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承不承认,相当一部分SQE(供应商质量工程师),不太敢和国外供应商打交道,更不敢向国外供应商提要求,他们总是尽量回避这些国外的供应商。
以下是一位从事10年SQE的真实经历:
我专业能力一直比较强,在和国内供应商交往方面非常有经验。刚好公司有个项目,需要把原先在国内一家供应商替换成美国的一家供应商,公司让我负责,我有点不愿意,很少主动联系国外供应商。
以下是我的顾虑:
担心英语不好,很多事情说不清楚。
总觉得外国人比自己强,在和他们沟通时会胆怯。
没有去过,很多人不熟悉,不知道该找谁。
自己想过去熟悉一下,又担心到国外出差有费用控制。
这样的人其实不在少数。SQE不敢管理国外的供应商,主要是心理问题。我们需要克服和外国人打交道的心理障碍,语言不应该成为我们沟通的障碍,更不应该成为我们不敢去沟通的理由。
SQE在与国外供应商打交道时可能感到不安,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 语言障碍
沟通困难:语言不通可能导致误解,影响问题解决。
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可能影响沟通方式和工作习惯。
2. 地理距离
时区差异:时区不同可能导致沟通延迟,影响效率。
现场支持困难:地理距离使得现场审核和支持变得复杂。
3. 法律和合规问题
法律差异: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可能增加合同管理和纠纷解决的难度。
合规要求:不同国家的合规要求可能复杂且难以理解。
4. 质量控制难度
监控困难:地理距离使得实时监控生产过程变得困难。
检验标准差异:不同国家的检验标准可能不一致,增加质量控制难度。
5. 供应链风险
交货延迟:国际运输可能导致交货延迟,影响生产计划。
政治和经济风险:政治和经济不稳定可能影响供应链。
6. 技术差异
技术水平差异:供应商的技术水平可能不符合要求,增加技术协作难度。
标准差异:不同国家的技术标准可能不一致,增加技术协调难度。
7. 心理压力
责任感:SQE可能担心因沟通不畅或控制不力导致质量问题,增加心理压力。
不确定性:面对未知的法律、文化和技术环境,SQE可能感到不安。
虽然我们的英语依然达不到理想的水平,但既然作为客户,在面对供应商的时候我们就要站在公司的角度上,没有必要自卑,要有绝对的自信心。如果出了什么问题,就要敢于和国外供应商沟通、协调、争取。
重要的问题可以先通过邮件沟通;每次和国外供应商开会前,建议准备充分,尽量提前就把报告和材料准备好,让对方也有个准备;如果需要现场沟通,也可以安排拜访计划,熟悉国外供应商的生产流程、质量管控等,并将与各方面的联络都建立了起来。相信,出差所产生的价值,必然会超出海外出差的费用,公司领导一定会支持的。
以下是SQE在面对国外供应商时,需要从质量要求、沟通协作、质量控制、问题处理、持续改进、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系统化的管理措施。通过明确要求、加强沟通、严格监督和持续改进,可以有效降低风险,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同时,借助数字化工具和跨文化沟通技巧,可以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1. 明确质量要求
技术规范:确保供应商完全理解产品的技术规格、性能要求和验收标准。可以通过提供详细的图纸、技术文件和质量标准(如ISO、ASTM等)来明确要求。
合同条款:在合同中明确质量责任、验收标准、不合格品的处理方式以及赔偿条款,避免后续纠纷。
样品确认:在正式批量生产前,要求供应商提供样品并进行严格测试,确保符合要求。
2. 供应商审核与评估
现场审核:
定期对供应商的生产设施、质量管理体系和工艺流程进行现场审核。
重点关注供应商的设备能力、人员技能、质量控制流程和文件记录。
文件审核:
检查供应商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检验记录和认证(如ISO 9001、IATF 16949等)。
风险评估:
评估供应商的财务状况、交货能力、技术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针对高风险供应商,制定备用计划或寻找替代供应商。
3. 跨文化沟通与协作
语言支持:
如果语言不通,可以借助翻译工具或聘请专业翻译人员。
重要文件(如合同、技术规范)应使用双语版本,确保双方理解一致。
文化差异:
了解供应商所在国家的文化习惯,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误解。
在沟通中保持尊重和耐心,避免直接批评,采用建设性反馈。
定期沟通:
通过视频会议、邮件或电话保持定期沟通,及时解决问题。
建立固定的沟通机制,如每周或每月的质量会议。
4. 质量控制与监督
来料检验:
对供应商交付的产品进行严格的来料检验,确保符合质量标准。
使用抽样检验或全检,具体根据产品的重要性和风险决定。
过程监控:
通过远程监控或定期访问,监督供应商的生产过程。
要求供应商提供关键工序的检验记录和测试报告。
第三方检测:
对于高价值或高风险产品,可以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独立检验。
5. 问题处理与改进
快速响应:
发现问题后,立即与供应商沟通,明确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范围。
制定临时措施(如返工、筛选)和长期解决方案。
根本原因分析:
使用5Why、鱼骨图、8D报告等工具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
与供应商共同制定改进措施,并跟踪实施效果。
纠正与预防措施(CAPA):
要求供应商提交纠正措施报告,并确保类似问题不再发生。
定期回顾问题处理结果,推动持续改进。
6. 持续改进与技术支持
绩效评估:
设定关键绩效指标(KPI),如交货准时率、合格率、问题响应时间等。
定期评估供应商的表现,并根据结果采取奖惩措施。
技术支持:
如果供应商技术能力不足,可以提供技术支持或培训。
与供应商共同开发新产品,确保从设计阶段就满足质量要求。
持续改进计划:
推动供应商实施改进方法,提升质量水平。
7. 供应链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
识别供应商的潜在风险,如交货延迟、质量问题、政治经济不稳定等。
应急预案:
制定应急预案,如备用供应商、安全库存等,确保供应链中断时能快速恢复。
合同条款:
在合同中明确不可抗力条款和风险分担机制,降低法律风险。
8. 法律与合规管理
合同管理:
确保合同条款清晰明确,涵盖质量要求、交货时间、违约责任等。
合规要求:
了解供应商所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确保产品符合当地要求。
知识产权保护:
在合同中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和保护条款,避免技术泄露。
9. 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信任与协作:
通过长期合作建立信任关系,鼓励供应商主动改进质量。
共同目标:
与供应商分享公司的战略目标,确保双方利益一致。
激励机制:
对表现优秀的供应商给予奖励,如长期合同、优先付款等。
10. 利用数字化工具
供应链管理软件:
使用ERP(企业资源计划)或SRM(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实时跟踪供应商的交货和质量表现。
远程监控:
利用物联网(IoT)技术远程监控供应商的生产过程,确保符合要求。
数据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识别供应商的质量趋势和潜在风险,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接下来,分享《SQE职责与供应商质量管理》培训教材,欢迎收藏学习!
文章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One More Thing
欢迎试用FMEA软件,请联系QualityIn质量学院客服小Q:
1、电话咨询:4006-999-628
2、扫码添加客服小Q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