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研究》2024年3期摘要

文摘   其他   2024-05-22 12:48   北京  


《清史研究》2024年3期摘要



西班牙文手稿阿戈特《广州商馆日记》所反映的清代中期中西贸易和广州十三行史料

汤开建 田一言

摘要1787—1796年间,西班牙巴斯克航海家曼努埃尔·德·阿戈特出任西班牙皇家菲律宾公司首位驻广州商馆主任,并留下了八本《广州商馆日记》手稿。这套日记不仅有助于研究者全面了解西班牙商人在广州的各个方面,其中记录的欧美各国公司历年进出口贸易数据,也反映了当时广州贸易的整体概况。更为关键的是,这些资料披露的一些独家信息,如广州十三行行商的破产与增减,粤海关监督发布的行商赤泰承充“澳行”的文告以及陈祖官与“洪任辉事件”等情报,对于了解清中期中西贸易的实际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史料意义。

关键词:阿戈特   《广州商馆日记》   皇家菲律宾公司   清代中西贸易   广州十三行

作者简介:汤开建,男,澳门科技大学讲座教授;田一言,男,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清入关前后满族人名问题续谈

杜家骥

摘要:本文介绍满人将其满语人名翻译为汉姓汉文名,直接用汉字取冠汉姓汉文名,而同于汉人名子的情况,并选择其中有重要参考价值如有官职、世爵世职者250多人附文说明,继而叙述取用其他汉文名,如以汉文数字作排行取名,取有各种寓意的汉文名,以似满语音而无词义的同音汉文取名而使其含汉文嘉义,以及满人女子取名、称呼的各种汉化现象。结合满人取名用汉字之崇尚文雅性,寄寓美好理想,取字、号作名子等等,阐述满族取名的多方面汉化,所取名子复杂纷繁多样化的称谓文化特色,进一步分析其产生原因,论述满人取冠汉姓汉文名的必然变化趋势与其原因

关键词:满族   取名   汉化   习俗

作者简介:杜家骥, 男,长春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南开大学退休教授。



咸同之交江南的战局与政局:以吴煦为中心

任智勇

摘要:1850年代中期,江浙官绅集团逐步形成。该集团以吴煦为首,与代表中枢权威的何桂清等人有良好的合作。在这个时期,该集团在财政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也一度借太平军内讧,维持了江浙政局的稳定。1860年,再度兴起的太平军大败何桂清,曾国藩主政江南。借咸丰帝对何桂清的不满及江浙官绅对何氏的庇佑,曾国藩与李鸿章逐步整饬江南官场。吴煦虽有心投靠湘淮系,却终被逐出官场。湘淮系虽握有武力,也有自强的话语,但因与江浙官绅交恶,终未能在财政方面有更大的突破,成为他们自己和清政府日后政局转变的桎梏。

关键词:吴煦   何桂清   曾国藩   咸丰朝

作者简介:任智勇,男,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厦门大学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教授。



清前中期关于明末殉节诸臣“异梦”的历史书写

崔健健

摘要:清前中期,明季遗民和官方史家关于明末殉节诸臣“异梦”的历史书写,是典型的历史话语权的局部争夺。前者致力于赋予明末殉节诸臣象征才智超群、忠义两全、际遇不凡的“异梦”,且所记之梦象具有明显的“应时性”,反映出他们保留信史的旨趣,表彰忠烈的初衷,追念故国的情怀以及自明心迹的用意,充斥着浓重的遗民色彩。后者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反复强调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的正统论,更倾向于否定明末殉节诸臣“异梦”的合理性,逐渐乃至完全取缔其“异梦”所有权,来为清廷发鼎新革故之嚆矢,是一种应时论调。

关键词:明季遗民   官方史家   “异梦”   文本   历史书写

作者简介:崔健健,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清前期内务府的循例清查、变价与国家治理

张小彤

摘要:广储司六库总汇内府库藏,攸关钱粮。雍正六年奏准,嗣后每五年由内务府奏简司官,清查六库。乾隆年间,循例清查制度不断巩固、完善和革新。糟旧物品逐渐形成五年变价之例。乾隆十六年奏准,应变价库物交崇文门变价,后期则倾向于由内务府自行招纳商人估价、竞价,限期或现银领变,所得银两交广储司银库,成为内务府相对固定的经费来源之一。循例清查制度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自雍正六年奏准,一直延续到宣统三年。财政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循例清查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既完善了内务府的财政管理和监察制度,也是皇帝整顿皇室财政和实现国家治理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清代内务府   广储司六库   循例清查   物品变价   国家治理

