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攻城总要耗个一年半载,不攻城的时候士兵们都在干啥?

文化   2024-08-23 12:20   北京  



本 文 约 460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分 钟 


在中国古代战争中,最危险和艰难的莫过于围绕城池展开的攻城战。《孙子兵法》云: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对于进攻方而言,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最下之策,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也会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漫长的攻城战也并非意味着每天都与敌人搏斗厮杀。那么在不攻城的时候,进攻方都在干些什么呢?


修工事,筑长围:先围了再说


对于进攻方而言,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彻底切断守城方与外界的联系,防止守城方与后方里应外合,形成内外夹击之势。那么,这时对于进攻方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修筑工事,将城市予以围困了。


比如后梁时期的潞州之战,面对守城的晋军,后梁军队就充分发扬“土工”传统,组织潞州附近的居民,修筑了长围以围困守城晋军(《旧五代史·唐书》:五月,梁祖遣其将康怀英率兵十万围潞州,怀英驱率士众,筑垒环城,城中音信断绝)。潞州是保卫太原的重镇,晋王李克用派遣大将周德威率军支援。尽管周德威率军一度击溃了梁军,但梁军却在李思安的率领下又修筑营垒“夹寨”,与晋军对峙。(《旧五代史·唐书》:武皇遣周德威将兵赴援,德威军于余吾,率先锋挑战,日有俘获,怀英不敢即战。梁祖以怀英无功,乃以李思安代之。思安引军将营于潞城,周德威以五千骑搏之,梁军大败,斩首千余级。思安退保坚壁,别筑外垒,谓之“夹寨”,以抗我之援军。梁祖调发山东之民以供馈运,德威日以轻骑掩之,运路艰阻,众心益恐。李思安乃自东南山口筑夹道,连接夹寨, 以通馈运,自是梁军坚保夹寨。)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五代时期的战争,到了热兵器诞生之后,城墙就可以被火器打破,也就没必要再修筑工事。但事实并非如此。元末明初的平江围城战也仍然在沿用这种战术。


1365年,在消灭陈友谅之后,占据应天的朱元璋总算有力量对付割据平江(今苏州)的张士诚了。1366年,在击败张士诚部将窦义之后,徐达率军来到平江城下。面对城高池深、经营多年的平江城,尽管围城的徐达部已经装备了2000多门大小将军炮(管状火器)和240多座襄阳炮(配重抛石机)以及2400多门七梢炮(人力抛石机),但徐达仍然下令在城池周围挖掘长壕、修筑工事堡垒,再将各类火器、抛石机放在工事中对平江城进行攻击。在经过将近两年的围困之后,徐达部由葑门突入平江城,彻底消灭了张士诚部。



而当时间来到19世纪,尽管此时的热兵器发展水平相比数百年前的明初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攻防双方也已经装备了大量近代化兵器,但修筑长围仍然是进攻方的“必修课”。这点不仅体现在大城市的攻防战中,也渗透于围绕小城市的攻防之中。太平军与清军围绕江西信丰的攻防战,就是典型代表。


咸丰六年(1857)八月,受太平军起义影响,原来流窜于粤东的土匪翟火牯率众进攻信丰县。由于信丰城池修筑完备,城内也准备了鸟枪、抬枪、刀铳等兵器,因此进攻没有得手。于是,翟火牯下令在信丰城外修筑土城以围城,切断信丰城与外界的联系,让其变为孤城。《信丰被寇纪事》中记载:


“贼望之,不敢薄城,乃往吴家岭、桥北一带筑土城以堵乡民之援城者,由是东、南、北三乡贼出没期间,蹂躏不堪,惟西乡常与贼抗,贼无敢犯,城内亦倚为犄角。”


吴家岭、桥北均在城以北,翟火牯在这些筑土城,目的就是不让信丰城得到外界支援。


咸丰八年(1858)十一月,太平军石达开率部由安远县进入信丰县境内。《信丰被寇纪事》中记载:


