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父亲戴安澜将军光辉的一生

企业   2024-11-25 18:32   广东  
我们的父亲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风和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中。由于他在诸多孩子中比较聪慧,故能去上周绍峰(晚清著名学者)先生的私塾,而家中困难,其他孩子不能去读书,让他从小就感到世道的艰难。故而他在学习中十分刻苦认真,近十年的学习生涯,让他充分吸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为他打下了坚实的人生基础。1923年他到南京安徽公学读书,在陶行知先生知易行难的治学思想下,接受了新的文化科学知识,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1924年到广州进入黄埔军校,接受孙中山先生的教导,并直接得到周恩来、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教诲,使得他的思想得到又一次飞跃。“打倒列强、除军阀、救中国”成为他终生奋斗的目标。

戴安澜将军


父亲原名衍功,学名炳阳,入黄埔军校后自行改名安澜,并号海鸥,取此名号是因为当时国内军阀割据,国外列强入侵,国家民族处在危难之中,他决心要平定这个恶浪狂澜,决心要像高尔基诗中所描绘的暴风雨中的海鸥一样,不畏惧狂风暴雨的侵袭,勇敢地翱翔,去迎接新时代的到来。他对家人说:“当此国难家仇,自是百感交集。不过我们生此时会,时代现赋予我们以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不畏艰难,要养成活泼的胸襟,热烈的志气,对于过去的一切不必悲伤怀忧。”他在年轻时就写下:“为政不在多言,要能幼有所教,壮有所归,老有所养”的自劝联,期望人民安居乐业,期望国家康泰,男女老幼都能过上好日子,实现国泰民安,并以此为目的来激励自己的行动。

1928年,父亲参加北伐,他亲历了“济南惨案”之役,对日寇的凶残卑劣、企图亡我国家的行为十分愤慨,其时,他的大儿子出生,他的妻子王荷馨询问给孩子取什么名字,按家谱孩子应该是“恒”字辈,而他取名“覆东”,意谓要“覆灭东洋鬼子”。1935年,女儿出生,取名“藩篱”,意谓女孩儿在家要筑好篱笆,防治盗贼。1938年,二儿出生,取名“靖东”,意谓要“绥靖东洋鬼子”。1941年,三儿出生,取名“澄东”,意谓要“澄清东洋鬼子”。他把打败日寇、赶走“东洋鬼子”的愿望都蕴含在自己子女的名字中,表明他坚决抗日的决心。

在抗日战争的初期,日寇凭借其武力优势迫使中国军队节节败退,侵占了华北大地。在这样的形势下,父亲看到大好河山被日军蹂躏,心中愤怒,决心留在黄河以北打游击,改名戈挥日(即将戴字留戈,挥日是他素志所在),并镌刻了一枚“铁汉”的印章以示他的决心。他在日记中写道:除衣食外不要一分薪饷,要纵横在黄河以北打击和消灭日寇。并约同几位志同道合者共谋此事。后因部队转移未能实现,但这一打算映照了他坚定的抗日救国之志。

1938年7月武汉保卫战正酣,父亲在前线接待了著名战地记者陆诒先生,并对他说:“这次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是极得人心的事,抗战胜利了两党也还要合作,建立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这一远见卓识的谈话,说明在父亲的心中只有国家的统一富强、只有人民的幸福生活才是他最高的期望。

1942年3月父亲奉命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锋部队入缅,到达同古后协助英军防守,而英军看到中国军队到了,不给任何信息即行撤离。父亲感到“在缅对日作战,非由中国军队负起全责不可”。为了坚决有效地阻挡日军多个师团的进攻,完成掩护后续部队的跟进与布防,父亲要求全军将士坚守同古,并立下遗书,决心与同古城共存亡。他向全师发出命令:师长战死,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副团长代之,以下各级亦然。他在给妻子王荷馨的遗书中写道:“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父亲把服从国家民族的需要作为他的最高使命,为此他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非凡卓越的军事才能


