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文|本报记者徐婧
日前,全国中医运动医学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朱立国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滚、揉、捏、牵抖、环转……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患有肩周炎的罗奶奶正在进行手法治疗,通过全国中医运动医学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的诊治,罗奶奶的关节活动度较前明显改善,肌腱粘连松解,症状大大缓解。每年,有很多像罗奶奶这样的患者,来到望京医院接受中医正骨治疗后恢复健康。
中医正骨疗法,是用推、拿、按、提等手法治疗骨折、筋伤等骨伤疾病,需要通过“眼观”“手摸”“心会”,实现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达到治疗整复的目的。自古以来,中医正骨疗法以其简便验廉深受百姓喜爱,直到今天仍在临床中焕发着强大生命力。
2006年,“中医正骨疗法”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成为其保护单位。今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表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朱立国获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此次获奖,既是对团队及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在中医正骨疗法相关工作的肯定,也体现了国家对于中医正骨疗法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极大重视,将进一步激励全国中医正骨疗法保护工作者牢记初心使命、砥砺奋斗前行,在新时代呈现出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中医正骨疗法的新气象。”朱立国说。
疗效过硬 “手摸心会”传承千年技艺
“中医正骨疗法历史悠久,疗效好、安全性高。”朱立国介绍,早在周代,医疗分工上已有专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疗,秦汉时期形成基本理论和技术。中医正骨在《肘后备急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千金要方》《医宗金鉴》中有大量记载。《医宗金鉴》更是总结前人正骨手法的经验,概括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8种手法,后来又发展为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端提挤按等方法,用于治疗不同部位、各种类型的骨关节损伤。
朱立国与中医正骨结缘,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
当时,国内骨伤科多追求“高大上”的手术,中医正骨的传承发展遇到了瓶颈。
1983年,朱立国的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清宫正骨流派第六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孙树椿做完一例腰椎手术后,决定放下手术刀,一心一意研究中医正骨手法。1984年,朱立国到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工作,受到老师的影响,他对中医正骨产生了兴趣。
朱立国看到,老师让很多骨伤患者免于手术,免于残疾,使很多疑难病在几个揉捻戳按之后立即消除。“比如老师在治疗孕产妇耻骨联合分离症时,患者因疼痛无法翻身、行走,多需借助轮椅行动,老师采用归挤拍打法来治疗,从而达到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朱立国说。
2008年在汶川地震灾区,朱立国又亲身感受到小夹板固定技术在简陋条件下能短时间内让大量闭合性四肢骨折伤员得到有效治疗。
临床疗效给了他继续研究中医正骨疗法的信心,坚定了他传承弘扬中医正骨疗法的决心。
“那时,中国骨科以手术为主,放下手术刀,是一个非主流的决定,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中医正骨需要我辈弘扬。”朱立国说。
2012年,清宫正骨流派作为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成立。在孙树椿的指导下,作为清宫正骨流派第七代传人,朱立国组织团队通过整理流派学术思想、梳理传承谱系、开设流派传承工作站、人才梯队建设、学术交流等方式,提升清宫正骨流派学术影响。
与时俱进 “人机互动”创新传承新模式
手法治疗,是中医正骨疗法中的核心。
起初,朱立国希望直接从有明确疗效的传统手法着手研究。但后来他发现,由于运用中医手法的医生存在个体差异,直接导致其治疗效果不一。于是他决定改变思路,看能否对传统中医手法进行创新。
为了将手法治疗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朱立国团队通过颈椎旋提手法新技术的创立,构建了“规范创新—安全评估—循证评价—机理解析”为一体的中医正骨手法现代化研究新体系。
朱立国介绍,中医正骨过程是恢复颈椎生理状态的过程。旋提手法改变了以往的侧方发力,让患者旋转、屈曲、再旋转,医生给一个预加载力然后快速向上提拉,从而达到正骨的效果。但这个力度大小,何时给力,却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明白的。
如何更好地进行手法规范传承,实现可重复、可量化以及进行考核与评价,提高其安全性和传承效率?团队研制了智能化手法培训考核机器人,开创了人机互动的中医正骨手法传承新模式。
利用“机器人患者”,年轻的医生学习颈椎旋提手法就有了量化的标准。机器人右侧瞳孔有高敏摄像头,能随着操作者指尖的指套感应器,引导操作者将颈部调整到旋提手法要求的准确位置。手法的实施过程电脑全程记录,通过对牵引力、提拉力的详细分析,瞬时判断操作者手法实施的准确与否,并提示手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此外,项目保护单位望京医院在朱立国团队的带领下,通过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国内顶尖院校进行深度合作,将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于中医正骨手法的研究和传承中,最大程度保障中医正骨手法的传承与发展。
培养后学 让中医绝技代代相传
手艺人,是很多中医骨伤科医生对自己的评价。它体现出中医正骨疗法的特点——讲究手法,重视传承。
“保护、传承、发展中医正骨疗法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人才是最关键的。”朱立国说。
朱立国认为,“机触于外,巧生于内”,中医正骨疗法看似简单,实则涉及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及生物力学等多门类复杂知识。因此,在中医正骨的人才培养方面,他一直坚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吸纳多学科知识。
“一直以来,朱老师就很重视人才梯队的建设,因材施教,团队内的青年人才都有自己主攻的领域和方向,尤其鼓励学生们开展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朱立国的学生、青年岐黄学者魏戌说。
比如,朱立国的学生、脊柱二科主任医师冯敏山就在本专业的基础上又学习了生物力学,为颈椎病的手法研究提供了更专业、更广阔的研究思路。他表示,颈椎病旋提手法培训考核系统的研发,离不开生物力学知识的应用。
长期以来,由于中医更重视整体,导致传承中医正骨疗法的人才杂而不精。朱立国介绍:“骨伤科原来是一个大专科,每个医生都要对所有骨伤科疾病有所涉猎。但在临床中我们逐渐发现,什么都会也可能意味着什么都不精,只有细化分科,才能使医生集中更多时间攻克各个领域。”
让人才各有所长,不仅破解了以往中医正骨发展杂而不精的困局,而且充分发挥了每个医生的潜能与智慧,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在这种发展模式下,朱立国的团队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未来,团队还将积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对中医正骨疗法研究中产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及时进行临床转化和应用,让中医正骨疗法焕发时代生命力,最终造福患者。”朱立国说。
(点击图片,订阅报纸)
欢迎关注!!
“中国中医药报”抖音号:36254766218
审核|朱蕗鋆 黄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