贼复从先春阁、龙舟坝架二浮桥,一渡南山岭,背占文明山;一渡桥北,占吴家岭,又从芳园里架浮桥渡狮子陵,占崇塘、前街等村,围城数重,城乡文报不通。


其所用的战术,与之前的翟火牯部一样,仍然是用土城围城。最终在四个月的围城战之后,因为湘军迫近,不得不撤走。



挖土石,造器械:做好准备再开打


对于中国古代的城市来说,最重要的防御,就是城墙以及城墙附近的护城河(或壕沟)了。所“金城汤池”,说的就是城墙像铜铁砌筑的,护城河犹如在沸腾,以此形容城市防御的完备。对于处于冷兵器和早期热兵器时代的中国古代而言,高峻的城墙和宽阔的护城河(或壕沟)一直是进攻方挥之不去的噩梦。因此,修造各种攻城器械就成为战斗间隙进攻方的重要工作之一。


城墙是守卫城市最重要的工事。对于进攻方而言,修筑各种能够登上城墙的器械是确保顺利攻城的重要保障。其中,挖掘土石、造各种“土山”“高台”,是最为常见的手段。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官渡之战,尽管曹操方面只是立营寨,并不是防卫完备的城市,但袁绍方面仍然策动士兵,背负土石修筑了高大的土山,让士兵能够在土山上俯瞰曹军营垒,并从土山上射箭袭扰。


不过,如果土山结构不稳,还可能对攻击部队造成损伤。例如唐军进攻高句丽安市城时,由于城墙太高,大将李道宗下令在城东南修筑土山,试图让士兵登上土山居高临下攻击城内。但仓促间修筑而成的土山因结构不稳,一夜之间就轰然倒塌,对唐军自身还造成了伤害。


如果进攻方有比较充足的时间,那么制造各类攻城器械就成为不二之选。比如北宋末年,女真人进攻东京开封府时,就在城外制造了大量的攻城器械


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军再次兵围汴梁。面对“其高际天,坚壮雄伟”的汴梁城,金军制造了数量庞大的砲机——也就是抛石机,用以攻城。在宋人的笔记中,女真人采伐汴梁城外的巨大木材,将木材制作为云梯,以及“火车”,又垒石作为砲座“寻碑石,石磨墓中羊虎石为砲”,制作成百余座砲机进攻汴梁城。进入闰十一月后,金军加大了制造砲机的力度,其中有一天甚至制作并安装了五十座砲机。除了就地采伐木材、取石,金军还利用宋军遗弃的材料制作砲机。在持续不断的轰击之下,汴梁城最终陷落。



然而,此时的女真人大概怎么也没有想到,不过一百多年之后,他们在这里也会迎来一场恶战,只不过此时在城外伐木取石攻击的,变成了蒙古人。而金人,一如此时的宋人,只能龟缩于城内,绝望地反击。


当然,除了投石机之外,攻城锤和云梯也是常见的攻城器械。制作这些攻城器械,也是进攻方的“日常操作”例如,唐太宗在东征高句丽时,除了让军士制作抛石机之外,还制作了撞车之类有攻城锤的兵器。蒙古人西征时,也喜欢制作这类器械,如面对高大的基辅城时,蒙古人就奴役工匠制作了攻城锤。旭烈兀攻打木剌夷国的麦门底思堡时,让士兵将器械拆成零件运上峭壁,组装后再发动进攻。


电视剧中经常看到的云梯,也是进攻方在进攻间隙需要重点制作的攻城器械之一。和人们通常所想象的加长版梯子不一样,真实的云梯,其实有着复杂的结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云梯。从出土的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的图案能看出,当时的云梯底部就已经装有车轮,可以移动,而且梯身可以上下仰俯活动,依靠人力扛抬来倚架在城墙上。这样结构复杂的云梯,需要专门的工匠制作,普通的士兵是难以掌握这种制作技巧的。


到了唐朝时,云梯梯身主体采用了固定式,缩短了架梯时间。攻城时将梯身停靠在城墙下,并增加活动式“上城梯”,便可攻城,谓之“飞云梯”,底部“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从而减少了架梯的危险,免遭敌军破坏。


