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研究》2024年6期摘要
文摘
其他
2024-11-24 16:25
北京
两个文本体系,两种思想指向——以《三国志》等四种提要的比较为切入点摘要:四库提要的稿本、阁本、定本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学界一般认为,这些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四库全书》经过了撤换、增补等过程,四库提要反复改动,其间又有馆臣擅改,誊录监生删节、疏忽以及纪晓岚“笔削一贯”等因素掺入。但是,除以上因素外,四库提要的阁本和定本很可能是基于不同源文本而进行修改。正是从不同源文本出发,《三国志》《旴江集》《文章正宗》《古今纪要》四部著作的提要形成两个文本系统。一个是以文渊阁本提要、《四库全书总目》为主体,一个是以文溯阁本提要、文津阁本提要为主体。两个文本系统不仅文字不同,思想指向也有一定差异。作者简介:周积明,男,湖北大学教授兼湖北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摘要:乾隆朝完成对新疆的统一后,一场规模空前的民间逐玉热潮在新疆与内地之间兴起。对于这一时期蓬勃开展的新疆玉石输往内地的商业活动,需要从更广阔的视野上来把握,特别要关注该现象所具有的经济和社会层面的意义。本文运用满、汉文档案史料考察逐玉热潮得以兴起的时代条件和活跃于玉石交易中的各类商人,勾勒万里玉路和流通网络,进而探讨乾隆年间新疆玉石交易的意义。同时,基于南疆与内地在商业和人员往来上的基本史实,指出以往的研究存在认识误区,尤其是“汉回隔离”说值得商榷。作者简介:华立,女,新疆大学历史学院(历代西北边疆治理研究中心)教授,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名誉教授;吴轶群,女,新疆大学历史学院(历代西北边疆治理研究中心)教授。摘要:本文主要利用《清代新疆档案选辑》及相关资料,从案例和数据入手,揭示吐鲁番市场的工资级别是由劳动力价值、市场供求关系、交易成本及风险等多种因素决定的。雇工兼债务人、股权人、投资人等多种身份,体现了金融市场向劳动力市场的渗透。地方政府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监督,保证了市场竞争的有序展开。同时,内地移民在市场需求、技术转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切,反映了吐鲁番劳动力市场经济的发展。作者简介:马秀英,女,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知识与仪式之间的历史记忆:对三月十九日“太阳生日”传奇的再考察摘要:崇祯帝自杀的三月十九日曾被清初的明遗民广泛接受为悼念明朝的纪念日,并被认为经由明遗民的创造而化为东南沿海民间信仰中的“太阳生日”,在清代承载着与“反清复明”有关的历史记忆。本文在学者既往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试图从两个面向——太阳生日的传奇作为一项关于历史记忆的“知识”的流衍,以及民间信仰仪式承载历史记忆的独特逻辑——重构这一传奇的生命史,以期加深对清中叶以来知识传播的认识,并丰富与民间信仰和历史记忆有关的讨论。关键词:太阳生日 反清复明 地方志 民间信仰 历史记忆作者简介:王兆珅,男,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1]Madison)历史学系博士候选人。摘要:公费名粮是绿营武官为满足营伍公用而领取的空额兵饷。在耗羡归公的基本理念下,雍正帝试图将公费名粮与正项钱粮严格区分,希冀地方武官自行管理。但随着公费名粮“值百抽二”原则的形成,以及督抚、藩司在支销上的介入,其渐被省级财政监管。至乾隆朝,绿营经费挪垫普遍,公费名粮与司库正项界限愈加模糊,最终于乾隆四十六年转变为公费银,被纳入经制正项。公费银作正开销是清廷在军费体制内的一次结构性调适,以此绿营有了独立且制度化的公费来源,然其经费运用亦因定额奏销的渐趋僵化而难有实效。作者简介:谢殿诚,男,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摘要:百余年来,廖平、康有为“学术公案”难以定论的关键就在于忽视了作为整体运思的“两篇”与“两考”。