了什么让别人认可呢?
我说我被美国女孩No judgement的态度触动,我在这段时间收到很多语言的反馈,
有的人给我鼓励,有的人说我口语像中国人,我是这个项目这学期唯一的中国人,平时只能讲英语,没人能和我讲母语,我本身已经在努力适应了,收到这样的反馈让我觉得对自己没有信心和怀疑,
我希望能被安全的不被评价的环境对待,环境也有责任。
所以下次我对别人有嫉妒或者被嫉妒的时候,我更想直接表达或者听到别人直接和我说:我嫉妒你,“I am jealous”。表达出来这部分情绪,而不是一直积压最后变形。
/
最后声明,文章用了东亚这种宏大的词,本身是想从整体社会环境和文化出发去看待。
我自己就是一个亚洲社会成长起来的小孩,我清晰知道身边有隐藏嫉妒和攻击的朋友也有一直支持我期待我变更好的朋友,所以只是概率和成长背景文化的总体分析,并不指向群体的所有人,这是谈宏观背景时候特别需要声明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