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无可忍时,还要不要忍

美体   2025-01-09 09:07   内蒙古  


在“六度”中,布施、持戒、精进、禅定、般若听起来就很有感觉,但“忍辱”就真让人有点为难。


俗话说,忍字心头一把刀,如果面对别人并无道理的羞辱为什么要忍? 怎么忍?会不会忍出内伤?


忍辱,不是叫人强忍屈辱,而是面对一切顺境逆境 ,都能看清自己内心的波动,不被瞋心所控制,安住在慈悲喜舍中。用比发怒更有效的方式,来应对和处理问题。


佛教中的“忍辱”,来源于梵语ks!a^nti,即令心安稳,堪忍外在之侮辱、恼害等,亦即凡加诸身心之苦恼、苦痛,皆堪忍之。


修忍辱,修的就是面对一切顺境逆境,内心都能安静、平和、如如不动,不再产生忿怒、委屈或内心的退失。修好忍辱,会令我们的相貌、威仪、谈吐和性格都变得柔和。



释迦牟尼佛这样修忍辱


讲到修"忍辱",释迦牟尼佛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尚未成佛前,他有一世身处“歌利王”(暴虐之意)的时代,作为一位修行人身份偶遇歌利王,身边妃嫔宫女都被修行人精彩的讲法吸引而去,歌利王心生不快。当得知修行人正在修忍辱,歌利王便挑衅地以宝剑割下他的耳、鼻......甚至将他节节支解。


但是,修行人依然不动瞋心,反而发自内心地怜悯歌利王不懂因缘果报的道理,才会出此恶心。最后,修行人坚定无比的忍辱精神感得天神前来拥护,他的身体也立即恢复如初。


至此,歌利王惊觉自己犯下恶行,长跪忏悔,请求这位“忍辱仙人”饶恕他的罪行。而忍辱仙人也发愿,成佛后即来度化这位“歌利王”,他就是后来释迦牟尼佛座下弟子“憍陈如”。


在释迦牟尼佛成佛后,说法四十九年的过程中,面对外道的诋毁、陷害,也一直在修忍辱。在真相大白后,佛陀还会告诉众生,之所以他被非常诋毁或陷害,也是因为过去世里彼此间造下的因果所致。


所以,看似毫无来由的侮辱、诬陷、迫害,背后都有久远以前埋下的根源,只是作为凡夫的我们,并不知道罢了。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因今生的受辱而再起嗔心,冤冤相报,这一趟趟的轮回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作为菩萨修行的六度之一,不仅是自身成就所必需的修行,更有度化众生的摄受力。对众生而言,示现一次怀着慈悲的忍辱,比嘴上说千句万句法义更有效果。



我们怎样修忍辱


很多人能修布施、能持戒,但要修忍辱却不容易。愤怒是一种烦恼,如果我们试图用发怒去改变不良处境,因为愤怒本身是负面的,用一种负面的能量去改变另一种负面的东西,结果会是破坏性的。


我们发怒时,对方有时像是被威慑住了,因此有了变化,但事实上,这可能造成了人际关系的永久性裂痕,给未来种下了痛苦的种子。


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用“愤怒”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时,总有一天会忽然发现,周围的朋友越来越少,亲人也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越来越孤独了。越孤独,越得不到爱护,就会越用发火的方式想要改变别人......由此陷入可怕的恶性循环。


《菩萨入行论》里说:“遭遇任何事,莫挠欢喜心。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一件事可以改变,那就去改变它,如果改变不了,愤怒也没有用。

少林内劲一指禅
中国少林内家功法,内外兼修,不用意守,老少皆宜,养性,健身,通络,洗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