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留意过温江街头的那些老手艺人
他们安身于”小小的角落“
于岁月无声中坚守着
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或许是出于传承
或许是因为热爱
又或许是为了谋生
悠悠几十载
用不起眼却又不能欠缺的手艺
刻画出对于平凡人生的热爱和努力
继上次在温江街头
这次我们又采访了
卧虎藏龙的温江4位传统手艺人
壹
【90年代电视维修部】
说起这家电视维修部,老温江人应该都知道它,由吴师傅经营,至今已有29年头。
这位便是吴师傅,温江本地人。1993年,吴师傅辞去原有的工作,加上他本身读书时学的专业就是这个,便搞了一间修电视机的铺位,开启了他29年的修电视人生。
店里的所有家具都是老物件
店里的所有家具都是老物件,都基本是90后的两倍年纪,黑白灰的配色,看上去就很有年代感,有一瞬间仿佛回到了半夜偷看黑白电视机,被爸妈抓包的现场。
当了29年的「电视大夫」
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到液晶电视,再到智能电视,吴师傅修过的电视机版本,更新了一次又一次,吴师傅好像有一种“起死回生”的神奇能力,不曾落后。
香港回归时修了60台电视
吴师傅说以前修电视,忙的时候客人来了都要排队,简直修不过来,经常和店里其它两位师傅修通宵,香港回顾那天,更是打破了记录,整整修了60台。
生意不如从前,依然选择坚持
时代带来了电视的革新,也让修电视有了更规范的操作。以前修电视,全靠自己研究摸索,现在修电视,有说明书指导,厂家也提供了各种零部件,按照步骤更换就变得便捷许多。
只是吴师傅时常也会感叹“现在看电视剧的越来越少”,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都是不看电视的,生意大不如从前。
当年和吴师傅共事的其他师傅都已经收山了,只有他还坚持着,他说他舍不得丢下这门手艺。
“修一台电视,赚不了几个钱,但做了一辈子这个行当,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会让我更充实。”吴师傅的余热,是上个时代留给这个时代珍贵的“温度”,在这个冷风阵阵的秋季,总会在街角带来不少暖意。
贰
【40年如一日的修鞋摊】
即使你路过文武路的这条小巷,也很难注意到这家修鞋摊子。
常年累月,修鞋的师傅都专注着修鞋,低着头,默默的缝补,就这样在这里静守了20多年,早已成为这一带的便民“服务点”。
做了40多年的修鞋匠
这位修鞋老师傅姓卢,温江本地人,今年已经70多岁了,八十年代卢师傅因为摔倒后脚落下残疾,便开始拜师学艺学习修鞋,这一干,便是40年。
卢师傅称,最初在温江校门口摆摊,在那里摆了20年,后来才搬到这里。
修鞋的这些年,一直都是“简陋的摊子”,但别看摊子虽旧虽小,但皮钉、钳子、剪子、锤子、铁拐子...修鞋的工具可是一应俱全。
卢师傅手艺精细,来过的人都夸
来此修鞋的人,都夸赞卢师傅手艺精细,鞋子脱胶了,需要缝补了,就一定会到这里来找卢师傅。
卢师傅称修鞋是个力气活,不能一味使用蛮力,要根据手中的布料皮质的质感掌握力度。
在卢师傅的修理过程中,皮皮觉得每一只经他手的鞋子都是一件“工物”,被卢师傅小心翼翼地对待着。
修补40年只收现金
到卢师傅这里修鞋,一定要带现金,最低2块钱一双,难修的也不过20元,卢师傅年龄大了,不会用网络支付工具,还是收现金更有成就感。
除此之外,卢师傅不单会补鞋,如锅、雨伞、行李箱等他都会修补,真是技多不压身。
