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不怠谋发展 稳中求进创价值|浦镇公司优秀文艺作品展(征文篇)

汽车   2024-11-14 17:51   江苏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中车“十四五”战略目标的关键一年,更是全体中车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扎实推动中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之年。


为激发全体员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创造力、凝聚力,浦镇公司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文艺作品征集活动,活动以“价值”为主题,展现了企业与员工在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同频共振、同步成长、同创辉煌的动人情节、感人画面。接下来,让我们逐一领略那些获奖作品的魅力。



征文篇 · 一 等 奖 

《风雪夜归、勠力同心的“网络人”》

作者:李光云

单位:研发中心党委


向上滑动阅览


风雪夜归、戮力同心的“网络人”


“要放假了,要放假了,你们知道最新的放假通知吗?”新年将至,浦镇公司的员工们又迎来了一个新年假期,辛苦工作一年的大家都想好好地休息休息,过个愉快的春节。正当市域C的小伙伴们沉浸在放假的愉悦中时,老王来了,略带歉意地说:“市域C项目组成员春节期间全体加班!”一时,整个办公室都沸腾了。

老王,市域C项目的电气主管;小金,市域C项目的网络主管。在老王的统筹规划下,小金带领着一群网络人,硬是把这个项目从无到有,一步一步挺进地干成了。“老王,你看大伙平时干这个项目就很累,春节能不能不加班了,调整调整计划?”小金一脸渴望地望着老王。“不行,这个是生产计划的安排,没有商量的余地。”老王决绝地说。

几天后,正值风雪交加,浦镇公司的员工们都陆续踏上了和家人团聚的旅程,市域C项目的小伙伴们则穿上了最厚的冬装,背着笔记本电脑、网线等设备,开始了上车调试的工作。静调厂房旁的河面上,雪花落水消融,同行的小伙伴们互相打气,凛冽的寒风似乎也没那么可怕了。

调试列车上没有空调,大家硬抗;即使手指冻疼了,同事们仍专注地敲着代码。“弓是升起来了,只是有些条件下不能保持,LCU负责人来看一下吧!”“DDU屏上这个按钮怎么没反应,VCU的同志给监视一下吧!”“屏上报有个系统通信故障,咋回事呢?”……网络工程师们你插上网线,他跑去按屏,其他人则或是去查看机箱指示灯,或是在苦苦思索故障原因。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项目调试有需要,大家都按排班计划积极响应、排查疑难,在高效的调试状态中忙得热火朝天。

市域C项目设计周期短、网络子系统间尤其是TCMS和LCU系统间交互数据多,加上系统设计较以往项目创新点多,导致软件设计及项目调试难度均不小。项目组网路团队成员从软件设计初期就攒着一股劲,踏踏实实、认真细致,生怕哪个细节没考虑到会增加调试困难。彼时,面对艰巨的调试任务,网络人白天黑夜轮班加紧干。“太晚了,我们可以回去了,明天再来调试吧!”有同事又冷又饿,便和大家商议道。“再等一分钟,我把最新的程序刷上”;“都快十二点了,这个辅助压缩机的启动还是有问题”“你们不用等我,先回去吧。”“不行,小徐姐,这么晚了,要回去一起回去,雪天路滑,你一个人不安全”;“高压和受电弓控制逻辑还是有问题,小徐姐,我们再讨论讨论吧!”同事们热情的回应融化了冰冷的夜晚,这其实也是网络人最常见的工作剪影。在网络团队“大家长”张金磊(小金)的带领下,同事们互帮互助、团结有爱的温馨一幕深深地温暖着大家。

又一个寒风吹、雪花飘,暮色沉沉的日子,大家正埋头理代码。老王带着热乎乎的奶茶向我们走来,大家一阵欢呼,干劲十足。老王向车间的调试师傅夸赞说,网络人技术精湛、责任心强,做事又踏实靠谱,列车调试就尽管放心吧!车间师傅也一个劲地点头,说连日来网络人“主动服务、快速响应、科学高效”的工作热情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是啊,我们网络人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只要工作有需要,可以冒着冰雪早起上车,也可以披着星光赏月,无论多大的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年关将近,午夜的风雪更大了。“这两天你们都回家过年吧,我一个人在这就行,祝大家新年快乐啊!”小金对组员们说。大家不同意,仍是一同奋战至收尾那天。新年,中国人的传统佳节,本应是全家团聚、其乐融融的日子,但负责市域C项目的这群网络人,他们肩负沉甸甸的责任,放弃与亲人团聚的时光,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责任与担当为大家度过一个温暖、祥和的春节保驾护航。

新一代智能城际(市域C型)动车组,承载了多少网络人的梦想。新一代智能城际动车组以绿色化、智能化为指引,采用轻量化、模块化、车地一体化理念、先进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手段,将高铁动车组技术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特点相结合,构建以智能行车、智能服务、智能监测和智能运维为核心功能的智能化产品平台。回首往昔,多少网络人夜以继日地为此奔波,他们在实验室里讨论研究、编写软件、搭建实验测试平台,有时为了明确理解一个新功能,或是剖析软件设计创新思路,大家竟然争论得面红耳赤、全然忘我,这不禁让我想起浦镇公司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精益求精的文化理念,思考自我价值实现与对工作的拳拳之爱。这群在争论中闪闪发光的人,此刻只聚焦在如何把功能做得更好。

皇天不负有心人,市域C车辆终于将在轨道交通展览上露面了。

展会前一天,“PIS系统的显示有问题!”“什么问题?显示成啥样了?”一时各种电话、微信、通知扑面而来,PIS系统设计师小云密切关注着各方消息。在与网络主管小金沟通后得知 “应该是默认值的问题, PIS系统接收到限值后就不显示了,你别慌,先跟PIS供应商了解情况,然后我们和PIS厂商开线上会,看如何解决。”一向沉着冷静的小金耐心地宽慰道。这时老王的电话来了,小金详细地向老王解释,经过半小时线上会议,小金就已经梳理出方案来,告诉PIS厂商应如何修改,网络团队的软件又该如何调整,软件组的小伙伴二话不说,立马修改软件、开展地面测试,再马不停蹄地跑到展会现场,直至软件刷车、功能验证都没问题时,才松了一口气。项目主管小金带领网络团队多年,在各个项目中稳稳坐镇,犹如“定海神针”给团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正是他敢于承担责任、带着团队成员,一次次地勇攀高峰、勇往直前。因此,团队成员也积累了丰富的网络设计及调试经验。

市域C项目中的网络人,始终奉行“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原则。他们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心、沉浸的钻研精神、笃定的行动力,扎扎实实地为每一个项目提供了高速、高效、高质的保障;他们是行业前沿技术的学习者,也是创新技术的践行家。古语有云:“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网络人始终在平凡岗位上牢记初心使命,厚积薄发、创新创效,为自己的热爱闪闪发光!


《在路上》

作者:胡晋宁

单位:徐州公司党支部


向上滑动阅览


在路上


冬日清晨的火车站,寒风凛冽,天空灰蒙蒙的,一切都显得沉寂而寂静。雪花在微风中飘舞着,落在冰冷的铁轨上,发出清脆的声响。站台上的一个小伙子不由的打了个寒战,看向旁边的表情坚毅的大哥。

“师傅昨天凌晨才出差回来,这又赶早班火车出差,身体还吃的消吗?”

“这都是家常便饭了,我们售后的工作性质就是要一直在路上,服务好业主,为公司解决后顾之忧,一定不能懈怠。”

“知道啦,有你这个师傅在,我想懈怠也难啊。”

“你这小子,再把工具检查一遍,车马上就来了。”

张师傅是徐州中车公司里的一名资深售后工程师,多年来一直从事着售后维保工作。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技术娴熟,经验丰富,不仅在工作中有很高的声誉,而且为人和蔼可亲,深受同事和下属的尊敬和喜爱。小李则是最近刚刚加入徐州中车的新人,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期待,但同时也怀着一丝不确定和担忧。作为一名售后,他深知自己肩负着维护企业声誉、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重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他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缺乏经验与技能。

他们整装待发,携带着工具箱和维修设备,乘坐火车前往目的地。这已经是他们这个月第五次出差了。两个多小时的路程里,小李对张师傅最大的印象,就是他几乎一直都在接电话。甚至挂了电话闭上眼准备休息还没有十分钟,下一个电话又打过来了,他又立马转变到了认真的工作状态上,去分析对方给出的故障情况,给出一个临时的解决方案,紧接着再打电话将情况反馈给公司。这一连串的动作张师傅每天都要经历十几二十次,有的时候甚至凌晨业主打电话过来反应问题,他也会马不停蹄的赶过去,第一时间去处理,几年如一日。张师傅深知,作为轨道行业的一份子,自己多一丝细心,地铁运行就多一丝安心,业主和公司就多一份放心;作为售后的工区长,他要有更大的责任心,以身作则,才能带领好整个售后维保团队。

到达目的地后,他们立即展开了工作。在静调车间里,他们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对即将发往徐州6号线的地铁车辆进行辅助升弓模块的检查。张师傅耐心地指导着小李,一步步地教导他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术要领。小李虽然刚开始时有些生疏和迟疑,但在张师傅的指导下逐渐找到了感觉,开始自信地进行工作。

在师徒二人感觉可以很快结束工作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小李在开柜板的时候位于下方的其中一个螺栓竟然发生了断裂,导致柜板无法正常闭合,这无疑是个很严重的状况。更重要的是,他们俩此次出行并没有携带可以拆除螺栓的工具。在与业主沟通后得知,这辆车按计划第二天就要去试车线进行动调,必须要短时间内找到解决方案并进行修复,以达到可以动调的标准。小李作为一个“新兵蛋子”,从来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下就慌了神。

“我看了,这个螺栓本来就有些受损,也幸亏是你发现了,这要运行到正线上,可能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也说不准。”张师傅非但没有责怪小李,还安慰他道。