父亲短暂的一生参加了抗日战争的不少重要战役,1933年古北口之战,1935—1936年转战华北平原,在平汉线上,历经保定漕河之役、彰德彰河之战,参加了太行山游击战,1938年4月鲁南会战,戴安澜将军火攻陶墩、计取朱庄、激战郭里集为台儿庄战役奠定了胜利基础。在1938年武汉保卫战,1939年昆仑关之战等诸多战役中,以少战多,以弱战强,激励和鼓舞官兵,巧用计谋和智慧,取得了许许多多的胜利,给日寇以沉重打击,最后在1942年远征缅甸时,解救英军,打击日寇,英勇无悔地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父亲原报考黄埔一期,考试时文化科目通过,但由于身体瘦弱,体能考试长跑一项不能完成规定的距离要求,因而未能录取,他不愿自己的叔祖父戴端甫先生帮他疏通关系入学,他说:“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出来是军官,身体不好不行,不了解士兵不行,我就先当兵,既可了解士兵,又可锻炼身体”。于是父亲去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当二等兵。入伍后,由于每天饭菜有保证,不到两三个月身体即健壮起来,以后归入黄埔入伍生队。1924年底入黄埔三期。大半年的士兵生活让他知道了士兵的需求和愿望,并锻炼了他坚强的体魄和胆量,这对于他以后能带好兵,练好兵,用好兵是极大的帮助。在黄埔军校期间,他参加了由总队长张治中领导的第一次东征,在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平定滇系军阀杨希闵和桂系军阀刘震寰叛乱的过程中,他那勇猛顽强的身影,令黄埔二期生覃异之将军赞叹不已。

在历次战斗中,父亲都荣立战功,获得勋章和记功,这在抗日战争史上也是一件少有的事情。在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中,父亲任25师145团团长,指挥得当,英勇顽强,光荣负伤,荣膺五等云麾勋章;在台儿庄大战,任25师73旅旅长,用智用计,为完成部队集结起了关键作用,荣获华胄荣誉勋章;在武汉保卫战中,与兄弟部队一起阻击日军西进,痛击从九江进犯的日军第九师团,使敌人损失惨重,日军不得不补充九次之多,在武汉保卫战中戴安澜荣立大功一次。由于有这些作战经历,因此他被任命为第31集团军的总部干部训练班教育长,负责军官的训练。这些经历,加上他长于思考总结,使得他在带兵、练兵、用兵上有独到的一面。后来在担任200师师长期间,与日寇激战并夺回昆仑关,身负重伤,荣获青天白日勋章。


戴安澜将军简介


为了带好兵,父亲从思想教育入手,以达到精神饱满,同仇敌忾的目的。他按照孙子兵法“治军欲使知战,必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明知以刑”的要求教育士兵,向士兵说明:

1、军人的责任就是保国卫民。全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就靠军人来维护,每个军人的肩头上有人民、国土、领空、领海等等,每个士兵肩头的负担是沉重的,责任是重大的。

2、军人的事业为救世救国救人之事业,绝非糊口猎官之事业,时时应有牺牲一己以救世救国救人之决心。要养成军人忠、勇、勤、廉的特性,要求各级官长多负责任,多做事,要看破生死,以勇往直前的精神,从事自己的职务。

3、日本长期以来资源贫乏,而把侵占中国作为其基本国策以解决国内众多矛盾。所以,中日是世仇战争是长期的,对日的敌忾志气要保持到战争结束。中日的关系是站在两个极端,永远不能调和,因为日本没有一个大胆的政治家敢签字把东四省交还中国这是纠纷的根源,不到你死我活胜负分明的时候,这个纠纷是不会消灭的。所谓亲善、提携、调整这类话,都是外交辞令。而先事战斗准备,是军人的责任。

4、我中华民族立国已五千年,中间虽经过不断外患,而能巍然自存,屹立于世界者,此无他,由于我民族历史之悠久,文化之高深,民族意识之强烈故能转败为胜,焕发民族精神。今日之事虽危险万分,而吾民族之觉醒,亦异于曩日。语云:“人心不死,中国不亡”,揆之现在中国,万无可亡之理。目前之现象,是民族求生存,国家求独立之过程中不可避免之阶段,亦正如黎明之前,而天色特别晦暗之表象,但不久即进于光明,吾人要有忍耐暂时晦暗而待光明之决心勇气,以与敌人周旋。伟大中华民族之怒火,即此光明之因素,是又在我各个民族分子之自信也。

5、黄帝的子孙,今天是我们奋斗的日子,勇进就生存,怯退就毁灭!决不容徘徊犹豫!敌人决不会恩惠我们!祖国的存亡完全操之我们自己,敌人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我们不要问敌人的力量如何,先要问自己的志气如何,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不会亡国的,兴亡是我们应负的责任!我们只有决心地前进,以扬威于世界,列祖列宗之灵,当含笑于九泉,我们一定是胜利的。

