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话让汉朝灭亡”:贾诩为何被称为第一“毒士”?

文化   明星   2024-08-20 19:24   北京  



本 文 约 4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6 分 钟 


当汉末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谋臣贾诩准备向曹操献计……


关于汉末三国时期,曹魏重要谋臣贾诩用计狠毒的梗,在网上层出不穷,贾诩因此被大家戏称为“毒士”。不过,都说“有取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贾诩到底干了什么事,以至于得到“毒士”这个头衔呢?


贾诩的“毒”,倒不是说他无恶不作,而更多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贾诩眼光毒,手段毒,他能洞悉人性弱点加以利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其追求的个人利益,又不狭隘局限于荣华富贵,这就使得贾诩身上充满了争议


贾诩,凉州武威郡姑臧县人,生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比曹操大八岁,比刘备大14岁,在汉末群雄逐鹿时算是不折不扣的“老奸巨猾”



贾诩年轻时被推举为孝廉,担任郎官,后来因病离职,回乡途中遭遇叛乱的氐族人,他假冒在当地素有威名的太尉段颎的外孙,以此逃脱。中平六年(189),贾诩虚岁43。这一年,汉灵帝死,其长子刘辩继位(汉少帝)。不久,大将军何进与宦官集团相互残杀,大军阀董卓趁机挥军进京,把持朝政,甚至杀害汉少帝,扶持灵帝次子刘协(汉献帝)登基。


中年文士贾诩正是在这乱世的序幕中,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献计攻长安


董卓进京,杀人如麻、胡作非为,对东汉王朝和洛阳、长安的百姓是一场浩劫,但对贾诩却是机会。


董卓是凉州陇西郡人,与贾诩同为凉州老乡。董卓部下大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段煨等都是凉州人,其中张济、段煨还是贾诩的老乡,董卓集团妥妥一个凉州帮。贾诩作为凉州名士,又颇有智谋,在凉州一群武夫中分外醒目,自然得到了董卓的重用。



可惜没多久,董卓阵营内部出了乱子。初平三年(192),吕布与司徒王允等大臣合谋,杀死董卓。危难关头,李傕、郭汜等人屯兵长安以东,群龙无首,打算解散军队逃亡。这时候,贾诩献出一计,他说:


“现在传言朝廷打算把咱们凉州人全部杀光,你们若是丢下队伍单独逃跑,地方上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兵往西,一路裹挟攻打长安,为董公(董卓)报仇。如果赢了,则可以夺取天下大权,如果不赢,再往西逃回凉州也不晚。”


李傕、郭汜等听从了贾诩的建议,起兵造反,西攻长安。一路上他们汇合了其他董卓旧部,打败了朝廷镇压的兵马,等到长安城下,已经拥有十余万人。十天后,长安城破,王允被杀,吕布逃走。李傕等“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籍”,并强迫汉献帝给自己加官进爵,掌控朝廷。此时,距离董卓之死还不到两个月。


贾诩的计策取得了成功,却给天下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从事前的谋划来看,贾诩不但煽动李傕、郭汜等造反,甚至全然不顾董卓祸国殃民,喊出要为董卓报仇的口号,完全不顾此举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伴随李傕等人掌权,原本在王允管理下稍微恢复的东汉朝廷再度崩塌,甚至比董卓之乱时还要严重。董卓虽然是个蛮横的土霸王,但好歹还要装一装礼贤下士的样子,对于肯依附自己的文臣名士如王允、杨彪、蔡邕等都还是挺客气的,也能够镇住手下那帮骄兵悍将,勉强维持朝廷秩序。而李傕、郭汜等人进京后,由于董卓的前车之鉴,他们对文臣不再客气,几大军头彼此之间相互勾心斗角,朝廷更乱得没谱了。


后世史家因此对贾诩评价很差。《三国志注》的作者裴松之认为:


“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把贾诩视为汉朝走向灭亡的罪魁祸首。现今称贾诩为“毒士”,一半原因也在于此。贾诩三计灭汉,这是第一计。