“现在从家里发工具肯定是来不及了,只能先借用一下应急了。”说这便拿手机联系起来。拿到工具后,师徒二人二话不说直接投入到维修中。因为断裂位置特殊,手枪钻的使用很有局限性,这无疑给维修增加了不小的难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那个断裂的螺栓取下来并换上了备用的新螺栓。张师傅经过仔细的检查后才放心的将柜板盖好,在新换的螺母上打上防松标记。二人走出车间时已是深夜,天上飘着皑皑白雪,他们的脸庞因寒冷而泛着红晕,口吐白气,汗水浸透了衣服。在这冰天雪地中,他们的身影仿佛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坚毅和勇敢。每一滴汗水都如同冬日的火焰,燃烧着他们内心的热情和奋斗精神。

“走吧,明天还要坐最早的一班车去下一个城市呢。”张师傅点燃一支烟,眼里却看不出一丝放松。

白雪已覆盖了路面,在路灯的照射下闪着光亮。小李和张师傅的步伐坚定,脚步在雪地上留下深深的印痕。工具包发出沉重的声音,他们的肩膀似乎在承受着整个世界的重量,但他们依然坚定地向前走去。在这冰雪覆盖的世界里,两人的背影显得渺小而坚定,他们的决心和勇气在寒冬中闪耀着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那个晚上,他们的心灵在同频共振,他们的技术在同步成长,他们的合作在同创辉煌。徐州中车公司以张师傅和小李为代表,展现出了员工与企业同心协力、精诚合作的力量与魅力。他们共同书写着一段情感深厚、成就辉煌的合作故事,为徐州中车公司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他们的带动下,售后服务部门的整体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也不断上升,与此同时,部门内部的团队凝聚力也越来越强。他们相信,只要坚守初心,坚持奋斗,徐州中车公司与员工的梦想定会一同绽放,创造更加辉煌和令人瞩目的价值。同频共振,同步成长,同创辉煌,这是他们永远的信念和动力。


《2008,从那年飞跃--总装分厂》

作者:王萍

单位:总装分厂党委


向上滑动阅览


2008,从那年飞跃


青春,是涂抹在蓝天下的绚烂色彩
青春,是绽放在岁月上的蓬勃生机
青春,是我与百年浦镇的一次邂逅

重回2008
那一年草长莺飞
一群年青人怀揣梦想
走进古老而神秘的铁路大厂
在整整一百岁的厂房中
聆听车辆拆解的“交响乐”
在“胭脂”飞扬的“雾霭”中
摸索着电线的走向
在 “拉大线”的阵阵号子中
解读到底什么经历才叫人生
那一年有淡淡的惆怅
踮起脚尖使劲张望
我们未来道路的方向

也是那一年
“精益”的号角毅然吹响

无序的厂房被“分割”的敞亮
再也不用捂着鼻子内心慌张
那一年
从1到10的产量增长变成现实
飞跃
飞跃
浦镇踏上了铁路交通奋勇向上的潮头云浪

追逐梦想的青年人
找到了一条矢志报国的大道康庄
从此
俯身工作
锤炼技能
开阔视野
让汗水浇灌成长

踩在百年浦厂巨变的快速路
是幸运的

见证了铁路客车的崛起
见证了城轨交通的繁昌
见证了一个个基地在不同城市绽放

赶上了企业蓬勃发展的势头
是幸福的

收获了爱情、家庭、事业的累累硕果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小船不断扬帆
我是那自豪的妈妈、员工
在上班、下班的路上
总有那一份牵挂和责任在我胸膛

飞跃2008
梦想照进现实
当年坚守初心的小伙伴
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立业
为共同的“家园”而奔波繁忙

再回2008
再问青春无悔
再问人生短长
再问一句青春是什么
青春
是穿越一千二百里从泉城济南到金陵帝王乡
是跨越六千日夜从青涩到成熟的两鬓微霜
是扬子江畔不舍昼夜的辛勤汗水
是永不停息的奋斗乐章
是年青的心啊
变得坚强



征文篇 · 二 等 奖 


《坚守与碰撞-张宇在印度的征途》

作者:张宇

单位:国际业务党总支


向上滑动阅览


坚守与碰撞:张宇在印度的征途


张宇与印度的不解之缘,源自浦镇公司首度涉足印度市场的里程碑项目——孟买地铁1号线。2013年,他第一次踏足印度,负责孟买1号线首列车本地改造的技术难关,2017年又作为总装工艺主管负责了诺伊达项目的制造工艺。2020年参与了印度基地筹建工作,2022年,随着班加罗尔项目与本土伙伴TRSL合作本地化以来,张宇负责了TRSL生产线及厂房的建设改造重担,同时为项目本地化制造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尽管项目在2024年5月开始启动生产,但文化鸿沟、经营理念的差异以及企业之间的博弈,使这一路满布荆棘与碰撞。

2022年8月,在家庭与事业的天平两端,张宇承受着沉甸甸的压力。两个稚子需其关爱与引导,但他为推动公司项目顺利落地执行,毅然踏上了印度的征程。其妻毅然挑起家庭重担,为张宇在海外的全力以赴筑起坚强后盾。张宇深知,身为一名中方技术人员,他肩负的不仅是项目在印方本地工厂保质保量顺利推进,更是中国中车企业文化与质量标尺的播撒与践行。

随着与TRSL的合作逐渐深入推进,很快揭示了企业间的巨大差异。当地企业偏爱速度与成本控制,追逐利润最大化,而张宇则是中国中车严谨、务实与创新精神的坚定守护者,不容技术规范有丝毫妥协。

一次围绕管路加工设备的激辩,将双方分歧推向高潮。本地制造商坚信其推荐的印度国产弯管机能胜任班加罗尔项目,保证3D弯管精度,且拥有跨行业供货经验。张宇则基于扎实的专业分析,逐条分析其不符之处,并强调了地铁制动系统的重要性,高标准加工精度的必要性。本地制造商固执己见,双方理念上存在巨大差异。面对印方企业的软磨硬泡,张宇总能保持立场坚定,维护中车利益。最终,制造商不顾中车反对购入其推荐设备,并扬言自负后果。张宇拒绝背书,立场鲜明。数月后,设备抵厂,验证结果显示诸多指标无法满足工艺需要。制造商终醒悟,再度求助张宇。在张宇的坚持下,设备得以更换。类似情况在整车称重台、假台车、跑盘装置、架车机、恒温房建造、调试线等环节多次上演,相关事件后,本地制造商愈发重视中车的技术意见,依循中车标准实施改进。

张宇以开拓创新之志,勇于攻克难关,不渝地捍卫中车的高品质标准。他的立场赢得了尊重,也让本地制造商对中国中车企业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中车之所以能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正因其坚守的文化与质量至上原则。

张宇不仅成功捍卫了公司权益,更向世界展示了中车企业文化的魅力与力量。他身体力行,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中车的高质量文化体系。他的坚韧与智慧,既维护了公司声誉与利益,又树立了追求卓越与质量标杆的形象。

不懈努力与坚守之下,张宇不仅展现了个人专业素养与敬业精神,更彰显了中车人在挑战面前的无畏气概。他在异域的每一次奋斗,都是先锋文化的生动写照,诠释了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品质为先的先锋精神核心。他的行动,赋予了企业文化内涵与价值以鲜活生命力,增进了外界对中国中车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也成为文化传承与发扬的楷模,激励更多同仁为公司发展贡献力量。每一份坚守、每一次突破,都是对高质量发展的最佳注解。

张宇深知,他肩负的是职业使命与家庭承诺,是对企业的深切责任。他的抉择与坚持,不仅推动了职业生涯的自我超越,也为家人树立了勇于追梦的典范。他以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先锋,不仅要勇于面对挑战,还需具备破解难题的智慧与毅力。在这片异国他乡,张宇的故事,正是一部关于坚持与碰撞、成长与超越的壮丽篇章。


《精益成长之路:我在地铁车辆制造中的蜕变》

作者:陈星

单位:制造管理党总支


向上滑动阅览


精益成长之路:我在地铁车辆制造中的蜕变


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书写者,而我,则在这片以钢铁为骨、以科技为翼的地铁车辆制造领域里,绘制了一幅关于精益成长的画卷。从初入职场的懵懂青涩,到而今能够引领变革的沉稳自信,我的每一步都深深烙印在了公司发展的轨迹上,见证了从混乱低效到高效有序的华丽转身。

第一阶段:离开校园,踏足企业

时光回溯至2009年,那是一个地铁车辆制造行业方兴未艾的年代,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梦想,踏入了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土地。那时的公司,尚未触及精益生产的门槛,生产现场如同一幅未经雕琢的画卷,既有着无限的可能,也充斥着混乱与低效。

生产现场,人流与物流互相穿插前行,处处都是争要物料的吵闹声,但这份热闹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隐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随处堆放的物料。这些物料缺乏有效的分类与标识,随意堆放在各个角落,甚至占据了本该用于生产的通道。每当需要取用某种物料时,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翻找,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还增加了出错的风险物料随意堆放;其次,生产流程缺乏明确的规划与优化。各道工序之间衔接不畅,信息传递不及时,导致生产进度难以掌控。此外,由于缺乏标准化的作业指导书,员工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凭经验行事,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最后,生产现场中,浪费现象随处可见。物料浪费、时间浪费、人力浪费……这些问题如同蛀虫一般侵蚀着企业的利润。由于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这些浪费现象未能得到及时遏制,导致公司的生产成本无法的控制。

在这段时间,我像是一名初入丛林的探险者,一边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车辆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一边因这种无序的生产,进行无休止的赶工。有时我很迷茫,不知道加入这个大家庭是对是错,在2019年年底的时候,因为公司为完成车辆交付的任务,春节也要组织赶工,我一度选择了放弃。现在再回首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当初公司开展精益生产变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第二阶段:精益启蒙,点亮思想

时间如同流水,转眼间来到了2011年。这一年,因为我对生产过程中异常问题思考的较多,被车间选为生产管理员(实习生),开始接触生产管理工作。同时这一年,随着国内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地铁市场需求开始增加,而且公司在国铁新造客车引入精益生产后,实现了质的飞跃,城轨地铁生产也急需这种华丽的转变,一场深刻的变革悄然拉开序幕。而我,也从一个旁观者逐渐成为了这场变革的亲历者。