6、他向他的士官们说,要对生死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说中国人对天年和非命两种观念非常重视,遗害不浅:寿终正寝、克享天年,大家认为是白喜事,死于非命是横祸,其实抗战死于非命和什么也不干,死在床上结果一样,价值却大不相同。西洋有个故事说,有一个猎人,三代以打猎为生,祖父和父亲都死于野兽,他母亲非常忧虑,刚好有一个教士到村庄传教,劝猎人母亲入教。猎人的母亲说,如果能叫她的儿子不打猎,她就入教。一天教士问猎人:“你的祖父死在哪儿?”猎人答道:“死在山上”,又问:“你的父亲死在哪儿?”猎人又答:“也死在山上。”教士便说:“那多危险啊!你还敢打猎吗?”猎人反问道:“你祖父死在哪里?”教士答道:“死在床上。”又问:“你父亲呢?”教士又答:“也死在床上。”猎人便说:“多危险呀,你还敢睡吗?”这猎人可算达观已极。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重于泰山就是有价值的,轻于鸿毛是没有价值的。死,于当前来说,我们应该认清它是泰山还是鸿毛,然后选定应走的方向,毅然地跨出步去!由于有了统一的、正确的思想,从他执掌145团、73旅到200师的主官,他率领的部队在历次战斗中士气高昂,战绩卓著,特别是远征缅甸,固守同古十二天,歼敌5000余名,长途奔袭,攻克棠吉。但最后,由于英军急欲逃走,不肯与中国军队协同作战,破坏了共同对敌的部署,中国军队不得不兵退回国。200师虽历经艰辛,但仍是建制不乱地回到祖国。一个部队能在艰苦的战斗中拖不垮、打不烂,这是一个指挥员带好兵的重要标志。

为了练好兵,父亲把自己在战斗中的经历及上级长官的战斗指导,对射击法则的运用,阵地的布置编成及特种兵器之战斗等编写出训练教材,并以“痛苦的回忆”为此教材的名称。他把军事教材定名为“痛苦的回忆”,是因为这些战斗的经验来源死难袍泽,惨烈情形、感人至深、动人之切,每一回忆,痛苦万分,以示永久不忘之意耳。在担任集团军教育长后,又编写《磨砺集》《磨砺集续集》等训练教材。

为了要练好兵,除了指出过去的一些错误认识和做法,他强调战略战术的学问要与单兵基层连队、基础训练学问相结合,这样的战略战术的学问才能得以实施,否则只能成为空谈。

为了提高士兵的作战能力,他不时地向官兵们说道:军队勇气的维持,首在保持战斗力,使人员少受损伤,故以地形地物为保护自我的主要条件。对于地形地物的利用,谆嘱再三,并喊出“不隐蔽就是自杀”的口号以为激励。向士兵提出对射击要认清目标,并提出“三不打”以告诫士兵。即:“看不见不打”“瞄不准不打”“打不死不打”,这样清晰地提出来让士兵掌握记住。为了提高军队指挥官的指挥作战能力,他对各位官长说:“吾人今日在军言军,所求学问,应以军事科学为主旨,求学鹄的,应以按级与敌人军官比美为准绳”。这是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充分体现。如不是这样,就会落入到“知己不知彼,胜负各一”或“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的境地。

在训练演习时,父亲非常认真,严格要求。有一次在湖南平江南江桥一带演习攻击敌人据点,时值严冬,稻田都灌满了水,在冲锋时多数军官都能奋勇前进,不顾一切从水田里冲过,可是也有少数军官害怕水和泥浆污染鞋袜,而绕着田埂前进。在讲评中,父亲严厉地批评了这种现象,他说:“平时演习,就是为了实战应用。冲锋拼搏,生命都顾不上,怎能顾及鞋袜呢?”批评以后,又要求那些不湿脚的军官将冲锋动作重新演习了一次。

大哥覆东回忆说,父亲部队入缅前夕,驻扎在云南保山板桥。父亲带他住到父亲的部队,天不亮,父亲和两个卫士就带着他一起到基层的部队去,等起床号一响,父亲就看这些基层的长官起来没有,如没起来,就进房将他叫醒,然后看部队操练,直到操练结束后再返回司令部吃早饭,天天如此。

父亲在实战中根据不同情况,运用智谋巧施兵力,英勇善战,狠狠地打击和消灭敌人。例如在台儿庄大战中,火攻陶墩,计取朱庄,激战郭里集,坚守中艾山,狠狠打击日军,为此立了大功勋,由旅长升任副师长,并荣膺了勋章。