是生计,也是手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20多年来,他每天风雨无阻的在这里等待“来修补”的客人。一份常人无法坚持的事情,在卢师傅看来却稀松平常,坚持了40年,是份生计,也是一份手艺。
叁
【藏在综合市场里的裁缝铺】
在综合市场,也藏着许多裁缝手艺人,开在综合市场二楼的彭嬢,就是其中一位。
她的店面不算大,窗帘布、衣服布料、缝纫机等物料占满了不大的店面。
彭孃“20年裁缝事儿”
皮皮去的时候,彭嬢正在缝补一条裤子,一针一线,一双巧手,在布料上灵动的来回,那样专注。
“以前哪有那么多选择,能学个手艺就不错了,到现在已经做了20多年了。”彭嬢头也不抬,一边干活,一边还能跟我们分享她的故事,针尖走线丝毫不乱。
据彭嬢讲述,当年都要学个能谋生的手艺,她选择了做裁缝,学有所成后,就在综合市场二楼开了自己的裁缝铺。
用手艺缝补“时光”
穿针引线、双脚轻踩踏板,啪塔啪塔,彭嬢接着开始借用缝纫机完成接下俩的缝补工作。
娴熟麻利是老街坊们对彭嬢缝制技术的一致评价,不管是复杂的整衣工艺,又或是改一段裤脚,她都十分用心。
除了缝补衣物,彭嬢还擅长制作窗帘、打床单等。店面外的栏杆上挂着款式不同的床单,都是彭嬢提前打好的。
对这份手艺也从未有过动摇
对于目前门店生意如何的问题,彭嬢是这样作答的:以前裁缝的生意很火,除了打窗帘、床单,还有不少来专门定制衣服的,但是最近几年,网购兴起,定制衣服的人少了很多,但是不少人收到衣服后觉得不合适,又懒得退换,就会拿过来改一下。总体来说,现在缝补生意不好做。
在彭嬢眼里,对裁缝这个行业,早已有了深厚的感情,生意再差,也从未想过丢弃这份手艺的想法。
肆
【18年初心坚守的彭叔修理摊】
这家修车铺藏在临江路的桥上,如果不是熟客,基本找不到。
没有店面,也没有招牌,有的只是装满道具的“便民服务亭”和雨伞支起的小摊,平日,彭叔就蹲在门口专心修修补补。
靠修车手艺,在这个片区做了18年
彭叔是重庆县人,话不多,比较腼腆,18年前辞去福州工作,因为孩子在温江读书,一家人便来到了温江,为了生计,彭叔便在临江路的桥上做起了修车的生意,这一做就是18年。
一双手,摸遍了大大小小的轮胎
18年的时间,附近居民早已成为他的老顾客,除了熟悉的街坊,附近的同学也是他的“新熟客”,自行车出了什么毛病都会推车来找他。
不管是小朋友的三轮车,还是各种电瓶车他都会修,只要是两轮的,三轮的,几乎没有他不会修的。
因为长期修车,彭叔的双手沾满了机油,时间久了,已经很难再清理干净了。在彭叔的手上,还有很多老茧,证明着他的“功绩”。
彭师傅和他的百宝箱
小小的便民服务亭是彭师傅的百宝箱,堆满了修车的工具,如锁头、车筐、脚踏、车链等,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上百上千件大小零件都堆放在一起,着实有点壮观。
看似杂乱无章,但样样都是彭师的“老搭档”,每次都能很快翻出他想要的零部件。
一门手艺,见证了几代人
时代在变化,十年前还是修普通自行车,现在彭叔修车也很“新潮”,新变速竞赛山地车等,他修理了一辆又一辆。
彭叔感叹,自从有了共享单车,修自行车的生意就大不如前,好在骑电动车的人很多,勉强让他能继续靠修车维持生活。他说:“只要还有他能修的车,就会坚持做到自己做不动为止。”
在浮躁和追求速度的时代中,我们似乎没有多余的精力关注那些小,和那些慢。
但温江这群人,他们每天重复着快被社会淘汰的手艺,不管寒冬或酷暑,他们用沧桑的双手缝缝补补,让原本粗糙的东西变得精致,也有了温度。
他们用一双手和时间证明了一件事:一个人,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
温江老手艺人的故事,永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