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到来,气温走低。雾霾笼罩及霜冻天气愈发显著,健康隐患呈现季节特点。为增强我园师生健康意识,防患于未然,南充市西河路小学附属幼儿园特此向全体师生及家长发出温馨提示,让我们家园携手共同守护幼儿健康成长。
冻疮是一种与寒冷环境密切相关的、末梢部位的瘀血性、局限性炎症皮肤病。主要发生在气温低于10℃的冬春季节,且儿童和女性患者较为常见。其主要病因在于长时间暴露于寒冷、潮湿环境下,从而引起局部皮肤红斑、肿胀性损害,皮肤末梢部位出现局限性、淤血性和炎症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水疱、溃疡,病程缓慢,天气转暖后可自愈,易复发。
1.冻疮产生原因
低温环境: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尤其是在湿度较高的情况下,容易导致皮肤和组织的损伤。
末梢循环不良:由于血液循环不畅,末梢部位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发,从而导致局部组织受损。
体质较弱:抵抗力较差的人更容易患上冻疮,如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
不当的保暖措施:长时间穿着过紧或不透气的鞋袜,或者使用不适当的保暖用品,都可能导致冻疮的发生。
其他因素:如缺乏运动、手足多汗、营养不良、鞋袜过紧、贫血、体重过轻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身体末梢部位的血液循环不畅,从而更容易引发冻疮。
2.冻疮的症状
冻疮其常见症状可以总结为五个字:红、肿、痒、痛、泡。
“红”:冻疮患处的皮肤会出现暗红色,这是由于皮肤血管受到寒冷刺激后收缩,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从而使皮肤呈现暗红色。
“肿”:冻疮初期,皮肤会出现肿块,多数情况下这些肿块呈现暗红色。这是由于皮肤血管收缩导致局部组织液积聚,进而形成肿块。“
痒”:冻疮患处的皮肤会感到瘙痒,甚至奇痒无比。
“痛”:冻疮患处的皮肤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疼痛感。
“泡”:冻疮严重时,患处的皮肤可能会出现水疱,这些水疱破裂后会出现溃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冻疮主要是因为身体因环境温度低造成局部淤血性炎症反应性病变,因此保暖就是预防冻疮的有效方法。我们要牢记防范顺口溜,保障安全过冬:冬季寒潮防冻疮,五勤防护四不要。多喝热水晒太阳,护头暖脚保健康。
1.“五勤”
(1)勤用防寒物品(手套、帽子、围巾、耳套、棉鞋棉衣棉裤、厚袜子等),做好保暖措施,保持身体暖和。
(2)勤做体能运动(如快走、跑步等有氧运动),坚持锻炼能有效改善身体血液循环,提高身体耐寒能力。
(3)勤换鞋袜和鞋垫。鞋袜要及时更换,建议使用防寒性能较好的厚鞋垫,有脚汗的人最好选用透气性较好的鞋袜。
(4)勤用温热水泡脚,确保脚部血液流畅。
(5)勤涂护手霜,给皮肤做好保障工作。
2.“四不要”
(1)不要穿过紧的衣裤、过小的鞋袜,建议选择比春秋季大半码的鞋子,保证脚趾头与鞋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2)不要在受冻后立即用火烤、热水浸泡、抓挠受冻部位。正确的做法是:回到温暖的环境后动作轻柔地反复揉搓受冻部位,帮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等待肢端麻木感消失后再用温毛巾短暂热敷。
(3)不要长时间静止不动。
(4)不要在无防冻措施时外出。
3.注意头部脚部保暖
静止状态不带帽的人,会因天气寒冷血管收缩,出现头晕头痛的症状,由此可见头部保暖很重要。脚部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把脚踝漏在外面,对身体伤害极大。
4.多喝热水
冬季天气干燥,人体极易缺水,多喝热水不仅可以保证机体运行的需要,还能驱走寒冷,能达到预防伤风、感冒的目的。
5.多晒太阳
阳光中的紫外线能杀灭人体表面的病毒和细菌,帮助幼儿对钙、磷的吸收,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阳光也能提高红细胞的含氧量和增强皮肤的调温作用,以及增强神经系统的活动机能和幼儿体质。
冻疮寒潮隐发,
保暖防范为佳。
家校共付温暖,
康乐同护芳华。
撰稿:黄琼 陈茜 编辑:张诗悦 审核: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