作者简介:张小彤,女,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清代景德镇御窑的财务运行制度探析

王珏  白天鹏  费小建  

摘要:对景德镇御窑财务运行制度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清代官营手工工场运行方式及其对清代瓷业发展的影响。本文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清宫瓷器档案,说明景德镇御窑的财务资金来源、财务支出分配、奏销程序及原则等问题,并对清代景德镇御窑的实际生产情况和财务收支及比例关系等进行了定量阐释,还从成本管理和技术进步的视角评估了景德镇御窑的财务运行体系,认为景德镇御窑财务运行制度呈现出强烈的成本管理意识,御窑的“官搭民烧”促进了御窑生产技术向民窑的扩散,但是其高强度的成本控制在保证生产技术稳定的同时却很难出现技术突破。

关键词:清代官营手工业   景德镇御窑   财务运行制度

作者简介:王珏,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白天鹏,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费小建,男,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历史教师



乾隆五十一年鄂斯满受诬告事件探析

米热古丽·黑力力

摘要:清朝统一天山南北之后,根据回疆具体情况和清朝典章制度,使伯克制度更具制度化和可操作性,故而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改良版伯克制度。然而伯克势力在回疆拥有悠久的历史,且在回疆绿洲城郭农业、民事等领域拥有较大的权力,致各路伯克常为扩大其权势而明争暗斗。其中发生于乾隆五十一年的“鄂斯满受诬告案”则恰好集中体现了这一点。本文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满、汉、察合台文档案文书,梳理该案的来龙去脉,并分析案件背后伯克之间的利益瓜葛和钩心斗角,以及清政府在处理此案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考察伯克制度在回疆社会的地位和与清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 回疆   伯克制度   鄂斯满   燕齐

作者简介:米热古丽·黑力力,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8世纪中期中俄关于黑龙江通航及阿睦尔撒纳等逃人问题的交涉

——以勃拉季谢夫使团来华为主线     

叶柏川 师佳琪

摘要:18世纪上半叶,俄国政府多次组织对西伯利亚东北和北太平洋地区的考察,对黑龙江的兴趣与日俱增,遂于1756—1757年派勃拉季谢夫使团来华交涉通航问题。勃拉季谢夫使团来华,正值清朝平准战争的关键节点,准部首领阿睦尔撒纳及汗哈屯乌梁海诸宰桑逃入俄国。清廷对逃亡首领势在必得,俄国则一再收纳逃人,导致中俄关系出现激烈动荡,使团最终未能达成使命。此次通航与逃人问题的碰撞,为后续的一系列问题埋下伏笔。

关键词:清代   中俄关系   黑龙江   通航   阿睦尔撒纳

作者简介:叶柏川,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师佳琪 ,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辛丑条约》使馆界四至谈判研究

郑鑫

摘要:在东交民巷划定使馆界,保护使馆和外交人员安全是《辛丑条约》的重要内容。由于使馆具体情况不同和未来预期、战略目标、国家利益上的分歧,列强在划定使馆界东、西边界时发生了较大争议。其中英、美两国态度较为“温和”,客观上给中方提供了挽回利权的机会。中外谈判期间,中方代表不得不同意列强有关使馆界的绝大部分要求,但也据理力争,保住了原被划入界内的宗人府、吏部、户部和礼部,争取到了东长安街的通行和管辖权。但《辛丑条约》以《使馆界线说帖》为附件,未收入中外确认使馆界四至及其他细节的往来照会,实际上有损中方的谈判成果。

关键词:《辛丑条约》   使馆界    外交团   《使馆界线说帖》

作者简介:郑鑫,女,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编辑。



清末地缘政治和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海参崴

曹雯 

摘要:1903年,随着海参崴与其他地域间海上航线的开通,以及西伯利亚大铁道各区段线路的开通,它不仅可以通过海上,还可以仅凭借陆路铁道即可到达俄国的欧洲部分。由此,海参崴获得了成为东西方欧亚贸易中转枢纽港口的发展契机。就中国进出口贸易额而言,1894年为2.23亿美元,至1911年增长到5.52亿美元。然而,明显呈上升趋势的东西方贸易货运仍主要依靠开发了东西方航线的西方轮船公司,位于西伯利亚大铁道东端的海参崴并未如预期般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球性地位的国际贸易港口。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三:一是俄国为贪图更大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不惜建设了与海参崴贸易利益相冲突的新商港大连 ;二是无法容忍俄国去撼动既定国际经济关系乃至地缘政治格局的英、日两国结为同盟,以阻挠俄国的这一发展进程;三是俄方人为设定的种种限制政策,束缚了外国人在海参崴的发展。

关键词海参崴   地缘政治   国际经济   竞争

作者简介:曹雯,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



欢迎订阅《清史研究》杂志

微信公众号


清史研究杂志
《清史研究》杂志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主办。此号是本刊唯一官方公众号,主要用于发布本刊最新目录、摘要及各期精彩论文等信息。欢迎广大读者订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