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谣 两分钟说清楚

文化   文化   2022-05-26 12:43   上海  
“校园民谣”如果算得上是种音乐风格,那肯定是中文音乐世界的独创概念。前无古人,可能也后无来者。高晓松他们这帮人可谓非常聪明,企划、创造音乐概念和推广宣传的思维非常精准,用词也是很到位,不愧是干过广告公司还发了财的。天生广告人。


(说个题外话,我也在校园民谣概念的创造和推广中收到很多启迪,于是十几年前我和团队也树过很多类似“独立音乐”、“叁叁肆”、“巡演是最好的传播方式”等等概念,不瞒你说,也是试图达成类似的目的。扯远了。)

其实我小时候就深深地被植入了校园民谣的概念,并且成为了信徒。白衣飘飘的年代,漂亮的女生,白发的先生,四月的下午,睡在上铺的兄弟,坐在同桌的你……


我不是个例,说校园民谣参与了一整代人的音乐启蒙绝不为过。也就是从这以后,在中文语境里,“民谣”这个词汇把folk和ballad两种风格彻底混为一谈。

“民谣”的概念从此也更加宽泛,区别于普通流行音乐,“民谣”曾经一度泛指——“创作和制作上不太将就”的流行音乐。后来唱片工业式微,低迷了十几年,豆瓣上的音乐慢慢生长,“民谣”音乐概念再次崛起。很多新乐迷认为吉他弹唱就约等于是民谣,了不起再加上点口琴或者小提琴。为期十年的“民谣在路上”运动,也把这个定义给夯实了。


这不怪年轻乐迷们,他们接触到的民谣就样的。殊不知那些创作者们但凡兜里有点儿钱,谁TM只想吉他弹唱啊。那时候行业奄奄一息,独立的创作者们更没钱,对自己制作出来的东西也不满意。嗐,说咱民谣就民谣吧。

(图为左立在综艺上翻唱民谣作品《董小姐》)

我认为豆瓣时期崛起的“民谣”里真正称得上“民谣”的可能不足十分之一,大多数还是制作水平不达标的ballad。不过有些走心的作品胜在真挚,即使没有好的制作也能感人,那个时期出了几十位不错的音乐人,发了一些深得人心的作品。于是内行们看着也无奈,看破不点破,也就没人去较真了。

我不是个民谣原教旨主义者。我赞同语言语义是可以跟着时代演变的。这个将错就错,造就了今天华语音乐语境下的“民谣”特殊概念,即,Folk混Ballad,或者可以称为Follad吧。

我的理解中, 

folk=欧陆民歌,用传统的西方乐器(绝大多数是吉他或者lute琴家族乐器,说的是民间话题,村口张寡妇,隔壁刘地主,国王的小老婆,乡间的大英雄……源自“游吟诗人”的概念。后来美国发扬了一下,到Bob Dylan这其实已经重新定义了,用吉他心怀世界谈论社会。但也算一脉相承。 


五条人、野孩子、苏阳、张尕怂、顶楼的马戏团……在我心目中都是中式民谣的代表。


而那时候的水木年华、郝云、钟立风、川子、小河、万晓利、陈鸿宇、杨嘉松、赵雷、张玮玮、刘东明、乔小刀、马条、宋冬X、赵照、大冰、马頔、王凡瑞、曹方、小娟和山谷里的居民、朱光宇、花粥、鹿先森、拇指姑娘、赵光……的大部分作品,在我看来(或者他们自己看来),压根不在Folk民谣的概念里。这和音乐好不好听纯粹没关系。


不过我认为今天用民谣来称呼他们或者他们的一些作品,也可以。只要他们自己不介意。


而ballad其实就是套路化工业化的流行歌,为了流行文化的商业需求而生,港台译作芭乐歌,基本上没有强烈风格归属,但也可能什么风格都有点,和声套路、速度、律动、音色都不会有艺术上的探索,有几种比较简单且相对固定的方式,歌词也基本就是亲情爱情离别奋斗什么的比较朴实和普世的。 


台湾"民歌运动"时代的民歌更接近folk,当然也是比较接近,不能说绝对。有很多歌曲也就是ballad,比如我很喜欢的《你那好冷的小手》



所以嘛,音乐的流派只是参考作用,好听才是硬道理。


迟斌
多了解点音乐,对身体有好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