戴安澜将军

年底的昆仑关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以进攻的形式向日寇展开军事行动。日军1939年11月24日攻陷南宁,为阻敌北上,第五军受命前去迎击北进日军,200师600团乘汽车先到,至南宁以北之头塘、二塘间与日军遭遇,双方展开激烈战斗。父亲乘车亦赶到战场。由于日军准备充分,且装备优良,父亲亲自指挥后续部队掩护600团撤退,并在七塘、八塘之间与敌展开血战。后因右翼高峰坳方面友军失利,日军占领昆仑关,以该处为据点,构筑工段,阻止中国军队南下攻击。第五军据此重作战略布置,决定各部队配合,全歼入侵日军。1939年12月18日猛攻并收复昆仑关。
日军19日由北部湾航空母舰飞来重型轰炸机27架,轮番轰炸,并集中兵力,拼命反扑,又将昆仑关夺去。以后时间,双方在昆仑关形成拉锯形势。由于敌人利用坚固堡垒群互相侧防,至死不退,我军每攻一个堡垒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为此父亲向杜聿明军长建议,改变攻击方式,白天仅用少数部队监视敌人,让大部队尽量休息,夜间则集中兵力与火力猛烈攻击敌人。12月26日夜间,父亲亲率598、599团主力一举攻下敌人界首阵地18个堡垒,歼敌数百人,至此敌人之后廊阵地尽被我军夺下。虽然如此,昆仑关核心阵地的敌人,仍坚守以待增援部队。第五军此时另派一支部队绕到昆仑关另一侧,两面攻击日军部队。经过激烈战斗,昆仑关又被我军夺回,敌人向南仓忙撤逃。为防止在撤逃过程中遭遇中国军队的追击,日军炮兵向我军阵地猛烈开火,为歼敌人炮兵阵地,父亲亲自到我军炮兵阵地用剪形镜观察敌炮兵阵地,指挥攻击。在这过程中,敌一炮弹在父亲背后爆炸,一弹片穿入左肩,父亲仍坚持指挥,后因流血过多而退下火线。昆仑关战役全歼日寇第五师团十二旅团全部,无一漏网,其中自旅团长中村正雄以下军官85%被击毙,士兵死亡三四千人,俘获敌人官兵百余人,缴获战利品计有马匹百余,野山炮及战防炮30余门,轻重机枪200余挺,步枪3000余支及大量弹药。
昆仑关战役的胜利大长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的志气,第五军各部队及参战部队的指挥官都受到了表彰。媒体称父亲是狄青将军的再现,蒋介石称父亲是“当代标准青年将领”。父亲因此荣获青天白日勋章一枚。
远征缅甸,父亲率200师防守同古。他根据同古的地形,从外围到城市核心地区,要求部队构筑好防御工事,设置好交叉火力。防守十余日,击退日军55师团的进攻,消灭日军5000余人。在攻击棠吉时,由于棠吉是山地,易守难攻,日军在山上的制高点设置碉堡,用火力阻止中国军队的进攻。父亲这时调炮兵连一门炮到第一线,连长感到很奇怪,因为炮兵是在步兵之后支持步兵的。现在为什么要调炮兵到步兵之前?原来父亲要用炮兵在前沿直接炮击摧毁敌人的碉堡。连长听命,立即将炮运到第一线并瞄准碉堡猛击。碉堡被击中,里面敌人的躯体与衣服碎片满天飞,敌火力被摧毁了,步兵一拥而上,与日寇展开巷战,由于我军勇猛顽强,只一个晚上即占领了棠吉。
对于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战斗行动,美国总统罗斯福颁发勋章给在缅作战已经牺牲的父亲。贺词上说,中华民国陆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战争,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秀楷模,本总统依据美国国会授权追赠懋绩勋章(又名军团功勋勋章)一座,以示表彰并崇敬中华民国军人之优秀传统。在罗斯福总统去世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和陆军部长史汀生又为已故的父亲授予“荣誉军功嘉奖令”,嘉奖令上说,1942年7月20日,经国会授权批准,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特颁军团功勋勋章(武官级),授予在卓越的军事行动中功勋彪炳的中国陆军戴安澜少将。戴安澜作为中国陆军第200师师长,在1942年缅甸战役中著有丰功伟绩,声誉卓著。他出色地继承和发挥了军事行动之最佳传统,为他自己和中国陆军树立了卓越的声誉。


 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


父亲虽戎马一生,但学习从未停止。他对官兵们说:“一个人要养成求学的嗜好。”他说:“人生食粮有二,肉体之食粮为米面蔬菜,精神之食粮为知识学问,不吃饭则肉体死亡,不读书则精神沦亡,人之所以贵为人,在精神智慧。人生时间有限,而宇宙学问无穷,不能坐废时日,以贻误终身。”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实践的。他每年都有读书计划,一年要读一百八十册左右,分成春夏秋冬四季安排,年底检查读书情况。