首先,公司引入精益工位制与节拍化生产,开始对每一个生产环节进行精细化的时间管理,确保每一个工序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从而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为了解决生产流程不清晰的问题,组织专业人员对生产流程进行了全面梳理与优化,通过引入流程图、作业指导书等工具,明确了各道工序之间的衔接关系和操作标准。同时,为了加强生产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与沟通,设立生产异常安东灯的异常管理机制,如同为生产线装上了“眼睛”和“耳朵”,确保生产进度和生产异常问题的及时发现与解决。这些措施使得生产流程更加清晰、有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其次,对物料管理进行了全面梳理与优化。建立了物料分类与标识系统,确保每种物料都有明确的存放位置和标识信息。引入了先进的库存管理系统,实时监控物料库存情况,避免过量采购和积压。同时,取消了车间的二级库管理,在物流设置了专门的物料配送团队,负责将物料准时、准确地、按需送达生产现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物料利用率。

此外,生产现场5S管理的推行,也让车间的生产工位的工作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料按照定置区域有序摆放,作业通道畅通无阻,工作环境变得更加整洁、安全。针对浪费现象严重的问题,开展了全员参与的浪费识别与改善活动。通过设立浪费举报机制和奖励制度,鼓励员工积极发现并报告浪费现象。同时,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入剖析和优化,消除了大量的非增值活动和等待时间。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却如同春风化雨,悄然滋润着每一位员工的心田,激发了大家对于工作的热情与创造力。

在这一阶段,我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深刻体会到了精益生产给公司带来的巨大变革。从生产现场的整洁,物料的按需配送,生产流程有序,到作业人员固定在工位上作业,每日的完成的生产任务实现量化,生产效率开始提高,员工休息逐渐规律,收入开始逐渐提高。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由开始讨厌各种规则、规章制度、定置化管理,学会了用更加科学、合理的眼光去看待精益生产变革,学会了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及方法去解决问题,去创造价值。这段经历为我后续深入参与并推动公司的精益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深入骨髓,爱上精益管理

随着精益生产理念在公司内部的深入推广,公司意识到仅仅停留在生产现场的改善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公司决定由精益现场向精益管理进行转变,并提出了“6621”精益管理模型,并付诸实践。

再此期间,因为我的好学,以及在精益现场推进过程中的执行经验,让我从车间的生产管理者,转入制造管理部门,我有幸成为了这一转变的参与者。在制造管理部门,我开始深入的接触精益管理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我通过在车间生产现场的实际管理,对生产流程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改善想法,并开始从精益管理的角度全面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与优化,精简了生产计划、生产异常、出厂遗留问题等业务工作流程,按照项目制的管理原则,整理生产计划全流程的输入与输出,对业务管理工作进行量化,实现了业务的可评价性。这一阶段,公司的生产效率持续稳步的提升,精益生产模式开始逐渐成熟。公司不再仅仅满足于生产数量的增加,更加注重生产质量的提升与成本的降低。我们深知,只有在精益管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阶段:独当一面,引领制造新篇章

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已从一名青涩的新人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管理者。在2018年至2021年间,面对公司在市场上史无前例的突破,城轨地铁车辆生产来到了公司建厂以来最高峰,这是一个幸福的烦恼,如何利用既有的资源完成2000多辆的生产订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精益生产知识与管理经验,开始着手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生产效率最优化的方案制定。因此,我负责编制了公司年度生产计划,根据计划需求,对不同的生产车间与生产产线每一个生产瓶颈工序都进行了细致分析,利用生产柔性化、生产连续化、增加生产资源等措施制定瓶颈解决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跟踪,实现管理闭环。同时,我牵头开展业务数字化工作,将生产异常、生产计划等业务内容转型为信息化管理,提升业务信息流转、统计、分析的效率,日生产节拍兑现率提升至95%以上。通过以上的方式与方法,公司在2021年城轨地铁新造车辆实现了最高月产量156辆、年产2100辆的突破,并且增加了员工高温季期间及春节期间的假期,生产能力和员工幸福感双丰收。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公司领导和每一位员工的辛勤付出与共同努力,更离不开精益生产理念的指引与支撑。

回顾这段精益成长的历程,我深感自豪与庆幸。自豪的是,我能够亲身参与并见证这场深刻的变革;庆幸的是,我能够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里,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未来,我将继续秉承精益生产的精神与理念,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期待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十年一剑,共创PATS美好明天》

作者:廖小东

单位:浦镇阿尔斯通党委


向上滑动阅览


十年一剑,共创PATS美好明天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古人以十年磨一剑比喻长时间的努力与准备,只为那最后的一击。而今,PATS也走过了这样的十年。我们以时间为砥石,以汗水为淬火,以智慧为锤炼,共同铸造了这把行业宝剑。

 勤勉,不仅是我们的工作态度,更是我们的生活哲学。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正是这份对学习的勤勉,让我们不断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工作中,我们亦如此,日夜兼程,孜孜不倦。每一个深夜,那依旧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都是我们勤勉工作的见证。正如《三字经》所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以勤勉雕琢自己,力求成为行业的精英。

 担当,是我们精神的象征,是我们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态度。古人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PATS,每一位员工都深知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我们敢于面对问题,勇于承担责任。那一次次的技术突破,那一个个的成功案例,都是我们担当精神的体现。正如诸葛亮所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为企业的发展竭尽全力,无怨无悔。

 创新,是我们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我们引领行业潮流的关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是秉持着“新质生产力”的理念,不断探索与突破。我们深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于是,我们不断探索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通过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和创新思维,推动企业生产力质的飞跃,以创新引领企业前行。这种创新精神如同朱熹笔下的“活水”,为企业的池塘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共赢,是我们与员工、与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深知,企业的成功不仅在于自身的盈利与发展,更在于能否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与发展机会,能否为社会带来更多的价值与贡献。因此,我们始终坚持与员工共同成长、与社会共同进步的理念,努力实现共赢的目标。这种共赢的追求让我们的企业在和谐中发展壮大,在共赢中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十年一剑的磨砺过程中,我们共同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与挑战。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这股力量将推动我们不断前行,在轨道交通领域继续书写传奇!

 古人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PATS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我们每一个员工脚踏实地的努力与付出。这十年里,我们共同见证了企业的成长与变迁,共同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考验。每一次的突破与成功都让我们更加坚信:只要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就没有我们无法克服的困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面对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勤勉为本、担当为先、创新为魂、共赢为道。2024年,更是特别的一年。这一年,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盛大庆典,全国上下都沉浸在欢庆与自豪的氛围中。同时,这一年也是实现中车“十四五”战略目标的关键一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浦镇公司第二次党代会精神,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向着既定目标迈进。

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PATS将继续发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扎实的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我们还要感恩所有支持我们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你们的信任与支持,让我们有了今天的成就。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客户至上”的理念,为你们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PATS人将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和厚德载物的道德品质,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十年一剑,今朝试霜刃。愿PATS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书写辉煌篇章!


《无意争春,勤学著身的“工匠之师”何俊喜》

作者:王轶

单位:转向架分厂党委


向上滑动阅览


无意争春,勤学著身的“工匠之师”何俊喜


迎着春风,实干前行。春节假期一过,转向架分厂构架焊接智能产线即迎来新批次构架试生产的新任务。担任员工技能培训和现场作业指导的何俊喜师傅也以时不我待、积极作为的精气神把精力放在产线应用和首件试制上。从单机程序编制运行到产线设备联调联试,从基础教案编写到创新课题攻关,这是何俊喜与智能产线调试生产团队每日工作的写照,最是奋斗动人心,他们正用拼搏实干和创新突破描绘着新质生产力的模样。

一、脚踏实地,善作善成,勤奋诠释工匠精神之“实”

一直以来,凭借出色的专业水平和执着踏实的职业素养,何俊喜从事焊接培训和技能指导工作。从首列国产化地铁车辆开始,作为核心成员先后参与完成青藏线铁路客车、CRH1和CRH6型动车组构架焊接生产,主持编制CR300AF标准动车组、全谱系城轨车辆以及永磁直驱、市域动车等新型构架焊接教学大纲及培训课程,指导完成近三十余个项目首件试制和鉴定。从焊条匹配选型到焊接质量把关,从单件产品培训考核到培训体系整体策划,从单项课题攻关到带领团队协作创新,对待教学培训和技术验证的棘手问题,何俊喜总是保持脚踏实地,善作善成的态度。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支撑,而现场培训室则是焊工、铆工各类工种的“练兵场”,作为培训师,何俊喜把培训室软硬件建设摆在工作的“基本盘”。从建立之初几台焊机和一张白板起家,到多媒体教学环境和智能仿真平台应用,分厂技能培训的发展就是从“无”到“有”,从“有”再到“优”的过程。如今,联合孙景南技能专家工作室同步建立的焊接实训网络课程更贴近生产实际,更加便捷实用的焊工操作台满足各型构架焊接打磨实作训练要求,机器人焊接、与研发等部门协作开发的智能产线应用课程也已成为公司焊工培训体系中的核心优势。前不久,由何俊喜主持的《机械手多层多道焊在智能化产线异型复杂焊道中的应用》科技攻关荣获国家科技成果奖,标志着分厂在推动技能培训与数字转型融合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这背后是以何俊喜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踏实苦干、不懈奋斗的艰辛付出。

二、崇严尚实、身正示范,较真练就工匠精神之“严”

熟悉何俊喜的同事都知道他做事“讲究”,喜欢“计较”。

刚参加工作时,他师从孙景南,所谓名师出高徒,在师傅的引导下,从平焊、横焊、立焊到仰焊,何俊喜的的焊接基本功日益精进,但综合能力的持续突破,更归功于他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努力。翻开他的工作笔记,或许大家对工匠二字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从事培训工作十余年,记录每一次错误和改进步骤是他坚持多年的习惯。即使是书本上讲的最简单的方法,我也会再实操一遍,这样一方面能验证理论是否正确,也能手把手教会其他人。一页页字迹工整的笔记见证了何俊喜几十年如一日的好习惯,也是成为行家里手背后汗水的证明。