目前尚无实质性证据表明《新学伪经考》成书早于《辟刘篇》,据新见廖平信函,《周礼删刘》曾与《知圣篇》一起被携带至粤,康氏得以了解“尊今抑古”之说全貌。嘉道间,学人以优劣判分今古,彼此并非截然对立。1888年,廖平由《续今古学考》分作“两篇”,首次在抑古与知圣之间构建起经义关联。1890年起,康有为循之作“两考”,力证黜伪是尊孔的必然前提。这种著述形式与思维逻辑是廖、康唯一完全相同之处,据之可定谳该公案。但并非意味着康氏存在抄袭之举,二人今古学体系全然不同,由此可略窥清末思想界的内在分裂。关键词:廖平 康有为 羊城之会 抑古尊今 知识转型作者简介:陶亮,男,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摘要:清前期书籍多有删改“胡虏夷狄”诸字样之情形,崇祯年间刻刘荣嗣诗集与康熙元年刻刘荣嗣诗集之异文比勘,为探讨清顺治、康熙时书籍删改情形提供了具体案例。本文结合时人所辑刻的书籍及康熙、雍正、乾隆针对避改这类字样的谕旨与实践具体分析,发现清代君主“胡虏夷狄”避忌观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清代书籍中删改“胡虏夷狄”诸字样并非仅仅为清统治者避忌所致,亦是清统治者在王朝一统基础上,采取积极的民族政策,维护清朝一统地位,以“大公至正”态度修史消除歧视的结果。作者简介:李南南,女,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摘要:康熙南巡,曾三次召试江南献诗的举贡生监,《大清会典事例》所列中选者73人中就有68人入京参与了御制文献的编纂,有效解决了御制文献编纂人才不足的问题。江南举贡生监参与修书后,形成了流程化的体系,翰林得以从繁杂的录选工作中解放出来,具体的编纂事务由举贡生监承担,提高了御制文献的编修效率。来自江南的举贡生监将江南的学术成果和理念纳入到御制文献中,使之成为康熙文治成果的一部分,提升了御制文献的学术水平。同时,这些举贡生监在编纂实践中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康熙的文学观念,在其日后担任乡试考官或知县时,皆能自觉地倡导、践行康熙诗教。作者简介:郭康松,男,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明欣,女,汉江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摘要:内务府变价是指由清代内务府主导的变卖宫廷各项积存物料的官营商业活动。在政权渐趋平稳,内务府建制完善的背景下,康熙中晚期产生了内务府变价活动;及至乾隆朝,变价格局基本奠定,变价呈现规模化、制度化、专门化的特征;而嘉庆十九年“人参加价银”的提出加剧了人参这一首要变价物的变价困境,问题在道光朝全面发酵,变价推进艰难,最终迫使内务府对变价政策做出调整。咸丰年间,受社会动荡、资源枯竭等因素的影响,变价活动全面收缩,但仍持续至光绪末年。与明朝相比,清朝在内廷积存物料的处理上展现出更多的商业化特质和一定的市场导向性。作者简介:徐诗怡,女,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海关华籍关员在征税项与邮政局中的头衔统计研究(1892—1912)摘要:1892年起,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造册处于《题名录》中编纂《华员头衔表》,呈现华员头衔与征税项、邮政局中籍贯、薪水、职阶间关系。本文为面板数据库建构头衔及其获得方式两个变量维度,填以逐年升迁及薪水数据后,整合面板数据库中重复条目,得出689名华员的截面数据库,并对头衔与获得方式实施分类归纳,从而呈现征税项与邮政局对人才选拔方式之异同。此异同代表总税务司署深入了解中国人才选拔和文官体系,并尝试将其融入自身体制。此乃中外机构交融的重要尝试。关键词:中国海关 造册处 题名录 海关华员 清代文官体制作者简介:张志云,男,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沈高阳,男,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