大哥十岁左右曾随父亲在军旅中生活过一段时间,晚上他们二人共一盏油灯,每人有一灯芯,各自在灯下学习。稍晚,大哥累了倦了,就在板铺上先睡觉了,有时醒来,看见父亲仍在读书做习题。父亲总是在战斗训练繁忙的间隙中挤出时间来学习。他在日记中写道:“极愿在炮火熏天的时间里求得知识的丰富也。”当他的英文基础知识完成之后,也在日记中写道:“余之英文已在枪炮声中完成,数学一项,亦愿在枪炮声中完成之!将来学果有成,当名之枪炮声交响曲,今记于此,以待他年。”学习的激情在这些言词中得以充分展现。


馆藏《戴安澜将军日记》


父亲的日记中大量地记载他学习的情况,有了学习的体会和心得就十分高兴,遇到不解就努力去钻研,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就努力去克服,他的这些情绪就像正在读书求学的学生一样。

在学习的方法上,父亲以自学为主,同时他又十分重视老师的作用。他在1937年11月15日的日记中写道:“晚饭后,开始学习代数,经讲解倍觉明晰,较之往日自行摸索者其苦乐难易,实不可同日而语,学不可无师,而师之可贵者在此。”因此别人懂而他不懂的,他就向别人学习。抗战初期,按照上面的规定,200师要求排以上军官都要熟悉重机枪和迫击炮的使用,为此,他要本师一名技能精湛的重机枪连连长给全师各位军官讲课。这位连长有点紧张,在这么多官阶高于他的长官面前怕教不好,父亲就对他说:“知识是没有阶级性的,我会,我就是你的老师,你会,你就是我的老师。你大胆去上课好了,这是给你的任务,不要推辞。”这位连长克服了紧张,成了200师重机枪使用方法的教官,他认真教学,效果很好。

父亲在学习中认真总结学习的方法,如他在1942年1月28日的日记中写道:“近来读书速度过求迅速,所以读书虽多,能用较少,记忆更差,必重新规模不可,即:一事不知,不更二事,一书不解,不读二书,或能补上缺憾。”像这样总结学习的事在日记中多处可见。


严于律己的处事态度


父亲一生对自己严格要求,工作生活上以身作则,最为经典的是,他在任200师师长时写了一篇游仙体的文章,名字叫“自讼”,就是他对自己进行“起诉”。“为什么要自讼呢”,他说,“这理由很简单,一方面是为检讨过去的缺失,一方面是确定今后生活的正确途径。”在这篇游仙体文章中,他列举了历史上很多的正反面的知名人物,有的弘扬中华民族优良品德,有的追求腐朽低俗的生活方式,从他们的对话中,反映出他们对各自朝代兴衰的影响思想和对国家民族的感情态度,由此他联系自身,认真剖析自我,对抗日战争时期那些贪生怕死、纸醉金迷的现象进行强力的鞭笞,对自己思想上的一闪之念进行严格的批判。他的鞭笞和批判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在当时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在国难当头,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一个炎黄子孙是挺身而出为国家民族的安危作出自己的最大贡献,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呢,还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和享乐,置国家民族的利益不顾,甚至卖国求荣与敌为友,认贼作父呢?这就是他提出自讼并进行批判的标准。一位位高权重的师长,能对自己进行无私的自讼,这就是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表现。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不只是他个人看看而已,而是发给各级官长去看,他希望大家都能够对生活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父亲说:“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下,他提出“做人做事的风度四条:一毁誉不闻,二宠辱不惊,三安危不动,四得失不患。”父亲在军训时对官兵们说,军人负有特殊的责任,这个责任就是保国为民。他说我们平时训练大家所学的是杀人放火的办法,但是杀人的目的是在救人,放火的目的在于灭火。全中国四万万五千万人生命财产的安全就靠军人维护,军人肩头的责任担子是十分沉重的,如果军人没有特殊的性格能担当起偌大的重担吗?军人的特性是什么呢?戴安澜将军提出了四个字:忠、勇、勤、廉。

,就是忠于国家,忠于职务;挽救危急是我们的天职,我们如果放弃责任,那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就是战必胜守必固,当仁不让,忍人所不能忍,为人所不能为,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表现。

,古话说,“勤能补拙”。不怕一个人怎么笨,只要他不懒,抱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精神,锲而不舍,结果必定成功。俗云“熟能生巧”,只有勤才能熟。

,他说“所谓廉就是廉洁自爱,自重重人,再换句话说,就是不揽非义之财,不揽非分之权,也不拿非义之财和非分之权去引诱人。人能廉洁则无欲则刚,处处神明泰然,无牵无挂。”他认真郑重地对各位官长说:“要知道物质生活是最没有法子可以满足的,如专求物质生活的满足,其结果一定是趋于下流而不能自拔。”“我们国家到了这种地步,正好比中落的世家忽然出了横事,真是一个钱要当十个钱用。我们身负国家安危重任的军人应当如何努力?效法古今伟人洁身自爱,处处为国家民族打算,就是从个人事业讲也应该如此,且看古今中外贪污自肥的人,有几个得了好结果。”


