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最高的目的即是修身

体娱   2025-01-24 06:01   山东  



 太极拳确实是重意不重力,特别是近代以来,太极拳向着养生的方向发展,更加强调惫的修炼。《十三势行功歌诀》就说:“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太极拳修炼的是命和意。所谓命,就是身体;所谓意,就是思维。作为一种武术拳种,不练力,不用力,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强调武术技击性的古代,更要练习力量,提高功力。太极拳也不例外,在太极拳的训练中,也有大杆子等力量练习,还有发劲训练。这些练习属于命(身体)的修炼,是太极拳训练的基础。有了很好的身体素质基础,进一步提高太极拳技击技术,就要在意的修炼上下功夫。特别是近代大极拳注重养生,许多人练习大极拳是为了健身祛病,所以,就更强调意的修炼,因此也就有了太极拳“重意不重力“的说法。


  “用意不用力”的练习方法当然对健身有好处。《十三势行功歌诀》说:“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说的是练习太极拳,意念要在命门穴.这样能够做到“腹内松静气腾然”有利于涵养内气,使人的生命力旺盛。中医特别注重命门穴,认为这里是生命的源泉,因为命门穴两边是肾脏,肾为先天之本,肾属水。意念注重命门穴进行锻炼,能够提高肾的功能,使肾水旺盛,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无疑能够强身健体,壮大内气,固本培元。从技击的角度来讲,加强意的修炼,也有助于培养自身的攻防意识,尤其是到了高级阶段这种意识的培养更显得重要。


  然而,太极拳意的修炼虽然非常重要,太极拳也被认为是“意识体操”,但是作为太极拳高级阶段的修炼,我觉得不仅仅是意的修炼。不管是一般的太极拳练习者,还是有志于传承太极拳的修炼者,把意的修炼作为太极拳练习的最高境界,这是不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由于从武禹襄。李亦畲,到王宗岳,经过这些前辈的发展,太极拳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练意的拳了,而是练意、练体、蓄神、养气、修身的高级拳术,因此,到太极拳的高级阶段。只是练意,那是不够的。


  太极拳的练习,首先是练意,其次是练体。这样,就能达到基本的健身作用。但是这还不够,所以,武禹襄提出了要蓄神、养气、也就是蓄养精气神,“养吾浩然之气。武禹襄一直强调:“气以直养而无害。”这里不仅是就练习太极拳而说的,还有对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而言。武禹襄和李亦畲都是儒生,他们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要“内圣外王”,所谓“内圣”就是要进行自己品质道德的修养;所谓“外王”,就是对社会要有所贡献。从李亦畲先生的名字,也可以看出这个特点。李亦畲,名字为经纶,就是要成为济世之才,成为国家栋梁‘;字为亦畲,就是种地农耕。这些都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在他们身上的体现。


  因此,太极拳的修炼,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意,更要加强自我人格的完善,加强道德的修养。意,不过是为了“益寿延年不老春”是为了提高技击水平,而太极拳高级阶段的修炼,应该是提高个人的修养。这也就是武禹襄提出的“气以直养而无害”,要养浩然正气。武禹襄这里指的不仅是练习太极拳要养气,更主要的是指要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


  我认为在当今社会。我们练习太极拳,重要的是要把个人的品德修养好,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培养一种浩然正气。这应当是在太极拳界和武术界大力提倡的。当前,我们的社会物质文明很好,但是精神文明还有很多欠缺。我认为,除了要加强法制建设外,更要重视社会道德的建设。太极拳的练习,不仅仅是为了健体强身,益寿延年,更重要的是提高个人品德的修养。我认为,这才是太极拳最高的修炼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视频、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太极文化”公众号立场无关。部分文章与图片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北京昌平太极拳培训基地

推荐公众号



太极文化
弘扬太极文化,承传太极技艺,研几太极理学,崇尚太极养心,推广太极运动,普及太极健身,体悟太极心法,顿觉太极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