除了崇严尚实,何俊喜更让周围同事佩服的是他知行合一、身正示范的职业素养。作为分厂焊接培训责任人,何俊喜在指导员工开展训练的同时也深知学无止境的道理。工作中,他谨记孙景南师傅“践知于行、愈搏愈专”的教导,将提升专业素养的“考卷”摆在现场,坚持每天现场“刷题”、保持操作手感,并把这份“较真”言传身教给每一个员工,讲课中,他鼓励质疑,善于发散,时常勉励史先良等青年员工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韧劲和钻劲,并用自身的经历告诉他们永远保持奋斗,才能历经风雨见到彩虹。从CR300AF标准动车组开始,围绕编制“样板教材”的课题,何俊喜拟定教学大纲,编制课件讲义,利用图示、注解的方法做出标注,确保焊接用语准确,表达严谨,图解详细,有效提升强化训练的可操作性。之后,标动构架焊接培训教材作为“样板”推广到其他项目和岗位培训中,并获得公司相关部门认可。

三、以学为基,虽苦犹甜,善学实践工匠精神之“新”

近年来,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行业的“高频词”。对于“新质生产力”,何俊喜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高铁、地铁、单轨这些产品是浦镇被人熟知的一面,而智能制造产线则是这些明星产品的‘摇篮’,首条构架焊接数字化产线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阵地’”。围绕机器人焊接检测技术和智能产线联调联试的学习课程,何俊喜深知要补的课程很多,为此,他与机器人焊接团队强强联合,取长补短。产线建设试运行期间,他参照学生课表,把学习计划编排变得“满满当当”,有些技术难点、绝招绝活厂家不愿意教,何俊喜与几位机器人焊接领域人才便利用下班时间自学摸索,反复验证。例如侧梁内腔自动焊这门技术需“从零开始”,为此,他积极参与转研部、数字化部科技攻关课题组,与孙景南等专家一道研究论证最佳方案。此类跨部门、跨专业联合攻关的经历对何俊喜来说压力满满,刚开始进行方案论证时,专业之间的技术鸿沟便给他提出了第一个难题,无奈之下,他认真研读国内外相关研究的重要文献,从设备调试到工艺试验再到方案论证,他始终和各领域专家有效沟通,正因为何俊喜有着“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的求学精神,一系列新技术难题逐项攻破,产线建设进度持续加快,最终年内实现小批量试生产的预定目标,并获得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称号。后来再想起这段经历,何俊喜颇有些“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慨。

在勤奋求学的同时,何俊喜牢记“把论文写在科研一线”嘱托,先后在培训体系改革、提质增效专项行动等先进管理手段和技术上取得突破。先后参加集团公司主持的《欧标基础知识和焊接技巧培训》等教材编写,作为主要作者完成《电子束焊接技术及其应用》编著并公开出版发行。其撰写的学术论文多次荣获省部级技术征文大赛奖项。

正所谓“匠心聚、百业兴”,对于何俊喜而言,一个人强不算强,只有所有人强了,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在他指导下,如史先良、沈文圣等新一代工匠接过高铁工匠的“接力棒”,在建设“更高、更优、更亮、更强”新浦镇的征程上奋力奔跑,实干竞进,努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先锋力量。


《以‘质’为基石,展‘量’之成果,

铸造高品质软件技术》

作者:龚晨

单位:研发中心党委


向上滑动阅览


  以‘质’为基石,展‘量’之成果,

铸造高品质软件技术


2011年8月的一天早晨,朱少华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坐上了开往浦镇车辆厂的公交车,从此,他开始了在浦镇公司扎根奋斗的人生旅程。

到达老厂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英国建筑。

“哇,都有100多年历史了!” “1908年,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浦镇开始走向工业化……。”“进入21世纪,浦镇车辆厂继续深化其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的地位,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成为全球知名的轨道装备制造商……。”随着授课老师的讲述,新入厂的员工们发出了阵阵惊讶声。朱少华也在认真地倾听着,彼时,他觉得,南京这座城市既美丽又陌生。

转眼间,朱少华加入浦镇这个大家庭已经有13个年头了,在这13年的岁月里,他主持逻辑功能图科研、智能穿戴科研、TSN科研、网络安全科研、标准以太网科研等,多次发表论文与软件著作权,并在2024年获得中国中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他已由初入职场的青涩小伙变成了干练老成的项目负责人与兼副组长,带出来一届又一届的新员工。

“朱工,我们这边售后出问题了。”“朱工,这边有故障,需要您帮忙分析。”“朱工,现场出问题了,您能不能来现场看看。”诸如此类求助的声音伴随着他13年的职场光阴,他也在众多大小项目中攻克了数不尽的难题。有技术难题时,软件工程组的同事都达成了默契—“有问题找老朱”,他定会像及时雨一样,帮忙第一时间解决各种问题。寒来暑往,在新厂区实验楼四楼总会有盏灯亮到深夜,这便是朱少华在解决各种技术问题,只为使结果更优,误差更小。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TCMS系统的设计及调试需要面临较大的工作量和复杂度。首先,TCMS网络系统的硬件有多个厂家,使用的软件编写工具也有多种,如:Isagraf,CAP1311,Codesys等,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其次,不论是项目设计初期还是设计冻结阶段,甚至车辆已经交付后,客户仍会提各种方案需要尽快修改优化;再次,现场调试也有不少问题亟待分析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朱少华勇挑重任,穿梭忙碌于一个一个项目中,经常到了饭点都顾不上吃饭,工作至深夜更是常见,有时还日夜交替工作。

“以公司为家”的奉献精神在朱少华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以无锡3号线、深圳12号线、合肥8号线、南京9号线几个项目为例,他选择放弃单位的疗养安排甚至个人休息时间,积极投身于项目软件代码编写、通讯测试、联调测试,各种售后问题的处理中,即使2021年公司开始实行高温假休假制度后,朱少华也从未休过高温假,每个高温假期间他都奋战在一线,深夜工作已成家常便饭,长时间不分昼夜工作,体检中,查出肺结节、尿酸高等问题,他仍坚持工作。

朱少华十年如一日投身于项目中,高质量地完成项目,深刻诠释了工匠精神。他研发出许多兼容现用软件的辅助软件工具,为软件组的同事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帮公司大大节省了调试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提升了软件开发品质、调试工作效率,真正意义上铸造了高品质的软件技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朱工,今天下午合肥8号线需要上车测试。”一阵电话声把朱少华从身体难受状态拉回工作状态,此刻,朱少华正因肠胃炎发作在挂水,为了不耽误合肥8号线项目调试,挂完水的他回到办公室,换上工作服就转变为了朱工,他忍着疼痛捂着肚子,进入合肥8号线车辆段车间,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合肥8号线项目车载软件测试。期间,遇到配置文件无法加载、车载网络故障等多种状况;他冷静地分析、后又与同事沟通。从夜里10点到凌晨1点,他在车间一遍遍地查测代码、修改、下装、验证,只为了保证软件代码的高质量。

“朱工,深圳12号线售后出现问题了,您可以到现场协助解决吗?”又一个忙碌的日子,下班后,接到电话的朱少华马不停蹄地收拾行李,赶赴深圳12号线的一线,在与售后人员沟通问题后,他紧锣密鼓地着手排查代码,在最短时间内,解决了故障问题,获得客户的信赖与认可。这种“急客户所急”的服务态度一直是他奉行的宗旨。

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中,朱少华已经培养出坚韧的品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架,功在不舍。”“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些美好的词句常让我想起默默奉献的他。正是他耐住了寂寞、扎根软件开发与调试,才赢得了TCMS系统软件质量的高品质发展。朱少华多次担当项目负责人,有效推进研发及售后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旺盛的工作热情与持之以恒的的努力让人佩服,他也数次获得当之无愧的“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

匠心独运,质量为上

工匠精神和质量文化是软件技术追求卓越的重要理念,对提升软件品质和售后服务质量有深远影响。工匠精神培养软件工程师对工作质量高度负责的态度,质量文化激励全体软件工程师在工作中强调预防而非事后补救,并且注重软件创新。工匠精神和质量文化相辅相成,培养了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朱少华在工作实践中深入践行了公司的工匠精神与质量文化理念。为解决南通2号线DDU数据落地、苏州4号线DDU需求更新售后问题,朱少华旷日持久的努力,梳理车地数据传输关键数据,运行车载代码,经故障前后结果对比发现,提高了运行效率和时间精度。市域C项目为浦镇公司在市域交通方向的重大研发项目,该项目因具有短频、高频次、大容量特点,对列车速度控制性能要求也高。为使列车具备良好的加速和制动性能、多站点间精准停车,朱少华在一堆专业书籍和视频资料中反复琢磨,潜心研究自行能耗算法,使用容器运行软件辅助分析整车能耗,为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和精准停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软件技术人员心中,安全可靠、高性能、细致周到的高效服务、持续的开拓创新,始终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想起朱少华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工作榜样,我暗自慨叹:每一位从事软件研发工作的工程人员,都要始终树立工匠精神,发扬精益求精的质量文化,以‘质’为基石,展‘量’之成果,铸造高品质软件技术,为轨道交通行业软件技术的高品质发展和现代化交通体系的构建做出更大的贡献。


《用双手丈量世界》

作者:耿军

单位:资产管理党支部


向上滑动阅览


《用双手丈量世界》

坚守初心,驱动价值创造


在车水马龙的现今社会,当列车似巨龙风驰电掣般驰骋于广阔大地,在那令人叹为观止的速度与平稳背后,是无数车辆制造工人默默耕耘的身影。而在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这样的身影更是比比皆是。

走入生产现场,宽敞的厂房里,迎面而来的是一股交融着金属、油漆的独特气息。一缕缕阳光将那些庞然的机器和钢铁部件映照得格外鬼斧神工。地面上,纵横交错的轨道和线缆,仿若一幅科技而又神奇的画卷。各类工具放置得整整齐齐,他们不时弯腰劳作,双手熟炼地操控、布线、喷涂;不时火花四溅,钢铁被切割、打磨、焊接,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一种浑然天成的韵律之美。

