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的中国年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年画摒弃了旧社会年画中一些封建迷信和落后的内容,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面貌、新风尚作为主题,成为令人追忆和感怀的时代经典。
这一时期的年画内容丰富,集合了全国各地的美术工作者,其中不乏绘画名家、大师,如李慕白、金梅生、张乐平、刘旦宅、赵延年、何逸梅、杨馥如、章育青等。他们的作品在风格、题材、技艺、精神取向等方面都极具时代印迹,主题向上,催人奋进。那时年画作品的画风较为朴实,画技或许并不惊艳,但却有着独特的韵味,回味悠长。它们体现出的光明、高昂、活泼、催人向上的激情,是新中国宣传画、年画创作形态的一大时代特色,犹如璀璨明珠,分外夺目。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自由创作还延续了民国画风、但是人物不再是那种柳叶眉、杨柳腰的美人而是加入了平常百姓和劳动人民的样子、女性不再苗条、男子一概憨厚;这是受当时老大哥苏联的影响。年画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春节年画一贴,年味自然就来了。从50年代开始,年画的创作内容和创作风格就不一样了,大都用于宣传,突出时政,成为了宣传画,留下了时代印记。你可能不知道,在中国,有一个“新文化运动”,还有一个“新年画运动”。这个运动可谓那个特殊时期政治宣传的缩影。在那个年代,没有广播,没有电视,更没有互联网,年画是非常重要的宣传渠道,国家领导人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新中国刚刚成立,就掀起“改造旧年画,创立新年画”的运动。我们要注意公共卫生1955年出版的《我们要注意公共卫生》年画,作者是李慕白、金雪尘,放学的路上,一个大姐姐少先队员,看到小姐弟吃香蕉,将香蕉皮丢在地上,赶忙告诉两个小朋友,一定要注意公共卫生,果皮不能随意丢弃,必须要放到垃圾箱中。1958年出版的《欢迎拖拉机来社》年画,作者是王通,在一处公社的土地旁,红旗招展,社员们欢欣鼓舞,迎接着拖拉机的到来,农业机械化能够极大地提供生产效率。1955年出版的《拔萝卜》年画,作者是特伟,三段画面的故事,是很多中老年读者朋友们儿时熟悉的记忆,一位小男孩独自拔着萝卜,由于萝卜巨大,其他小朋友们都来帮忙,大家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个个都累瘫在地上,才把一颗鲜红的大萝卜拔了出来。1956年出版的《工人协助农庄采棉》年画,作者是陆鸿年,那时的农村,还没有成立人民公社,在棉花收获的时候,城里的工人们纷纷来到棉田,帮助农庄采摘着棉花,工农合作,团结互助是那个时代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