维护李郭的武夫政权


接下来两三年,掌握大权的是李傕、郭汜、张济为代表的西凉武夫们贾诩算是这群人里认真干活儿的。李傕等要给贾诩封侯,他推辞说:“我只不过为了救命才出谋划策,有什么功劳!”他又拒绝了尚书仆射的官职。后来贾诩担任尚书,负责朝廷人事工作,据史料记载还干得不错。《三国志》说贾诩“典选举,多所匡济”;《献帝纪》说“郭汜、樊稠与傕互相违戾,欲斗者数矣。诩辄以道理责之,颇受诩言”;《魏书》说“诩典选举,多选旧名以为令仆,论者以此多诩”。贾诩似乎在努力纠正自己煽动叛乱造成的恶劣后果,试图把西凉武夫把持的朝政稍微拉回正轨。


然而同时,贾诩继续站在董卓余党的立场上,为维护李郭凉州军阀集团的统治出力。而以李傕为首的这群武夫“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 。据记载,李傕不但不肯好好供奉朝廷,甚至抢夺汉献帝筹措来赈济贫民的财物。再则,任贾诩如何协调,凉州军阀们的内斗愈演愈烈。兴平二年(195),李傕郭汜大打出手。李傕劫持了皇帝宫人,郭汜劫持了公卿百官,在长安城内外混战,死伤无数。



这时候,李傕对贾诩依然看重,提拔他为宣义将军。贾诩对李傕却逐渐“阴一套阳一套”。他一方面对李傕进言,劝李傕不要胁迫皇帝,不要杀害大臣,另一方面又暗中联络李傕部下羌人、胡人的首领,劝他们带本部兵马离开李傕,使得李傕的势力衰弱。这大概不是良心发现,而是认识到再跟着李傕这艘“破船”,终难逃一起沉没的命运吧——“毒士”要另外给自己找退路了。


等到汉献帝和百官逃脱李傕、郭汜掌控,49岁的贾诩也在195年冬天辞去官职,离开李傕。但他没有跟随汉献帝的朝廷队伍继续前进,而是投奔了华阴的段煨(段煨是贾诩的老乡,也是董卓旧部)



辅佐张绣,痛击曹操


但贾诩在段煨那里过得并不安稳,因为当时贾诩已经是威名远震,段煨表面很客气,其实内心害怕被贾诩喧宾夺主。建安元年(196),另一位董卓旧部张济在宛城战死,侄儿张绣接管其队伍。贾诩又跑到了张绣那边。


贾诩在张绣军中安身之际,朝廷争夺战也落下帷幕,兖州牧曹操利用各路对手的矛盾,驱虎吞狼,最终迁都于许,把汉献帝掌握在自己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二年(197)春,曹操带兵南下宛城,进攻张绣。面对兵比自己多、统帅力比自己强,又有“朝廷名分”的曹操,张绣决定投降。谁知曹操霸占了张济的遗孀、张绣的婶娘,还想除掉张绣。这一来,两人又势成水火。



贾诩为张绣准备了先下手为强的计策:利用张绣暂时还是“投降者”的身份,完成军事部署,然后突袭曹操中军。于是,张绣先是向曹操请求把军队移防到高地,途经曹操营中;又报告曹操,因为军中缺少车辆,所以请允许士兵们在移防途中,把铠甲穿在身上。贾诩这些迷惑战术大获成功,曹操居然全盘相信,毫无防备。就这样,披甲持刃的张绣军大摇大摆进入了曹操的营地,忽然发动袭击。


贾诩这一计是想直接拿下曹操人头的。只是,贾诩千算万算,没算到曹操的卫队长典韦居然如此勇猛,带着十多个士兵守住正门抵挡了张绣军许久,使曹操得以逃跑。此即淯水之战,是曹操损失惨重的一战,曹操阵营战死的人包括其心腹大将典韦、侄儿曹安民,还有曹操的嫡长子曹昂。这样惨重的损失,却是由一个“二三流的小军阀”张绣带来的,足见贾诩计策之厉害。


贾诩这次用计还带来了连锁反应。曹操好色害死自己儿子曹昂,其原配丁夫人和他闹翻,小妾卞氏趁机上位,卞氏生的曹丕成为曹操新的嫡长子,在20多年后继承曹操地位,废黜汉献帝,建立了曹魏皇朝。蝴蝶效应下,或许可以说这是贾诩三计灭汉的第二计。



终极出路:投曹的利害算计


贾诩带给曹操的也不光是伤害。建安四年(199)秋天,曹操和袁绍剑拔弩张,决战一触即发,两人都在拼命拉拢盟友。袁绍派人招揽张绣,还专门给贾诩写信。张绣想到自己跟曹操有杀子之仇,想要加入袁绍一边。贾诩却抢先逼问袁绍使者:


“请回去问袁本初,兄弟之间尚且不能相容(指袁绍袁术自相残杀),还能容天下国士吗!”