机器的轰鸣与工具的碰击,交织成一曲气势磅礴的乐章,他们目光专注而坚毅凝视着眼前的工作,仿若沉浸在乐曲里的指挥家。他们每一天清晨精神抖擞的出发,每一个夜晚快心满志的返家,虽然工作充满艰辛,但每一次的努力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

革命先驱王荷波曾在此播撒下红色的希望火种,为新中国的发展披荆斩棘,倾尽全力。他的精神恰似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为后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从往昔的峥嵘岁月走来,先辈们在此挥洒热血与汗水,为国家的轨道交通事业筑牢了坚实的根基,他们仿若无畏的拓荒者,以生命和勇气在这片土地上开垦出希望的沃野。如今的工人们,正传承着那份炽热的红色精神,承载着厚重深沉的红色基因,他们如同英勇的战士,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奋进。

他们的双手,厚实且刚劲,仿若蕴藏着无尽的力量。炽热的夏日热浪滚滚,那闷热的氛围仿佛能令人窒息,虽然已经汗流浃背,他们却无暇擦拭,任然坚持一丝不苟;严寒的冬季,双手在低温中露出通红,他们的动作依然准确而有力。从炽热到寒冬,他们专注的眼神从未改变,每一个步骤都严谨如初,仿佛在这冰天雪地中,他们要用双手点燃一团炽热的火焰。

他们的双手,布满了老茧与伤痕,这是他们不懈努力与倾情付出的有力见证。每一次的测量、切割、焊接,皆是他们双手与智慧的完美交融。他们凭借着卓越的技艺,将一片片钢铁锻造成动车那坚实的躯壳。他们于平凡的岗位上,用双手创造出不平凡的世界。他们虽未曾亲身踏上列车去丈量世界,但他们却用双手让世界在列车的轨道上紧密相拥。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他们之中,有如坚定的守护者,用双手精心呵护着每一个部件,力保列车的安稳运行,恰似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列车的每一寸“肌理”;有如无畏的开拓者,直面技术难题,用双手勇扛重担,持续创新突破,宛如勇猛的斗士,向着艰难险阻发起一轮轮冲锋;有如赤诚的奉献者,无数个日夜,用双手默默付出,只为列车的完美呈现,仿若勤劳的蜜蜂,为了酿造甜蜜而不知疲倦。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当列车的成品通过他们的双手呈现,他们的心中盈满了成就感。在他们挥洒汗水的瞬间,他们仿若幻化成伟大的艺术家,用双手绘制出一幅恢宏壮丽的蓝图。他们深知,这不仅仅是一辆交通工具,更是连接世界的桥梁。他们用双手,让遥远的距离消弭于无形,让人们的出行变得更为便捷畅达。列车的每一次疾驰,都承载着他们的梦想与冀望。他们是推动时代向前的滚滚车轮,是让世界变得愈发美好的能工巧匠。他们用双手丈量世界,也用双手书写着属于列车制造工人的历史与辉煌,这其中更有闪耀着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那熠熠生辉的红色基因之光。


征文篇 · 三 等 奖 


《永远不要超过1.5毫米》

作者:赵梓辰

单位:浦镇阿尔斯通党委


向上滑动阅览


永远不要超过1.5毫米


浦江线项目是PATS首个重要项目,也是APM在国内首次尝试自主引进、建设和运营的工程。作为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浦江线在调试初期却频繁出现了APM车辆撞靴掉靴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给项目建设进度带来了不利影响,甚至引发了各方对APM捷运系统的质疑。

当时,一些行业专家和施工单位对本项目提出了各种疑虑和问题,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一些专家表示,本项目是APM车辆在全球范围内首次采用贯通道,这一创新设计给车辆动力学带来了挑战,可能会导致靴轨出现紊乱,从而引发一系列技术问题。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因此他们对项目国产化进程中存在的重大顶层技术问题表示担忧。

一些施工单位则认为,土建施工的精度要求极高,过于苛刻。他们解释说,想要达到理想的土建精度非常困难,因此走行面可能会出现不平稳的情况。车辆在这种状态下行驶,就有可能发生掉靴的问题。他们还指出,如果需要进行土建整改,那么困难和成本将会很大,因此他们对于项目进展的可行性表示怀疑。

还有部分专家对供电轨安装精度的要求表示质疑。他们认为,要求安装精度小于1.5mm的供电轨在土建上施工是“天方夜谭”,这一要求过于严苛,不仅难以实现,而且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他们强调,这种高精度的要求对于项目实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和各方接连不断的质疑声音,PATS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并决定迎难而上。他们迅速组织了一支技术攻关团队,集结了公司的核心力量。这支团队不畏艰难,深入现场进行调查,仔细对比原始技术要求,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标准规范,并进行靴轨仿真计算,最终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经过深入研究和讨论,他们发现原来问题出在供电轨的对齐度上。虽然安装精度满足了作业指导书所规定的“对齐度±1.5mm”的要求,但原始技术资料中还提供了一项额外的限制,即该对齐度必须永远不要超过1.5mm(never more than 1.5mm)。这个要求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被团队在反复对照多个行业经验后发现,必须更加严格地对供电轨对齐度进行控制。

PATS技术团队在深思熟虑后,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他们主张供电轨对齐度必须尽量对齐(0.2mm以下)。这个方案不仅考虑到了技术的可行性,也充分考虑到了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天气和运营影响。在他们的设想中,如果能够及时维修和调整,就能避免许多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

但是,这个技术意见提出后,却遭到了来自施工和维保等单位的强烈抵触。他们认为这个要求过于苛刻,不仅实施起来劳神费力,而且还会带来巨大的成本。他们甚至将这个方案视为笑谈,拒绝采纳。然而,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PATS技术团队仍然坚持不懈,努力寻求解决方案。他们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攻关和改进,才能最终解决这个问题,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面对来自各方的质疑,PATS技术攻关小组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迎难而上,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进行了一场技术革命。他们利用夜间停运维保窗口时间上线,精心组织并亲自参与调整精度工作,将优化施工工艺提高工作效率作为首要任务。为了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他们统计测算工时需要,并跟踪维护周期需要,力求达到最佳的执行效果。

经过无数次的实践和科学评估,PATS技术团队正式提出该技术要求不难实现,后续持续维护难度也不大,成本也较低。这一结论是基于团队成员们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各方面数据的深入分析得出的。

最终,这一方案得到了业主的认可,并加以推广实施。这一决策不仅彻底解决了APM掉靴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也为APM国产化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成功案例不仅彰显了PATS技术攻关小组的专业素养和智慧,更为中国APM制造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应该全面认识和理解问题,以便有效地解决它们。这需要我们具备独立思考和客观分析的能力,不断探索和实践,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应该盲目追随技术权威的意见,也不应该被质疑的声音所左右。相反,我们应该保持踏实和谦虚的态度,认真研究技术原理,仔细消化技术标准,深入了解现场实际情况。只有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技术方案,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实际上,正确的技术方案不仅需要我们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调整。这需要我们有耐心和毅力,不断追求卓越和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兼顾成本和操作便利的方案,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攻坚克难。


《智能轨迹——数字轨道胶轮电车的创新之旅》

作者:黄海霞 赵虹

单位:研发中心党委


向上滑动阅览


  智能轨迹——数字轨道胶轮电车的创新之旅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飞速发展,地铁、轻轨车辆成熟、可靠、载客量多的优势已成为众多城市选择目标。但地铁、轻轨属于中高运量轨道交通系统、且造价贵、综合经济性较低,对于实际客流强度不高城郊区域并不适用,加之地铁车辆,需要新建地下隧道或高架轨面专用线路,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在轨道施工建设期间,可能造成交通拥堵甚至瘫痪。为此,胶轮理念已在轨道领域油然而生。

为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推动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城市建设和市民出行,公司总经理杨奇紧紧抓住重大科技变革带来的新机遇,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模式中整合科技创新资源,谋划发展战新产业,加快形成浦镇公司的新质生产力,促城市轨道交通绿色转型,推出了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品——数字轨道胶轮电车车辆。胶轮车产品无需特殊轨道可在普通公路上行驶,大大节约地铁线路的施工时间和建设成本,成功解决了城市郊区、工业园区、旅游景区交通危机。

杨奇总经理敢说敢干,将胶轮车项目研制定义为浦镇2020年度重大项目,立即组织技术中心召开会议,并对技术部门下达指标,竭力完成胶轮车项目研制。胶轮车属于轨道交通新型技术领域,国内外并无相关技术,缺乏可供借鉴的平台及技术经验,完全是“0”基础,胶轮技术落地将是轨道行业一项新突破。技术中心十分慎重对待这项任务,丝毫不敢懈怠,迅速组织总体、转向架、电气、设备、试验检测中心成立专业团队,积极收集网络论坛关于胶轮车概念,加班加点组织会议讨论,最终确定了胶轮车新思路、并制定相关任务书。

总体研发部门肩负制定车辆总体方案的重任,负责制定车辆总体方案,取消传统的钢轨车轮,用胶轮来代替现有的钢轮,氢动力系统来代替传统车辆接触网供电系统,车体结构采用低地板结构方便乘客上下车。鉴于该车型的特殊性质,车内外设备安装空间相对有限,总体研发部集思广义,结合整车设备结构及安装方式,科学合理安排位置空间。同时,为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总体研发部门制定详细的计划节点,并加速推进方案的执行进程。

结构研发部基于胶轮车在普通路面安全行驶要求,组织研发团队经过多次研究讨论,经过多次的迭代与优化,成功设计出了多个三维车辆模型,并进行强度仿真分析。最终我们得出了一种最合适的新型车体结构,能满足在普通路面上实现安全稳定的行驶。在研发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噪音和车辆行驶稳定性对乘客体验的重要性,为此,我们致力于在降低噪音、提升乘坐舒适性方面取得突破。为了降低噪音,我们与内装供应商紧密合作,共同研发出了具有优异隔音性能的内装材料,并在实验室多次试验与验证,我们成功获得了即环保又隔音的材料。

