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持戒是大乘佛法中六波罗蜜之一,是对身口意三业的规范,离染修净,也能摄可以总括为“好行善道,不自放逸”。因此,持戒广义上能摄修行的大部分内容。例如,按照瑜伽菩萨戒,有摄律仪戒、修集一切善法戒以及饶益众生戒,这就把菩萨行的自利利他都包含在其中。
《大智度论》中本段侧重说身、口律仪戒以及净命(也称正命,即按照佛教的标准,合理的生活方式),这些基本涵盖了大部分戒律的最核心内容。按照此处的讲法,持好身、口八律仪戒以及净命,则能生于人天善处。“若不护、放舍,是名破戒。破此戒者,堕三恶道中。”可见,佛教对于能生于人天二道的基本要求是比其它宗教或者世间道德要求更高的,人身并非轻易能保持,更何况往生天道?按照此处所述,持不好这些戒律,则往昔善业之果报尽时,可能堕入三恶道,连人身都不能保持。
如果能持戒,则“若下持戒生人中,中持戒生六欲天中,上持戒又行四禅、四空定,生色、无色界清净天中。”,这里的上持戒都是清净持戒,“上持戒有三种:下清净持戒得阿罗汉,中清净持戒得辟支佛,上清净持戒得佛道。”可见持戒不仅是外在的约束,而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内容,持清静戒是断烦恼杂染,净化身口意三业,能得出世间果。
为什么持戒功德无比殊胜?
《大智度论》
【经】
“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蜜。”
【论】
尸罗(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
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
尸罗者,略说身、口律仪有八种:不恼害、不劫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饮酒;及净命——是名戒相。
若不护、放舍,是名破戒。破此戒者,堕三恶道中。
若下持戒生人中,中持戒生六欲天中,上持戒又行四禅、四空定,生色、无色界清净天中。
上持戒有三种:下清净持戒得阿罗汉,中清净持戒得辟支佛,上清净持戒得佛道。
不着、不猗,不破、不缺,圣所赞爱,如是名为上清净持戒。
若慈愍众生故,为度众生故,亦知戒实相故,心不猗着;如此持戒,将来令人至佛道,如是名为得无上佛道戒。
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何以故?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
复次,譬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渡,是不可得;若无戒欲得好果,亦复如是。
若人弃舍此戒,虽山居苦行,食果服药,与禽兽无异。
或有人但服水为戒,或服乳,或服气;或剃发,或长发,或顶上留少许发;或着袈裟,或著白衣,或着草衣,或木皮衣;或冬入水,或夏火炙;若自坠高岩,若于恒河中洗;若日三浴,再供养火——种种祠祀,种种咒愿,受行苦行。以无此戒,空无所得。
若有人虽处高堂大殿,好衣美食,而能行此戒者,得生好处及得道果。
若贵若贱、若小若大,能行此净戒,皆得大利。
若破此戒,无贵无贱、无大无小,皆不得随意生善处。
复次,破戒之人,譬如清凉池而有毒蛇,不中澡浴;亦如好华果树,而多逆刺。
若人虽在贵家生,身体端政,广学多闻,而不乐持戒,无慈愍心,亦复如是。如偈说:
“贵而无智则为衰,智而憍慢亦为衰,
持戒之人而毁戒,今世后世一切衰!”
人虽贫贱而能持戒,胜于富贵而破戒者。
华香、木香不能远闻;持戒之香,周遍十方。
持戒之人,具足安乐,名声远闻,天、人敬爱,现世常得种种快乐。
若欲天上、人中、富贵、长寿,取之不难;持戒清净,所愿皆得。
复次,持戒之人,见破戒人刑狱考掠,种种苦恼,自知永离此事,以为欣庆。
若持戒之人,见善人得誉,名闻快乐,心自念言:如彼得誉,我亦有分。
持戒之人,寿终之时,刀风解身,筋脉断绝,自知持戒清净,心不怖畏。
如偈说:
“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闇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船。”
复次,持戒之人,常得今世人所敬养,心乐不悔,衣食无乏,死得生天,后得佛道。
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譬如有人常供养天,其人贫穷,一心供养,满十二岁,求索富贵。
天愍此人,自现其身而问之曰:“汝求何等?”
