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居士

美体   2024-12-28 06:23   吉林  

成为居士的条件

根据佛陀经典《杂阿含经》卷四记载,想要成为居士,只要信奉佛法、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在日常生活中去恶向善即可,用佛陀的话就是“四法”具足。这四法分别是: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信具足

对佛法有信心是成为居士的第一位因素。信仰如果没有建立在坚定的基础上,无论出家还是在家,都无法做到离苦得乐——即使出家也会随时还俗,而在家则会与世俗混同,身心皆在尘垢而无法“独立”出来。所以,有坚实的信仰非常关键,佛教信仰的入门就是皈依三宝,即信仰“佛”、“法”、“僧”,要求对佛陀无比敬重、对佛法深信不疑、对僧众拥护不已,不为世间任何挑拨所动摇,将整个身心沐浴在佛、法、僧三宝的光辉与恩德之中,得其指引,走上成佛的“八正道”。

戒具足

即具足戒律、威仪。居士要守持的戒律主要是指五戒,包括不杀生(不能等同于吃素)、不偷盗、不邪淫(不搞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不妄语(不欺骗、不诽谤、不胡言乱语等)、不饮酒。打个比方,在进入佛教的仪式中,皈依三宝如同是登记注册及宣誓;而持守五戒则是三归弟子必须遵从日常修行规范及守则。如果觉得五戒太常规,在家居士还可以受持“八关戒斋”,比五戒多出三戒:(1)不着香花,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2)不坐卧高广大床。(3)不非时食(过午不食)。

施具足

佛教所谓施,不局限于布施,而是具足“三心”:以尊敬心供施父母、师长、三宝,以悲悯心布施孤苦贫病;以公益心施舍,促成社会大众的福利。持戒、布施,都是注重修持者个人福德的培养与经营,是佛教发扬利他精神的体现。

慧具足

即具足佛法智慧。从各种形式的读经会、法会入手,得到佛法的正知正见,对“真谛”有初步的体会或领悟,再在实践上精进修习,以期获得实证的经验。对于居士而言,就是要具备两种智慧:一是不舍世间而觉悟,二是自己乐于修学佛道而又善于化导众生。

如何成为一个居士


成为居士的门槛:三皈依
受持三皈,要经过一定的仪式,即请一位法师依照《三皈依轨》为自己说明三皈的意义,自己表示从此以后,尽自己的一生皈依三宝(佛宝、僧宝、法宝)。三皈依后,就成为优婆塞、优婆夷。
成为居士的通道:守五戒
五戒又称居士戒,是进入佛门后需要接受的最基本的戒律。五戒为:(1)不杀生:不伤害一切有情(众生)。(2)不偷盗:未经同意不占有他人东西。(3)不邪淫:不搞不正当的男女关系。(4)不妄语:不说不真实、虚妄的话。(5)不饮酒:避免做失去理智的事情。

  理想居士的处世法则


佛经中,维摩诘大概是最理想的居士,他出入于任何场合都受人尊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热情,生活在世间又能觉悟世间,还把解脱之道带给他人。
理想的居士不失“大悲心”。
理想居士不一定是人群中的领袖,但一定是走到哪里都受欢迎的人。这是因为,一般居士学佛之后,虽然践行三皈依、守五戒,做到以善为本,却容易和社会疏离,久而久之,反而会产生孤僻的性情,越发冷漠、不近情理。尤其是久处室内的居士,与外界隔绝,对一切都感到很淡漠,缺乏激情,还误以为这样就是习禅的境界。
而为理想的居士,是发大悲心和发菩提心兼具:发大悲心就是眷顾众生,发菩提心是在世俗生活中进行出世的修行,即俗称的“修道”。大悲心是菩提心的基础,没有对众生的大悲心,也会忘失菩提心,更不是大乘菩萨该具有的德行。佛陀授给居士四种处世法则,即“四摄法”,如能践行,就必定具人格魅力,会受到世人爱戴。

居士处理人际关系的法则:四摄法

①布施:在佛教中,布施的功德非常大,是最能表达佛教慈悲精神的手段。只要与社会人群打交道,佛教就鼓励布施,它被列在六度之一,是修行证果的重要途径。在家的居士一般资产比较丰富,能够通过捐钱供养三宝、赈济贫病等积累功德,既是修行的一种,也是菩萨精神的体现。

②爱语:是用和悦的态度与他人谈话,为大悲心在语言层面地自然流露。居士一般社会地位高,与世人交谈就要懂得以爱抚和慈善的言谈,将佛法的光明也温暖到世人心中,而不是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

③利行:是指利益众生的实践。居士修行,就应该比出家人更多想着社会群体的利益,因为出家人已经出了凡尘,对俗务有所避,而居士却更方便教化、服务众生。

④同事:是指居士与世人同处共事,就应该融入社会,随着角色的需要而领导社会、感染社会,如释迦世尊在菩萨阶段的随类应化、观世音菩萨经常化身俗世中人等都是如此。

少林内劲一指禅
中国少林内家功法,内外兼修,不用意守,老少皆宜,养性,健身,通络,洗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