转向架研发部负责转向设备研究,确保研究出的新型转向系统既能执行方向指令、同时需承受车辆的部分载荷、制动、车轮侧滑等产生的作用力及其力矩,这一任务不仅具有挑战性,更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技术难题。面对艰巨的任务,转向架研发部团队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坚定的决心,他们不畏困难,迅速开展工作,放弃了节假日休息时间,加班到深夜是他们工作常态。功夫不负有心人,设计团队攻克了重重困难,设计出高减震性的数字轨道胶轮电车转向架。这一成果的取得,不仅彰显了团队的专业能力和辛勤付出,也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作为电气研发部一员,有幸参与到这一重要项目中,我们团队人员深知项目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尤其是如何解决无轨旁设备情况下,通过方向盘精准控制车辆方向,以及无接触器网条件下如何提供车辆电源等瓶颈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深入查阅了相关资料,并受到汽车行业氢能源技术的启发,决定将这一技术引入到胶轮车领域。我们迅速开展了氢能源调研工作,最终与厂家合作,共同开发出一款适用于胶轮车的氢能源装置。同时,我们借鉴汽车行业现有的多功能方向盘和脚踏原理,成功实现胶轮控车方案。此外,在地面铺设电磁标记,通过导向系统来识别电磁取代信号系统轨旁设备,同时与卫星导航连接,实现了胶轮车的行车导航功能。为了更好地了解车辆在线路上运行工况及满足业主的运营需求,我们搭建了一个平台,提供了全面的数据支持和信息分析。另外,还新建了实验室,能够试验车辆与地面的通讯及传输,以及实现远程监控及控车功能。通过这些举措,我们成功地解决了项目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如何使用低能高效的设备是设备研发团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研发团队跟多个空调、制动供应商讨论研究,摒弃了现有地铁车辆用的交流空调和交流制动设备,利用氢能源装置为空调和制动设备提供电源,以实现低能耗,高效率,高舒适性。经过供应商反复试验、改进并再试验的循环过程,团队成功推出新型直流低能耗变频空调;同时,原有地铁制动设备产品结构大,不便于安装,因此团队决定重新开发制动系统。经过与制动供应商多次探讨交流,研发团队根据现有车辆结构成功开发新的制动系统,且满足车辆所需最大制动力。

最后,在车辆安全性的评估与确定环节,RAMS(安全认证部门)系统设计团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根据地面交通系统的特点和需求,精心开发了一套全新的程序,以精确计算车辆在各种情况下的安全性。此外,RAMS系统设计团队还积极引入了国际先进的安全标准和规范,以确保车辆的安全性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他们不断跟踪和研究最新的安全技术和发展趋势,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车辆设计中,以提升车辆的整体安全性能。

经过技术中心各研发部门的通力协作与深入研究,数字轨道胶轮电车车辆设计图纸按计划完成归档工作。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设计及试验,数字轨道胶轮电车车辆成功在上海临港项目落地,共计23列车。从交付到运营至今,该电车为上海临港产业园市民出行提供了多样化、便捷化服务。

浦镇公司始终秉承“连接世界、造福人类”使命,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轨道交通装备,2023年数字轨道胶轮电车车辆在墨西哥和澳大利亚展会上赢得国内外行业内目光,获得了墨西哥政府6列车订单,计划2024年9月交付。胶轮车走出国门,成为异国的另一道美丽的中国红,是所有轨道交通制造者的骄傲和自豪。

公司研发的数字轨道胶轮车辆极大响应了二十大“绿色化、低碳化”的号召,同时降低了城市建设的成本,解决了城郊铁路建设的头大问题。随着公司市场不断拓展,新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浦镇公司将进一步全力推动各项目的执行,深化与用户的合作,努力提供更多中车方案,推动中车制造更好服务民众出行,为打造轨道交通这张亮丽名片作出更大贡献。


《中车,闪耀的征程》

作者:孙浩

单位:车体分厂党委


向上滑动阅览


中车,闪耀的征程


在中国的辽阔版图上,

中国中车,如巨轮起航。

承载着责任与希望,

破浪前行,闪耀光芒。


党的旗帜,高高飘扬,

引领我们,坚定方向。

员工的心,紧紧相连,

与集团,共谱华章。


研发的汗水,智慧的火花,

铸就那钢铁巨龙的神话。

每一列动车,每一辆地铁,

都是我们骄傲的表达。


社会责任感,深深铭记,

为人民服务,永不停息。

助力交通,连接世界,

让梦想在轨道上飞驰。


爱国情怀,在心中炽热,

敬业精神,如灯火不熄。

诚信基石,稳固无比,

友善之花,处处绚丽。


员工与集团,共同成长,

每一步,都充满力量。

同频共振,激情飞扬,

向着未来,放声歌唱。


中车的故事,源远流长,

中车的价值,无可限量。

在新时代的洪流中,

我们携手,创造辉煌。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正能量,激情满腔。

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

中车,永远在路上。


让我们紧跟党的步伐,

在中车的舞台上绽放。

用拼搏与奋斗,书写荣光,

让世界,见证我们的辉煌。



《中车行》

作者:方威

单位:技术工程党委


向上滑动阅览


中车行


神州大地,铁轨如织,

中车制造,穿行如梭。
厂房里,火花四溅,

闪动着智慧的光芒。

图纸上,笔走龙蛇,

绘制着科技的蓝图。
他们,

如同那不息的轮轴,

紧握着钢铁的意志,

燃烧着创新的激情,

转动着时代的脉搏,

演绎着无尽的华章。
他们,

是期待的承载者,

是荣耀的映照者,
是时代的见证者,
是历史的创造者,
他们,

步伐稳健,勇往直前,
驰骋疆场,星辰大海。
他们,

展现了价值,

诠释了担当,

擦亮了名片,

坚挺了脊梁。

他们,

是民族的希望,

是国家的荣光!



《向新而行,奋跃攀峰,

转向架分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高飞

单位:转向架分厂党委


向上滑动阅览


向新而行,奋跃攀峰,

转向架分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迎着春风,向新而行。早春三月,梅开樱放,转向架分厂智能产线高速运行,作业人员全神贯注,物流小车来回穿梭,无论是新一代动力集中动车组研制攻坚团队,还是造修产线现场严谨求实的一线作业人员,不同场下的点滴瞬间描绘出一幅奋跃前进、加速奔跑的生动画卷。

做好“加减法”,起笔绘新卷

3月初,分厂构架焊接数字化智能产线亮相央视《新闻联播》,成为公司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明星产线”。作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榜眼”,产线自建成投产以来从单件试制到小批量生产,从单一平台量产到多型号柔性生产,分厂与研发等部门坚持自主创新,合力攻坚,不断丰富“智造”场景,探索出一套科学规范的制造流程和品控标准,并成功入选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生产力,如何把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这些新概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是破题的关键。对于新质生产力,分厂在实际应用中有着更具体的理解,比如人工智能,可以理解为在焊接作业的同时人工智能即能够完成焊缝质量监测及作业指导,焊得不好,就提示你这个地方不符合工艺,应该用多大电压电流更合适。这就节省了检查、返工时间,相当于用1个人,做2-3个人的事。再比如数据管理,作为基层管理人员,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统计分析耗费大量工作时间,而数据管理能即刻告诉你实时数据,帮助制定合理的排产计划,做出正确的劳动用工选择,这就打通各业务板块间的信息差,提高职能之间的协助能力。

当然,了解这些概念显然是不够的。另一方面,分厂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实际场景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产线运行以来,党总支牵头组织焊接专业高技能人才联合技术部门立项十余类重点攻关课题,已完成关键过程自动化生产、智能化管控等多项智能制造技术课题结题,初步实现侧横梁复杂空间机器人焊接、检测工程应用及制造过程智能监控、智能决策,较传统生产模式效率及自动化覆盖率均得到有效提升,有力促进公司制造业务向数字化转型变革。

传统不守“旧”,重塑竞争力

一直以来,作为公司“百年传统”的检修业务给人留下的即是厂房环境脏、作业条件差、劳动强度高的印象。随着动车组高级修和城轨架大修业务增长,原有作业流程、管理方式、人员素质与现实需求不匹配,成为分厂推动造修一体发展的高质量短板,如何改造既有产线,满足新形势下检修要求成为分厂推进传统业务升级的新课题。检修不等同于低端,不代表落后,在做强做优检修业务的答卷上分厂给出自己的答案,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喜新”不“厌旧。

如今走进C30、C40工区,现代化检修产线,标准化装配流程以及新型智能工具的普及应用让转向架检修现场充满“科技感”,拆装物料分区存放、人机协同流水拆装等精益生产模式既解决了人工作业客观存在的效率有限、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也保证检修作业安全和质量,实现工位物料精益配送,精确定置,整条产线满足工位制节拍化流水线生产要求,进一步提升动车组高级修和城轨架大修生产连续性和产品可靠性。

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修理产品多样、结构复杂,在改造产线硬件设施的同时,分厂创新开展国铁和城轨项目检修工艺标准化数据库建设,组织高技能人才将现有产品检修工艺实例存储到数据库中,建立基于不同平台、各类部件组合而成的工艺模块,实现技术、生产与其他要素管互联互通资源库,以便后续类似产品检修时快速准确选择工艺流程,从而优化制造过程,缩短检修周期,降低修理成本。

人勤百业兴,勇当奋斗者

春节假期一过,转向架分厂即迎来新一代动力集中动车组转向架研制的新任务,为确保项目进度,分厂以“蓄势起航新篇章,同心向上再突破”为主题,指导各专业领域高技能人才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以重点项目研制为机遇建立一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质先锋队”。分厂这样理解人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正所谓匠心聚、百业兴,干事业既要有带头人‘快人一步’的超前思维,更要有整个团队‘高人一筹’本领优势,只有每个人节节发力,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新型动车组焊接、加工、组装技术创新及验证,分厂高技能人才团队深知要补的课程很多,为此,技术类核心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团队强强联合,把试制计划编排得满满当当,团队里的年轻人都是边干边学、边学边用,在解决一个个难题的过程中快速成长。有些技术难点、绝招绝活需从零突破,我们团队的年轻人们加班加点,几十次调整方案,反复验证,与技术部门专家一道研究论证最佳方案,此类跨部门、跨专业联合攻关的经历对大伙儿来说压力满满,可大伙儿都明白,每一次啃硬骨头的经历,都为后续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最终目标是不断提升我们整个队伍的技术水平。

