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百折不挠!“东风五号”洲际导弹研制回顾

文化   2024-08-27 18:06   北京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军备竞赛不断加剧。自1957年相继完成洲际导弹飞行试验后,仅数年时间,两国就生产囤积了数百枚洲际导弹。

面对超级大国的核讹诈,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自力更生,奋起直追,于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不过,虽然拥有自己的核武器,但是射程所限,无法进行核反击。加快导弹事业发展,特别是洲际导弹的研制,已刻不容缓。


01


1965年3月,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11次会议,批准了七机部提交的、由屠守锷等人参与制订的1965年至1972年《地地导弹发展规划》。按照这一计划,中国将在八年时间内研制出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这就是著名的“八年四弹”规划。


屠守锷被任命为“四弹”中难度最大、也最具挑战的“东风五号”洲际导弹技术总负责人,主持洲际导弹研制工作。


王永志(生前采访)

中国工程院院士

时任东风五号副总设计师

屠老总做“东风五号”总设计师,他完全瞄准国际水平来干的。国际水平当时最出名的是美国大力神2导弹、苏联的SS-9导弹,他就瞄准的这个水平搞的,设计非常先进。


“东风五号”的设计方案,与“东风三号”、“东风四号”的方案截然不同。

“东风五号”除了采用全新的发动机之外,还首次使用数字计算机技术进行精确制导运算。大量的专业交叉与综合应用,对专精某个领域的众多科研人员来说,无疑是一次全新而艰巨的挑战。

科研人员运用微积分中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为计算机“减负”,把复杂的计算方程,转换成一系列基本的四则运算,减少了近三分之一的集成电路,最终成功解决了弹载计算机的体积问题。

1969年,中国边境局势骤然紧张。国际形势的变化,对洲际导弹的研制进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加快研制进度,党中央决定集中力量办大事。

1970年春,178个工厂、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在北京共同参与“大会战”,开展以洲际导弹为主的型号技术协作攻关。


02


1971年夏,凝聚着众人心血的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达到了出厂要求,运往位于大西北的东风发射场,准备进行低弹道飞行试验。

1971年9月10日上午11时,第一枚“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呼啸着直上云霄,向无人区的预定目标飞去。

紧张交织着激动,但早已等待在落区的技术人员,却迟迟没有在预定落点附近看到导弹的踪影。


杜之明

时为东风发射基地技术部 技师

在开始来讲呢,在207秒过顶关机我特别清楚,因为我三天三夜没睡觉,就是找这个落点,怕出国,这个我印象特别特别深。


几天后,导弹残骸终于被找到。经过数据分析,由于二级发动机关机稍有提前,姿态控制系统出现短时振荡,导致导弹实际落点比预定落点偏远565公里。

首次飞行试验没能取得全面成功,但导弹总体方案得到了验证。后,科研人员修改了导弹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对总体方案作了十项较大的改进。

1972年11月9日第二枚东风五洲际导弹运抵东风发射场。12月26日下午5点45分,曾经指挥过东方红卫星发射的发射团副团长杨桓下达了“点火”口令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点火发射时,导弹却纹丝不动。

胡志康

时任东风发射基地发射团 技术参谋

“东风五号”一级有四个发动机,三个发动机关得很好,一个发动机还漏液,扑嗤扑嗤,一会儿冒个火。


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用最短时间泄出导弹内近200吨的液体推进剂,成为关键。



沈荣发

时为东风发射基地发射团 技师

戴着防毒面具冲上去,把燃料泄出来。把燃料泄出来以后,这个危险实际才过去。之后把整个弹吊开吊下来,仪器卸下来。


03


“东风五号”初期试验接连受挫,周恩来总理对此十分重视,强调研制国防尖端产品不能只追求进度,必须讲究质量,并于1973年10月批准推迟洲际导弹的研制、试验计划。

此后,研究人员对导弹的各个系统进行了反复检查和试验,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进行了改进设计,洲际导弹的研制步伐继续前行。

1978年10月至1979年7月,历经五年多技术改进、厚积薄发的“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在东风发射场和岢岚发射场分别进行了四次低弹道和两次高弹道飞行试验,均获成功。

至此,“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各项特殊弹道飞行试验全部结束,进行全程飞行试验的条件已经成熟!

国家人文历史
真相、趣味、良知。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