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居士的条件
根据佛陀经典《杂阿含经》卷四记载,想要成为居士,只要信奉佛法、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在日常生活中去恶向善即可,用佛陀的话就是“四法”具足。这四法分别是: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信具足
对佛法有信心是成为居士的第一位因素。信仰如果没有建立在坚定的基础上,无论出家还是在家,都无法做到离苦得乐——即使出家也会随时还俗,而在家则会与世俗混同,身心皆在尘垢而无法“独立”出来。所以,有坚实的信仰非常关键,佛教信仰的入门就是皈依三宝,即信仰“佛”、“法”、“僧”,要求对佛陀无比敬重、对佛法深信不疑、对僧众拥护不已,不为世间任何挑拨所动摇,将整个身心沐浴在佛、法、僧三宝的光辉与恩德之中,得其指引,走上成佛的“八正道”。
戒具足
即具足戒律、威仪。居士要守持的戒律主要是指五戒,包括不杀生(不能等同于吃素)、不偷盗、不邪淫(不搞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不妄语(不欺骗、不诽谤、不胡言乱语等)、不饮酒。打个比方,在进入佛教的仪式中,皈依三宝如同是登记注册及宣誓;而持守五戒则是三归弟子必须遵从日常修行规范及守则。如果觉得五戒太常规,在家居士还可以受持“八关戒斋”,比五戒多出三戒:(1)不着香花,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2)不坐卧高广大床。(3)不非时食(过午不食)。
佛教所谓施,不局限于布施,而是具足“三心”:以尊敬心供施父母、师长、三宝,以悲悯心布施孤苦贫病;以公益心施舍,促成社会大众的福利。持戒、布施,都是注重修持者个人福德的培养与经营,是佛教发扬利他精神的体现。
即具足佛法智慧。从各种形式的读经会、法会入手,得到佛法的正知正见,对“真谛”有初步的体会或领悟,再在实践上精进修习,以期获得实证的经验。对于居士而言,就是要具备两种智慧:一是不舍世间而觉悟,二是自己乐于修学佛道而又善于化导众生。
如何成为一个居士
居士处理人际关系的法则:四摄法
①布施:在佛教中,布施的功德非常大,是最能表达佛教慈悲精神的手段。只要与社会人群打交道,佛教就鼓励布施,它被列在六度之一,是修行证果的重要途径。在家的居士一般资产比较丰富,能够通过捐钱供养三宝、赈济贫病等积累功德,既是修行的一种,也是菩萨精神的体现。
②爱语:是用和悦的态度与他人谈话,为大悲心在语言层面地自然流露。居士一般社会地位高,与世人交谈就要懂得以爱抚和慈善的言谈,将佛法的光明也温暖到世人心中,而不是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
③利行:是指利益众生的实践。居士修行,就应该比出家人更多想着社会群体的利益,因为出家人已经出了凡尘,对俗务有所避,而居士却更方便教化、服务众生。
④同事:是指居士与世人同处共事,就应该融入社会,随着角色的需要而领导社会、感染社会,如释迦世尊在菩萨阶段的随类应化、观世音菩萨经常化身俗世中人等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