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对
豪华智能电动出行的需求
为奥迪在中国的发展
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施鹏泽
NO.1
汽车行业正在变为“电子快消行业”
随着国家报废更新政策及各地方以旧换新置换政策的全面发力,据乘联会统计,今年10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119.6万辆,同比增长56.7%,渗透率52.9%;今年1-10月的总零售量为832.7万辆,同比增长39.8%。数据很乏味,也很直观,但至少证明了几个宏观层面上的大趋势:
1.国家在拉动个人消费,首当其冲的就是乘用车,尽管新能源车的补贴在逐渐退坡,但在以另一种方式给与换车优惠;
2.老百姓对于新能源车的购买欲望持续火热,在油价居高不下的当口,谁也无法拒绝每公里出行成本才几分钱的家用车。
国家有政策,市场有需求,企业就有动力;大家方向一致就会有竞争,竞争激烈的“副作用”就是内卷;不但卷车企的利润,还卷供应链的成本。于是,汽车价格越来越低,大车企都在咬牙坚持,不肯掉队;小车企逐渐玩不转,降薪、裁员成为必然。这对老百姓来说是件好事,同样的一款车,下半年的价格就比上半年打了八折,配置说不定还高了一些。这,就是目前国内汽车市场的现状。
在这样的大环境里,最“受伤”的无疑是合资车企了。因为要遵守全球质量体系,还要支付外方的知识产权费用,即便配件都100%国产化,制造成本天生就比“底线灵活”的自主品牌高出一截。又因为诸多科技类、互联网企业“闷头”进入汽车圈,主打“智能”牌,短短三五年,智驾方案便从高精地图转变为无图导航+激光雷达和AI摄像头,不知道是进化还是在试错。
某些新车企还偷换概念,把加速性、舒适性和操控划上等号,以电动机之长攻内燃机之短,凭借资本之利硬生生把汽车行业转变为“电子快消行业”。举个例子,所谓的一体化底盘、一体化车身在性能和安全性方面并没有什么优势,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节约研发成本、人力成本和制造成本,方便拉低整车售价。购车者唯有在出险后看到高昂的维修费用清单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车企节约的成本被转嫁到了售后。
NO.2
不服没用,只能主动接受、拥抱、迎合
合资车企觉得不服,但没办法,中国汽车市场的大势就是如此,唯有主动接受、拥抱、迎合这个全球最大新车市场。当然,接受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丰田硬生生把油混改成电混,找国内新能源车巨头合作生产纯电车;马自达与长安互换技术,打造出旗下首款纯电车型;通用另辟蹊径,主推进口车平台,不抢“家庭唯一用车” 市场,竞争富人车库中“第三辆车”的位置;福特主打专业化越野和个性化改装,每年安排2400场高品质户外越野活动。唯有奥迪最“灵活”,联合上汽集团开发智能数字平台,推出了新品牌AUDI。奥迪提供高端汽车产品设计和工程技术,上汽集团提供生态系统,双方“美美与共”,将“中德合资”推向合作的新模式。
NO.3
能在中国成功,就能在全球成功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中国消费者目前在全球汽车消费者中属于最“特殊”的人群,对纯电动、智能、网联等功能都抱有极高的热情和开放态度。当这三点成为未来汽车发展公认的趋势后,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消费者已经走在了全球消费者的前列。就像奥迪·上汽合作项目CEO宋斐明(Fermín Soneira)所说的:“如果能在中国成功,那就一定能在全球成功。奥迪·上汽合作项目将依托奥迪与中国顶尖科技技术成果,以中国市场为起点,向全球市场辐射奥迪豪华智能电动车的影响力。”
11月8日的发布会上,我看到了奥迪新品牌首款概念车AUDI E的全球首次亮相。设计风格极简,以往凌厉的筋线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饱满的纵向弧度,镂空式前扰流板、尾翼均集成在外饰件中,整体有点“天衣无缝”的感觉。车内几乎没有物理按键,曲面触控全景屏以更直观的方式提供信息;中控台集成了两部手机的无线充电板;车机内置高通骁龙5纳米8295芯片。
都说德国人很“轴”,其实不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