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多方携手合作,开创粤港澳大湾区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文物保护利用“黄埔样板”
▲工作站揭牌现场
▲工作站入口
02
文化赋能教育,全国首创校园考古工作站
(一)全国首创校园考古工作站,在国内考古文博界、教育界都是一次创新与探索
(二)开发研学课程,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举办系列学术讲座,把工作站打造成公众考古科普阵地
●首次举办考古主题的“开学思政第一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善用“大思政课”,是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抓手。2023年2月6日上午,工作站举办“穿越时空隧道 探寻历史回声——广州市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思政第一课”活动,由时任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易西兵研究馆员主讲《走近考古》课程,并通过网络平台面向全市中小学生播出。这是广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重要指示的实践探索,是依托考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汇集思政教育素材,贯通学校与社会的“大思政”格局,创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举措。课堂最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向广州实验中学赠送历史和考古类图书,为孩子们更进一步走近考古架起“阅读桥”。活动现场还设有文物DIY和拓印体验区,嘉宾及师生一同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零距离感受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
▲“开学第一课”海报
▲“开学第一课”活动现场
●搭建“黄埔历史文化讲坛”。邀请了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南京博物院龚良院长、成都博物馆黄晓枫副馆长、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岩研究馆员、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李灶新研究馆员等国内考古文博大咖与公众对话,内容涉及文明起源、海丝研究、博物馆展陈策划、文创开发、文物保护等内容,2023年建站至今工作站举办了16场“黄埔历史文化讲坛”,受到听众热捧。
●举办公众考古科普学术沙龙。面向广州市中小学生举办考古科普讲座(线上、线下),把公众考古纳入中小学生思政教育框架体系。2023年至今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工作站面向广州实验中学师生举办5场学术沙龙,如《我在南汉二陵博物馆修文物》《康宁乐土 岭外桃源——广州晋南朝考古发现》《汉代广州人的衣食住行》《有趣的广州博物馆》《从建筑类模型明器陶屋看广州汉代社会生活》《走近考古——穿越时空隧道 探寻历史回声》《考古人的“一天”》《一场展览的诞生》《中小学课本中的文物保护》《走近考古》等,使工作站成为校园公众考古科普教育的阵地。
▷成立全国首个华南学生中学考古社团
指导广州实验中学成立“寻迹”考古社,面向“寻迹”考古社师生开展考古科普、黄埔区重要考古发现、黄埔乡土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文物摄影等专题讲座;邀请“寻迹”考古社团在黄埔区陂头岭、竹园岭、镬盖顶岭、甘草岭、狗眠岭等考古工地开展研学活动,把考古工地变成生动的历史文化课堂;结合考古研究举办广州考古发现的汉代物质生活手工活动,在青少年心中播种考古的种子。
▲广州实验中学寻迹考古社成立
▲寻迹考古社学生参加考古工地研学
▲寻迹考古社学生参与考古资料整理工作
▷推出社会公众及媒体开放日活动
除了惠及广州实验中学师生,工作站2023年至今还举办了30场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及招募媒体、社会公众走进工作站,观看黄埔区重要考古发现展,参加体验文物修复、翻模、拓印等公众考古活动。
▲公众参观工作站文物整理室
▲公众在文物修复专家指导下体验陶器修复工作
▷举办考古工地研学活动
先后在广州市黄埔区竹园岭、镬盖顶岭、陂头岭、甘草岭、狗眠岭、增城老虎岭、广州市越秀区小马站-流水井古城、东风东路小学遗址等考古工地举办了24场公众考古活动,公开招募800人次参加活动,让公众沉浸式体验考古工作,在历史场景之中学习探索广州历史。
▲考古工地研学现场
▷策划黄埔区重要考古发现成果巡展
策划“探索发现 赓续文脉 谱写华章——黄埔竹园岭遗址考古发现成果图片展”“发现·保护·传承——广州黄埔陂头岭遗址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图片展”“探索未知 揭示本源——黄埔区重要考古发现成果图片展”“保护文物 传承文化—中新广州知识城重要考古发现概览图片展”“长洲要塞与黄埔军校图片展”等原创图片展,先后在广州市黄埔区图书馆、龙湖街道、香雪公园、市三宫与中国网球巡回赛广州黄埔站现场、黄埔甘草岭二期考古工地、黄埔军校剧场等地巡展,覆盖黄埔区中新知识城、萝岗香雪等多个生活片区,以及学校、公园,商业等多业态场所,辐射人群广泛,对于提高民众文物认识水平和文物保护意识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力和宣传效果。
▲“探索未知 揭示本源——黄埔区重要考古发现成果图片展”巡展现场
03
助力文脉传承,市区联动开展岭南早期文明研究
04
催化文物活化,引领文旅融合新模式
05
服务企业文化建设,讲好湾区故事
供稿 |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转自 | 城市考古与保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