正因为有着大家“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的求学精神,一系列新技术难题逐项攻破,新一代动力集中动车组研制进度持续加快,目前已完成时速200公里客运、货运动车组首台转向架交付。最是奋斗动人心,再想起这段经历,青年骨干史先良颇有些“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慨。

找准目标抓紧干,新质生产力看似“高大上”,实则已然让平日的工作焕新出发,转向架分厂以重点突破带动全要素提升,带领党员和员工向“新”而行,奋跃攀升,为推动“高优亮强”新浦镇行稳致远贡献力量。


《以质量对话时代》

作者:李雪冬

单位:国际业务党总支


向上滑动阅览


以质量对话时代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质量”,更离不开员工的“职责”,谈到职责,又和员工的工作态度息息相关,质量是人控制的,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是第一位的,人决定着产品质量,控制着产品的走向,一个优质的产品从生产到运用,质量无处不在,质量控制也是环环相扣,从一线车间到质量检验,再到产品售后,每个细微的环节,都需要员工认真敬业的把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质量隐患。

以服务强化产品

立足岗位,作为一名售后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该始终秉持严谨负责、质量为首的工作态度,更应该时刻保持谋在心处、干在实处的工作意识。

315售后团队,一个具有10多年经验的“老”牌团队,一位位时刻保持探索精神的“新”生队员。315售后驻点,目前共有36列车,三个城市,12人轮换驻守,两人驻守一座城市,从基本的车辆整改,到复杂的故障处理,再到日常和业主的“斗智斗勇”,315售后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随着这个扎根、发芽在一带一路丝绸带上的项目一起成长和经历,他们克服着民族文化的差异,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为业主破解难题,一次次的刷新业主对浦镇售后和浦镇产品质量的信任和信赖。

作为315售后团队的一员,近期现场售后迎难直上,任劳任怨的售后精神让我折服。

在9月下旬,伊斯法罕驻点的在保车辆钢簧发生断裂,在接到业主的反馈之后,伊斯法罕的售后人员立即到现场进行检查和原因分析,在经过和业主的会议商讨之后,需尽快将断裂的钢簧进行更换,但是驻点缺少转向架翻转设备,这又给更换工作增添了许多困难,但是时间紧、任务重,来不及多想。驻点负责人蔡彪紧急联系项目接口人和转设部门了解钢簧更换注意事项和工艺要求,同时,设拉子驻点的两位同事也火速赶往现场进行支援作业,国内有钢簧更换经验的同事也牺牲了休假的时间,提前赶赴驻点。

人员集齐以后,按照制定好的可行性计划立即进行钢簧的更换工作,车辆的解编、干涉部件的拆卸、电机联轴节的分解……繁杂的工作被驻点人员耐心的分解成一个个小点,逐个去完成,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将遇到的困难一个个攻破,在驻点人员三天不分昼夜的努力下,故障车辆钢簧更换完毕,经过测验达到运营标准后,车辆已进行运营载客,驻点人员也在持续跟踪车辆的运营情况。

从一早踏入车间开始作业,到满天星辰踏着路灯回到住处,设备的缺少、工装的不足,驻点的工作人员没有丝毫怨言,只是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完成工作,以优质的售后服务强化产品质量,这是他们日常的工作状态,也正是因为这种爬冰卧雪、不畏艰难的工作态度,才对得起绣在胸口和背上的CRRC,才能让业主对浦镇驻外员工竖起大拇指,对中国制造、浦镇产品更加信任和信赖,以一封封表扬信来表达感激之情。当然,这只是驻外工作的冰山一角,但也正是这一件件小事,可以映射出作为一名浦镇员工不忘初心、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时刻以保证车辆的运营安全为初心,在世界的舞台上擦亮浦镇高质量产品的“金名片”。

以质量对话时代

浦镇公司从历史中绵延而来,是中国近代工业从抗争到振兴的时代见证,同样也是中国轨道交通现代化、国际化建设的历史缩影。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走过的地方也必将烙刻辉煌的印记。在 “一带一路”伟大倡议提出第十个年头的今天,中车的产品与服务更是已经覆盖了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探索到创新、从突破到跨越,从穿越雪域的复兴号到驰骋草原的蒙内客车,是中车浦镇公司及所有中车附属企业一直牢记习总书记嘱托,共同努力、坚守产品把控、牢记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建设质量强国,是时代的命题和呼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作为中车浦镇国际事业部的一员,我们要时刻牢记新的历史使命,坚守岗位,履职尽责,时刻提供优质的服务质量、保证车辆的运营质量。

质量是一个企业的生命、更是一个企业的根本,质量是一个准则、更是一种责任,质量不是横幅上面的标语、更不是每天喊的口号,质量不应该只是在质量月才被拿出来呼吁的话题、而应该是存在于工作的时时刻刻、每分每秒。浦镇公司跨越百年,从“产品+”到“质量+”,其中蕴含的是每一位员爱岗敬业、善为善成的工作态度;从产品走出去到品牌走出去,其中更是饱含了每一位中车人辛勤的汗水和呕心沥血的创新。

   作为一名中车人、一名浦镇人、一名售后人,要勇敢的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踏踏实实投入到工作中,做到踏石有印,抓铁有痕。要以“再出发”的豪情开拓创新,以“奔跑者”的姿态走在前列,集中精力,干好本职工作,无论处在什么环境,处在什么岗位,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要始终牢记,实践发展是永无止境的,科技创新也是永无止境的,而这一切都必须以质量为根本、以质量为基石。

在人类轨道交通发展史上,中车人已经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中国印记,今天在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质量强国新发展道路上,我们作为中车人更需要奋力前行,努力让中车梦为中国梦提速,我们要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要始终坚守砥砺奋斗的拼搏姿态,与兄弟公司携手并肩奋进轨道交通新时代。



《PATS的十年之谈》

作者:吕航

单位:浦镇阿尔斯通党委


向上滑动阅览


PATS的十年之谈


价值,顾名思义,是指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可视为是能够公正且适当反映商品、服务或金钱等值的总额。然而作为一名PATS员工,我们的价值是体现在哪?

在此司成立十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怎么说…

你是哪年入职的?

 “我2008年参加工作的,那时是在供应商处做站台门的,后来去了浦镇车辆厂做车门设计工作,后来2014年公司成立,2015年就过来这边工作了;”

 “2014年参加工作,那时在上海的一家轨道电气公司,2016年入职了咱们公司”;

 “2017年毕业就来了公司,当时成立还在江苏南京,后来11月跟随公司一起搬来了安徽芜湖”;

 “我已经工作35年了,之前在AT做监理,2019年被公司聘请来做质检工作,为咱们产品把把关”;

“我是去年入职公司的,目前负责内装出图工作,为圣地亚哥项目出图工作做准备”;

“我今年刚入职,目前还在熟悉公司的流程和体系文件,为日后参与项目工作做准备”;

你从入职以来为公司或部门所带来的价值是什么?

设计师说:“我奉献了青春,从毕业到现在一直勤勤恳恳在岗位上努力工作,我出过的设计图纸有数百张”;

车体工程师说:“我在车辆设计中承担了车体设计工作,包括载荷计算分析,动态碰撞试验大纲的编制,为车体强度及车辆结构安全运行提供可靠性保证”;

质量工程师说:“作为一名质量检查人员,在每一个台位生产安装工作中都进行了严格检查把关,确保安装可靠,满足设计要求,经过我们的检查,产品投诉率几近于零”;

工艺工程师说:“我的职责就是坚持将设计图纸以最简洁可靠的生产作业方式输出至生产工人,大幅提升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生产计划兑现率”;

人力行政人员说:“在我们团队的努力下,为公司所有员工谋取福利,提升员工公积金缴存比例”;

项目负责人说:“面对业主及AT团队的交付压力,我们将项目进度进行了合理化调整,目前所有项目计划节点都精准达成”;

轨旁设计师说:“我申请的发明专利在APM捷运系统的供电系统中得以应用”;

维保人员说:“在芜湖一号线停止运营后,我都要第一时间对车辆进行例行检查,为第二天的安全运行提供可靠保证”;

科技管理人员说:“”为保证公司的技术关键点及知识产权,近年来我们已为公司申请近200项专利及制修订国家及地方标准,实现标准梳理体系搭建;

食堂人员说:“我是食堂的窗口主管,每天看着员工们都能吃得好、吃得饱,我就感到很满足,继续研究新菜系的动力”;

市场团队说:“举办展会、政府交流、市场调研、前期投标,为公司赢得更多的订单,我们一直在路上”;

党务专员说:“自从2018年7月公司党总支成立以来,党总支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为公司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立项跟踪,推进解决”;

你参与了公司的哪些项目?

w  “从芜湖项目开始,那时我刚来公司,公司在国内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芜湖项目,那时公司还在南京,第一次来芜湖出差,那时的厂区内一片荒芜,只摆了一辆进口的单轨样车,真快啊,如今的厂区的亭台楼与,设备齐全,后来也参与了泰国黄粉线、开罗、圣保罗、蒙特雷、圣地亚哥等单轨项目,北京、深圳、成都、泰国金线、新加坡、吉隆坡等APM项目。”

w  “我是先期工程师,你知道的公司所有项目的投标方案都是我参与编制修订的”;

w  “我是2015年入职的,那时公司刚刚获得上海市轨道交通八号线三期全自动旅客捷运系统(APM)的交钥匙订单,后续参与了所有APM项目;”

w  “公司在2018年获得了泰国曼谷轨道交通黄线和粉线跨座式单轨车辆合同,那时刚加入到设计部门,参与了此项目,后来所有的单轨项目都参与了设计工作”;

你知道公司的大事件有哪些?