戴安澜将军手书


父亲教育自己的官兵说:“国家每年耗费大量的金钱来供养军人,养他一生,还养他一家,目前虽在困难关头,薪饷折扣,然而已高出人民十倍。老百姓抱着手坐在家里,谁给他一分钱?那么国家为什么对军人这样优厚呢,就因为他们在危难的时候贡献能力与生命来保护人民、捍卫国家。”父亲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责任,所以在1937年11月11日时他领取前五个月薪水,得大洋1500元后,“回思国家当此危急存亡之时,而身为军人,不能保土卫民,拿此巨薪,于心何忍?特提出一千元捐助国家,此作经费报效。”他的这一举动得全师各官长的感动,纷纷表示愿意捐款。他说:“一师如此,各师如仿而行之,则政府立刻可省几百万支出也。”这种克己奉公的思想在他的行动中时时可见。

1942年初,200师陈师中缅边界,父亲到中缅边境的畹町视察部队时,见到当时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许多不法商人利用缅甸汽油等战略物资便宜而国内价格高昂而进行走私,甚为猖獗。作为当时边境野战军的最高指挥官,他想到的不是利用手中的职权和便利去捞取什么好处,而是考虑到这些不法商人的行为将致国内市场受到波动,将会对国家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故而他以200师师长的名义发电报给当时的国民政府经济部翁部长,提出在畹町市场设置边贸局控制物资进出口及价格,以免居奇,紊乱市场。电报的原稿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在战斗中,父亲总是身先士卒,亲临第一线指挥-作战。他认为亲上第一线可以了解战况,以利指挥战斗并总结经验。

1933年长城抗战时父亲曾偕一营长计四人侦察地形,在城墙上被敌人发现,敌人利用轻机关枪一挺,步枪十余支追随射击。父亲几人所站地方离下城去出口还有60公尺,整整费去一个钟点时间,用忽前忽后诸种规则运动均未脱离敌人火力控制,最后四人分散行动才脱离,可见敌人两种枪械的配合射击法运用很熟。为此他得出轻机枪与步枪配合射击的运用法,他对各官长说,“我们要迎头赶上去”以对抗敌人的火力。

为了把200师从缅甸带回国,每经过一道封锁线父亲都要做好安排,如发生战斗总是亲上第一线,在经过最后一道封锁线时,遇日寇埋伏,父亲赶到第一线了解情况,不幸被日寇重机枪子弹击中胸腹,但仍然指挥突围。由于缺医无药,又逢雨季,他在经过八天的痛苦煎熬之后牺牲。牺牲前他还在地图上向参谋长周之再和步兵指挥官郑庭笈指明回国路线,200师得以安全返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想的不是如何设法派人去找医药来治好他的伤,想的仍然是如何能使部队安全脱险,保留打击日寇的力量。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不忘尽职尽责,忠于职守。

父亲在缅牺牲后,伍启元先生写文章称赞父亲不怕死,不爱钱,“从这一观点说戴师长确系中国抗战时期最伟大的军人之一。”

 爱国爱家的慈父严父


父亲兴趣广泛,对生活充满了爱,充满了激情。

他在任73旅旅长时,在1938年元旦告官兵同志书中提出要求建立紧张的生活形态,他说:“我国社会生活因为农业社会自足自给之影响。故颓废,萎靡保守,沉郁之人生哲学,时时充满社会之间,而我官兵均来自田间,亦多随此因袭观念,以致日久则疲,渐入颓废状态,此种现象之危险,不可胜言;须知吾为革命军人,负有挽回国家民族厄运之责任,举凡民族中之病态,均须自我而除,安有随受因袭之理;自今以后,吾人必须过合理生活,规律生活,养成火辣辣之精神,活泼泼之身体,以挽救国家,以转移社会风气。”在这样思想的鼓励下,父亲为各个连队置办笔墨纸张,提倡文化学习,置办锣鼓器具,在部队中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开运动会,开营火晚会,他与战士们一起高唱抗日的歌曲。

他古汉语极好,书法刚劲有力,自成一体。他喜京剧,并能客串演出。当部队行军经过汤阴拜谒岳武穆庙,到内邱拜谒汉光武庙,回想岳飞杀敌精神,缅怀光武中兴大业。经过西陵遥见汉武帝墓和霍去病墓前“马踏匈奴”的石碑以及到洛阳见宋太祖陵寝,心中都发生悠然崇敬之感,激发中华民族的爱国之情,并以此来教育自己所在部队的官兵。