宋朝时的云梯结构有了更大的变化,云梯采用了折叠式的梯身,梯底增添了防护设施,更降低了梯身在攻城时的危险,增加了云梯的稳定性。


运粮食,种田地:吃饭是天大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战争特别是战争中的士兵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吃饭问题了。作为围城的进攻方,如果吃饭问题没有解决,那么就很有可能被守城的军队抓住机会击败,进而扭转战局。三国时期,“六出祁山”的诸葛亮,为了解决汉中到陇西因山地崎岖而造成的运粮困难,以更好地夺取陇西,实现北伐中原的夙愿,就发明了闻名后世的“木牛流马”来运送粮食。隋炀帝征伐高句丽,在调集大军的同时,也在很早就下令集天下军粮、军械于涿州,以便向前线运输。然而,汉中到陇西的崎岖山路和辽西走廊的艰难险阻最终让军粮运输成了制约军队持续作战的关键因素。可以说,军粮运输难以为继,是导致武侯北伐和隋炀帝征高句丽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聪明的你可能就会想到,围城的时候,既然已经修筑了长围,而且还有营寨这类工事,那么就可以在城外的空地上种地,解决军粮问题。其实这一点,古人也早就想到了。


春秋时期,楚国进攻宋国,围困了宋国都城。但宋人善于守城,楚军一连围困了9个月,都没有攻破城池。大军在外,消耗巨大。于是有人献计,让士兵在宋国都城外盖房子种地。宋人一看,顿时就傻眼了:尽管宋人还可以继续坚守,但毕竟城中没有什么土地,不可能生产粮食,只能依靠存粮。原本还指望等楚军粮尽退兵,可这样看来,楚军怕是可以持久围困了。长此以往,先倒下的恐怕不是楚国,而是守城的宋国了。于是,趁着夜黑风高的时候,宋军主帅华元亲自出城,挟持子反,缔结了合约。(《左传·宣公十五年》: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於王之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折骨为炊,易子而食。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中原的汉族,历来就有种地的优良传统。按理说,围城时屯田种地也是情理之中。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古族,在征伐天下时,也会在围困敌人城池时种地。蒙古人中的汪古部,历来就以种植粮食著称。成吉思汗西征时,军队中还有专门的“阿姆其”机构负责作战期间的农业生产。蒙古人远征的主要食物之一是小米,西方传教士记载说:


“他们把小米放在水里煮……他们每个人在早晨喝一二杯,白天他们就不再吃东西……在晚上,他们每人都吃一点肉,并且喝肉汤”。


蒙古大军西征、南下时,一旦遇到久攻不下的城池,就会在城市周边种植粮食,一边攻城一边让征召来的民众种地。元军进攻襄樊时,就让大量汉人部队进行屯田,忽必烈远征日本的作战计划中,也有边屯田边打仗的内容。蒙古大军还把沿途虏获的百姓中的种地小能手们集中起来,把他们当作重要的人力资产,运回蒙古老家。


总的来说,在不攻城的时候,进攻方也是十分忙碌的。他们要运粮食种地,解决吃饭问题;要修筑各种工事,围困敌人,防止敌人可能组织的反冲锋;要当工匠,制造各种攻城器械。可以这么说,进攻方大概需要很多“种地能手+土木老哥+手工达人”的复合型人才。



所以,假如有一天你穿越到古代,成为攻城的将领,你还会以为自己只要指挥军队攻城就可以了吗?

参考文献

1、《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2、《左传》,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

3、杨品优:《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江西信丰的围城与守城——以吴秉衡<信丰守城记事略>为中心的讨论》,《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1年6月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END
作者 | 成蹊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贾滢(实习)
校对 | 火炬 李栋 张斌 古月




国历好物



13代归义军共守绝域
心向汉域,归义唐土
莫高窟里最波澜壮阔的晚唐史诗
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专业团队
最新力作
讲透晚唐河西走廊地缘政治
刘后滨 马伯庸 曹盾 张苗 倾力推荐
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
↓↓↓

在看”的永远18岁~

国家人文历史
真相、趣味、良知。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