2014年11月,公司正式成立;

2015年6月,获得上海市轨道交通八号线三期全自动旅客捷运系统(APM)的交钥匙订单;

2017年12月,公司总部搬至芜湖市鸠江区;

2018年5月,获得泰国曼谷轨道交通黄线和粉线跨座式单轨车辆合同;

2018年6月,获得深圳机场旅客捷运系统项目订单;

2018年7月,公司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党组织正式成立;

2019年10月,获得开罗项目订单;

2021年1月,阿尔斯通正式并购庞巴迪,公司也因此由中车浦镇庞巴迪运输系统有限公司(PBTS)更名为中车浦镇阿尔斯通运输系统有限公司(PATS)。

2022年1月,开启吉隆坡项目启动会;

2022年4月,获得圣保罗项目订单;

2022年9月,获评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2023年6月,黄粉线正式开通试运行;

公司成立10周年,你有什么想对“她”说的话?

“祝‘她’生日快乐”;

“我希望公司能够取得更多的订单,发展越来越好”;

“我希望我们的产品能够安全,稳定运行30年”;

“我希望食堂的饭越来越好吃”;

“我希望公司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我希望公司能够研发出更多新平台车型,以适应市场需求”;

“我希望公司未来年年净利润翻倍,公司全员工资翻倍”;

“我希望我们全体员工在这个大家庭里面都能有所成长,有所收获”;

“我希望公司体系制度能够更加完善,更加快速地实现与国际化接轨”;

各个岗位的声音代表着所有员工对公司未来的期盼,也是我们每位员工得到成就的关键,其实从每个项目订单的获得到首列车下线交付,是市场团队尽心尽力不断调研公关、东奔西跑进行产品推销的结果,是项目负责人步步紧盯与不计其数的项目会协调的结果,是设计人员保质保量完成三维设计输出图纸并进行着数不尽的CBC及CDRL技术交流的结果;是工艺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工艺验证并不断总结优化作业指导文件的结果,是质检人员手握电筒潜入车下对着图纸逐条线束检查的结果,是车间工人日夜拿着扭力扳手标准化操作的结果。

磕碰、摔倒、站起来掸掸灰尘再出发;面对客户的质疑,面对车辆运营出现故障,面对乘客的意见建议,面对与供应商技术交流的沟通问题,面对从上至下的层层压力,面对部门之间的责任判定分歧,我们总能够咬紧牙关,从容不破,突破屏障抓住关键,将问题逐级分解,这就是这些年来的历练,我们都能从中成长,这也是公司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十年不长,因为作为一名工程设计师起码要有十年的经验积累与沉淀,才能游刃有余的处理大多数专业难题。

十年不短,因为一块三聚氰胺橡胶件的理论寿命也只有10年不到。而对于植物龙舌兰来说,它要经历十年以上的滋养才会开出灿烂的鲜花。

十年,征途漫漫,十年,弹指一挥间,十年是历史的跨越,更是崭新的起点。

十年的成绩、荣誉和辉煌永远只属于过去,发展和跨越就在眼前。

直面当前,展望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日益精进自己的职业技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的拓新和开发,我们将会以永不满足的精神谋求公司的长远发展,相信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公司将成为全球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领跑者。

期待,下一个十年。



《十载春秋,共绘价值长卷:

企业与员工的并肩旅程》

作者:刘惠蓉

单位:浦镇阿尔斯通党委


向上滑动阅览



十载春秋,共绘价值长卷:

企业与员工的并肩旅程


在时间的长河中,十年或许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一家企业而言,这是一段充满挑战与辉煌的历程。在这特殊的十周年纪念之际,让我们回望过去,那些关于价值创造、团队协作、个人成长的动人篇章,如同一幅幅细腻的画卷,徐徐展开。

起点:梦想的种子

十年前的深秋,PATS在时代的浪潮中悄然诞生。那时,在简陋的办公室里,没有华丽的开场,只有不到百人规模,工作在不同楼层的各位员工对未知的勇气和对彼此的信任,怀着满腔热血,PATS就这样踏上了征程。

挑战:风雨同舟,砥砺前行

起步之路从不平坦。公司在起步阶段时,生产车间是从浦镇公司借用的,里面只放着一辆单轨样车。在2018年,香港项目启动以后,面对业主的各种标准要求,公司团队不分昼夜随时随地的解决业主的问题,始终顺利的按计划推进项目。“香港机场捷运线作为三跑道建设的一部分,仅外部就与6个单位存在设计接口,与13个单位存在施工接口,还有20余个总承包内部的接口。接口专业多且关系复杂,技术难度大。” 公司团队攻坚克难,迎难而上,顺利推进项目节点计划。最终,业主反馈热烈,团队在克服重重困难后,深切感受到共同创造价值的喜悦与成就感。

成长:携手并进,相互成就

伴随着公司的逐步壮大,员工队伍也日益庞大。PATS始终坚信,企业的价值不仅在于经济效益,更在于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公司设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鼓励员工跨部门学习,支持个人职业规划,让每个人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游工,一位RAMS工程师,从开始需要在别人的带领下去开会,到现在可以独自承担项目,并能流利地用英语与国外业主开会交流,在个人努力和公司的培养下,短短时间成长为A角色负责人,他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位新入职的员工。在PATS,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

创新:不断突破,价值再升级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公司鼓励员工提出新想法,哪怕是最微小的改进,也可能孕育出颠覆性的变革。公司在上海浦江线合同签订完以后,尹燕萍和团队才发现更严峻的挑战还在后面。“面对全新的技术平台,要么我们高价从国外选择成熟的供应商,要么就承担风险开发选择国内的供应商,但是公司要发展就必须要建立和发展自主化的设计,摆脱‘卡脖子’的情形。”怎么才能打造属于自己的平台体系?面对困难,尹燕萍积极与公司中方和外方沟通,说服采用国产化方案,基于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提出了“车地一体化”的设计思路,联合国内供应商完成了基于综合监控系统平台的弱电系统集成设计,最终在浦江线成功实施。2018年3月,上海浦江线APM项目开通试运营。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依托该项目,公司完成了8亿元人民币生产订单,还大幅增加了市场份额,相继获得香港、深圳、泰国等项目,签署订单约100亿元人民币,再次证明了团队创新的力量。

结语:十年磨一剑,未来可期

如今,站在十周年的里程碑上回望,PATS已从一颗嫩芽成长为参天大树,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辛勤耕耘与无私奉献。未来,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PATS将继续秉持初心,坚持技术创新,深化企业文化,与员工一同成长,继续在价值创造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这十年,是企业与员工共同书写的奋斗史,是价值实现与传递的生动实践。下一个十年,PATS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携手员工,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继续绘制属于他们的价值长卷。


《与梦同行,向未来》

作者:张光宗

单位:杭州公司党总支


向上滑动阅览


与梦同行,向未来


在钱塘江畔,烟雨朦胧中,杭州中车悄然矗立,作为中国中车与浙江省政府的战略创新平台,承载着推动杭州区域乃至浙江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在这里,钢铁与科技的完美融合,不仅体现在高精尖的生产线上,更渗透于每一个设计细节、每一项技术创新之中。在值此华诞之际,我们回望来时路,细数那些与杭州中车共同成长的日日夜夜,展望那片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蓝图。

初识·梦想的种子

岁月悠悠,转眼间,杭州中车已在这片沃土上深深扎根,茁壮成长。它的诞生,如同一颗梦想的种子,被时代赋予了肥沃的土壤和温暖的阳光。在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蓬勃发展的春风里,在杭州城市迅速发展的机遇期下,杭州中车应运而生,承载着“连接世界、造福人类”的宏伟使命,立志于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初创时期,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上,每一位员工都怀揣着对轨道交通事业的热爱与执着,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他们深知,唯有创新,方能破局;唯有坚持,方能致远。于是,办公室里灯火通明,生产线上机器轰鸣,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是对未来出行方式的重新定义;每一列列车的安全驰骋,都是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坚定承诺。

成长·不变的初心

时光荏苒,杭州中车在与时代同行的征途中,逐渐成长为行业的佼佼者。这背后,是无数中车人不懈努力的结晶,更是价值创造与个人成长交相辉映的生动写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三次视察中车,勉励我们用实干实绩,擦亮中国高端装备制造金名片。杭州中车始终致力于打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轨道交通装备,致力于服务千家万户便捷出行。从2012年11月,一抹海棠红开启了一座城市关于轨道交通的梦想,到如今杭州地铁516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全面贯通,成为全国第五座总里程超过500公里的城市,“轨道上的城市”目标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果。杭州516公里轨道交通线网筑就,实现十城区全覆盖,在一次次的线路升级中,践行着城市建设为人民的初心与使命。

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杭州中车从未停歇。我们卓厉奋发,建成了浙江省企业研究院、企业研究开发中心,荣获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奖,我们的单轨工程车、AH车、系列化试验台等多项产品被认定为省首台(套)装备,我们的3550辆城轨列车奔跑在杭州都市圈15条轨道交通线路上。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每位默默奉献的公司员工,他们夜以继日地攻关克难,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杭州中车的传奇。

在这片热土上,每一位员工也在与企业的共同成长中实现了自我价值的飞跃。从青涩的新手到技术骨干,从普通工人到管理精英,他们用自己的奋斗故事诠释着“匠心筑梦,共筑未来”的深刻内涵。在杭州中车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拼图,共同绘制出一幅幅壮丽的发展画卷。

展望·向未来的征程

庆华诞,向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杭州中车正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决心,迈向更加广阔的未来。面对全球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深刻变革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杭州中车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的全生命周期运维服务,走好“含新量”“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高的产业发展之路,为杭州及都市圈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中车方案、贡献中车力量,为杭州市民出行提供更加绿色、智能、安全、舒适的乘坐体验!

在未来的征途中,杭州中车将继续秉承“战略引领、价值创造、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的经营理念,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同时,企业也将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为每一位员工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实现梦想的舞台。


来源 | 各基层党支部

编辑 | 吴双

排版 | 曾子睿

审核 | 韦琳


中车浦镇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