答言:“我求富贵,欲令心之所愿,一切皆得!”
天与一器,名曰德瓶,而语之言:“所须之物,从此瓶出。”其人得已,应意所欲,无所不得。得如意已,具作好舍,象马、车乘,七宝具足,供给宾客,事事无乏。
客问之言:“汝先贫穷,今日所由得如此富?”
答言:“我得天瓶,瓶能出此种种众物,故富如是。”
客言:“出瓶见示,并所出物!”
即为出瓶,瓶中引出种种众物。其人憍泆,立瓶上舞,瓶即破坏,一切众物亦一时灭。
持戒之人,亦复如是,种种妙乐,无愿不得;若人破戒,憍泆自恣,亦如彼人破瓶失物。
复次,持戒之人,名称之香,今世、后世周满天上及在人中。
复次,持戒之人,人所乐施,不惜财物,不修世利而无所乏;得生天上、十方佛前,入三乘道而得解脱。唯种种邪见持戒,后无所得。
复次,若人虽不出家,但能修行戒法,亦得生天。
若人持戒清净,行禅、智慧,欲求度脱老、病、死苦,此愿必得。
持戒之人,虽无兵仗,众恶不加;持戒之财,无能夺者;持戒亲亲,虽死不离;持戒庄严,胜于七宝。以是之故,当护于戒,如护身命,如爱宝物。
破戒之人,受苦万端,如向贫人破瓶失物,以是之故应持净戒。
复次,持戒之人,观破戒人罪,应自勉励,一心持戒。
云何名为破戒人罪?
破戒之人,人所不敬,其家如冢,人所不到。
破戒之人,失诸功德,譬如枯树,人不爱乐。
破戒之人,如霜莲花,人不喜见。
破戒之人,恶心可畏,譬如罗刹。
破戒之人,人不归向,譬如渴人,不向枯井。
破戒之人,心常疑悔,譬如犯事之人,常畏罪至。
破戒之人,如田被雹,不可依仰。
破戒之人,譬如苦菰,虽形似甘种而不可食。
破戒之人,如贼聚落,不可依止。
破戒之人,譬如大病,人不欲近。
破戒之人,不得免苦,譬如恶道难可得过。
破戒之人,不可共止,譬如恶贼难可亲近。
破戒之人,譬如大坑,行者避之。
破戒之人,难可共住,譬如毒蛇。
破戒之人,不可近触,譬如大火。
破戒之人,譬如破船,不可乘渡。
破戒之人,譬如吐食,不可更啖。
破戒之人,在好众中,譬如恶马在善马群。
破戒之人,与善人异,如驴在牛群。
破戒之人,在精进众,譬如儜儿在健人中。
破戒之人,虽似比丘,譬如死尸在眠人中。
破戒之人,譬如伪珠在真珠中。
破戒之人,譬如伊兰在栴檀林。
破戒之人,虽形似善人,内无善法;虽复剃头、染衣、次第捉筹,名为比丘,实非比丘。
破戒之人,若着法衣,则是热铜铁鍱以缠其身;若持钵盂,则是盛洋铜器;若所啖食,则是吞烧铁丸,饮热洋铜;若受人供养供给,则是地狱狱鬼守之;若入精舍,则是入大地狱;若坐众僧床榻,是为坐热铁床上。
复次,破戒之人,常怀怖懅,如重病人,常畏死至。亦如五逆罪人,心常自念:我为佛贼,藏覆避隈;如贼畏人,岁月日过,常不安隐。
破戒之人,虽得供养利乐,是乐不净;譬如愚人,供养庄严死尸,智者闻之,恶不欲见。
如是种种无量破戒之罪,不可称说,行者应当一心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