这么不客气的一句话,戳了袁绍的肺管子,直接断绝了张绣投靠袁绍的可能。张绣吓得脸色都变了,问贾诩,曹操和咱们有仇,你又把袁绍得罪了,这可怎么办?贾诩告诉张绣:


“第一,曹操尊奉天子,有朝廷名号。第二,袁绍兵多,曹操兵少,我们这点兵马到袁绍那里最多锦上添花,到曹操那里却是雪中送炭,会更受重视。第三,曹操有霸王之志,一定会捐弃私仇,向天下显示自己的品德胸襟。”


于是,张绣投靠了曹操,曹操也果然很给面子,握着张绣的手,拜其为扬武将军,还结成儿女亲家。又握住贾诩的手说:“是您让我信重于天下。”任命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53岁的贾诩十年飘零未逢明主,如今终于找到了“稳定的东家”。



但对于张绣来说,跟着这个东家,可不是那么舒心。《三国志》记载他病死于征讨途中,而在《魏略》中则记载,曹丕多次对张绣甩脸称:“你杀了我哥哥还有脸和我对坐?”张绣忧心忡忡,自杀身亡。等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张绣的儿子张泉离奇地卷入魏讽谋反一案,被连坐杀死。就这样,听信贾诩投奔曹操的张绣,最后被杀绝满门。


而同样促成曹昂之死的谋士贾诩却在曹操手下尽情地发挥了才干。加入曹营后,贾诩尽管不再有过去在李傕、张绣手下那种首席谋臣的地位,但还是有不少出谋划策的表现。例如官渡之战坚定曹操信心,建议其放手一搏;赤壁之战前建议曹操先安抚荆州,不要急着去和孙刘联军决战;潼关渭水之战建议曹操假装答应马超、韩遂的求和,离间他们,成功使马超和韩遂内斗,从而轻易平定了关中地区等。靠着这些表现,贾诩在当代被称为曹操五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之一,在《三国志》中,更与荀彧、荀攸同列一传,位在郭嘉、程昱之上(虽然裴松之认为这样很不妥,是抬举贾诩了)


贾诩能巩固自身地位的另一个关键是曹丕。张绣、贾诩对曹家最大的伤害是宛城之战害死了曹昂,而曹昂死后,曹丕成了实际上最大的受益者。后来曹丕和曹植争夺储位,贾诩坚定站在曹丕一边。他暗中向曹丕提出了“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的建议,让曹丕在曹操面前表演“以德服人”。当曹操问贾诩关于立储之事时,贾诩又拿出 “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的典故,帮助曹操坚定了立曹丕的想法。贾诩既能为曹操的大业出谋划策,又能帮曹丕夺位,他在曹魏的地位自然也就稳如泰山了。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认为如果是曹植继位,或许曹魏篡汉不会发生,毕竟曹植不会像曹丕一样急于称帝。这样算的话,贾诩在曹操立储上的计谋,称得上是他灭汉三计中的第三计。当然,这一计的影响其实比较小。毕竟就算没有贾诩的助力,曹植也难上位。



曹丕称帝后,坚定支持他的贾诩被提拔为太尉。这个任命在当时颇具争议,还遭到孙权的嘲笑,但无论如何,贾诩终究是以此富贵,在七十七岁的高龄善终。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END
作者 | 巴山夜雨涮锅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贾滢(实习)
校对 | 火炬 李栋




国历好物



13代归义军共守绝域

心向汉域,归义唐土

莫高窟里最波澜壮阔的晚唐史诗

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专业团队

最新力作

讲透晚唐河西走廊地缘政治

刘后滨 马伯庸 曹盾 张苗 倾力推荐

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
↓↓↓


在看”的永远18岁~

国家人文历史
真相、趣味、良知。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