父亲对家人情感极深。母亲王荷馨是无为县昆山乡目不识丁无名字的王家姑娘。他们的婚姻是娃娃亲,由双方的父亲定下,所以二人从小到结婚前并未见过面。1927年1月5日,在叔祖父戴瑞甫的安排下,王家姑娘来到广州,他们在广州结为夫妻,婚后父亲为还没有名字的王家大姐取名荷心,意思是作为军人的妻子生活是含辛茹苦的,其味如莲子之心。他在自己努力学习的同时,也教妻子识字,一年后妻子文盲的帽子被摘除了,他十分高兴,又为妻子改名为荷馨,意思是荷花已发出了馨香。婚后他对妻子爱护、信任、尊重,家中一切事务交由妻子管理。在战斗激烈的1940年1月5日的日记中他写道“今日为余结婚纪念日,亦为应任200师师长职一年纪念。”

父亲在缅决心与日寇血战,为国捐躯,他在写给母亲的遗书中除了表明为国战死的决心,同时鼓励母亲要坚强地生活下去,并托付母亲抚养老人教育儿女的责任,充分表达了对母亲无限的爱和信任。母亲对父亲忠贞不渝,把家中安排得妥妥帖帖,照顾好老人和子女。母亲深明大义,父亲牺牲后,第五军为了纪念父亲决定建立安澜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以实现安澜将军生前要培养人才建立强国的愿望。1943年4月 1日在纪念戴安澜将军殉国的全国纪念大会后,即举行该校开工典礼。由于缺少校舍办公用房资金,母亲将特恤金20万法币捐赠出来!抗战胜利后,母亲克服种种困难,历尽艰辛,将全家人从贵阳花溪迁回安徽老家,父亲灵柩下葬在芜湖小赭山。南京解放前夕,徐庭瑶将军按上面指令来我们家,要母亲带领孩子们去台湾。母亲对他说:“我丈夫葬在哪里,我就要带着孩子守在哪里。”所以我们一家就留了下来。

父亲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子女,他对我们说,父亲好比太阳,母亲好比月亮。太阳因光线的辐射,其真面目虽不易观测清楚,但其温暖之心,则所照临之处,靡不沾其恩惠。父亲因人事纠缠,对家庭态度,偶亦失真之处,但其内心,则如太阳一样公正而慈惠也。母亲则好比月亮,月光灿烂,和蔼可亲,其始终之面目,任人辨认,母爱之伟大,就在于此。

大哥覆东小时候在湖南辰溪病重时,父母亲守候在身边,父亲甚至愿以自己生病来求得儿子的康复。姐姐藩篱在父亲率军出国远征缅甸时,提出要买皮鞋,他答应了。在战斗紧张激烈之余,他写信回家也不忘自己的承诺,告诉女儿,这里是战场,没有市场,答应打完仗以后回来一定给女儿买皮鞋!


戴将军全家福


    但是父亲对我们的爱不是溺爱,他希望我们成为于国于民有用之人,因此,对我们的要求十分严格,他经常写信教育大哥覆东要锻炼好身体,要学习好功课。当大哥住校时,星期天父亲与母亲一起去看他,指出被子没有按规矩叠好,大哥回答说,今天是星期天,不检查。父亲立即指出,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对的,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按规矩办事。同时,他又表扬大哥在星期天自己洗衣服的优点,使得大哥既感到羞愧,又感到高兴。这些点滴小事,都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父亲率军驻全州时,全家都住在一起,他命令卫兵们不许称自己的孩子是“少爷”“小姐”,要他们直呼孩子的名字,也不让子女乘坐他的汽车,以免沾染官宦子弟的习气。


赏罚分明的亲民将领


父亲对部属、对士兵也十分爱护。一些青年下级军官,在未见到他之前,都以为他是长官,难以接触,可是一见面,他满面春风地迎接他们,态度诚恳,使得他们紧张的心情很快放松。通过交谈,他对青年军官的情况有所了解,对他们不时给予鼓励,并提出希望。对于这些青年人的生活习惯,父亲也十分关心,经常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如果饮食上不习惯,他会要求伙房尽可能按照他们的口味去调理,予以照顾。他经常和这些官兵在一起,讲故事给大家听,通过讲故事寓教育于其中。

在对待士兵的问题上,父亲十分宽厚公正。在一次审讯士兵殴打长官案时,该士兵所在营的长官,多次要求将其枪毙。父亲就对他们说,这个士兵是犯了法,但是如果不问清原委,也不管案情的轻重,动辄以枪毙处置,实是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因素。父亲进一步对他们说,对这种问题的纠正办法,唯有养成守法遵纪观念,上下相维,行动便不会越轨。


馆藏“抗战时期戴安澜将军专用信笺


在华北战场时,天气变冷,而士兵却无棉衣可以供应,只能穿着单衣,父亲带头捐款,为士兵制作棉衣。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团营连各级军官也纷纷捐款,帮助士兵添置棉衣。

在湖南整训时,在一次攻守的演习中,士兵的手脚被作为防护工具的山柴刺伤多处,鲜血淋漓,父亲看后,极为痛心,立即要求各部队将演习场上的山柴头都要做成钝形,不得刺伤士兵。如果不按命令做,仍然使士兵受伤的,所有的医药费,由士兵所在部队的连排长负担。

父亲对于官佐的要求则十分严格,且赏罚分明,决不宽恕。在31集团军主持军官大队时,父亲对这批年轻的军人十分关心,和他们同吃同住,既是长官,又是教官,晚上查岗查哨,夜间到宿舍帮助学员盖好被子,使得学员们深受感动。

但同时,他对学员们的训练、学习要求十分严格。在军官大队从河南向湖南转移时,长距离徒步跋涉十分艰苦,有两名学员瞒着队部,以“军事第一”为名,私自征用民船,并偷偷鼓励其他学员搭船。民船航行到武汉,他们却分文不付,下船后扬长而去。父亲接到船民举报并查实这一情况后,宣布将为首分子送军法处惩处,同时又组织学习讨论,让学员们认识到这种违反军纪、骚扰民众的行为是十分严重的错误。父亲用希腊神话中巨人安泰双脚若离开地面则所有的力量将要丧失的故事来教育学员,他说,“军队和民众的关系,恰如巨人和土地的关系,军队离开了民众就一定要垮台”“你们现在是学员,但不久就要成为长官,长官如此,兵又怎能带好?要取得抗战的胜利,是离不开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啊!”严肃的谈话使大家深受教育。部队到达湖南后,两名为首分子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有悔改表示,父亲看到这一情况,又考虑到抗战需要人才,对他们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以后,随即派他们到部队去锻炼,经受战火考验。这一事件的处理,给军官大队的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由衷地感谢父亲对他们的教育和对他们真诚的爱护。



父亲是一位普通而伟大的英雄人物。普通就在于他与常人一样,有血有肉,情感丰富,有着常人之所想、所爱。伟大就在于他有理想、明大义,对祖国、对人民赤胆忠心,并能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在实践中不断进取,不断前进。他的生活目标是要为祖国的强大、繁荣、昌盛去努力工作、学习和奋斗,并为此贡献自己的一生。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让戴安澜将军毫不犹豫地为国家、为民族舍生取义;黄埔军校爱国革命、团结奉献,亲爱精诚的黄埔精神哺育他在打倒军阀、驱逐日本军国主义还我中华河山以及参与世界反法西斯艰苦的战斗中成长为一名英勇善战的将军;在缅甸同古孤军与日寇激战时,他写下了“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豪言壮语。他牺牲后,周恩来总理赠送的给戴安澜将军挽联:“黄埔之英,民族之雄”。这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郑洞国将军1982年5月2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纪念戴安澜将军殉国40周年的发言中说道:戴安澜将军在黄埔军校三期时,是周总理赏识的学生之一,也十分关心,他送给戴安澜将军的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就寄托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对戴安澜将军的爱国衷肠非常理解。“黄埔之英,民族之雄”,这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不仅是戴安澜将军的光荣,而且也是黄埔军校的光荣。在台湾的黄埔同学也会为我们黄埔军校有这样一位扬威世界的同学而自豪,并以他为榜样,共同为自己的母校——黄埔军校增光。

1956年10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给戴安澜将军家属颁发了毛主席签名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2009年10月戴安澜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1996年8月戴安澜烈士墓被列为芜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10月7日国务院公布戴安澜将军故居为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父亲一生的光辉业绩将永载史册!他也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执笔 戴澄东

2017年2月3日

2023年6月增补

来源: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


往期精彩回顾





黄埔文化集团

深耕黄埔文化资源
向更美好生活出发

黄埔文化集团
深耕黄埔文化资源,向更美好生活出发!黄埔文化集团充分发挥重大文化项目、新兴文化业态投资建设与运营服务主体功能,深度聚焦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文化创意园区、文化投资、现代农业科技等核心业务,倾力打造区域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展示平台和交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