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有效地贯彻新课标理念,落实新教材实施,落地新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达成学科育人目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10月24日下午,在王利蓉主任和伍秀莲大组长的带领下,西小10名数学教师到西南交大充电,开启了为期三天的“第十八届国基教育大讲堂蓉城之秋小学数学研讨会”的学习之旅。
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素质教育成否。本次研讨会专家们在以“三新背景下小学数学学教方式变革”下从三个维度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核心素养和能力:一、新修订教材解读与关键课例实践。二、课堂学教方式变革新探索。三、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探索。
刘延革老师以多边形面积教学为例展示如何用大概念统领单元教学,以度量的本质为核心,制定单元教学目标,确定学生思考基本问题,构建单元教学内容框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图形面积的本质。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指导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提炼并迁移研究方法至新图形,积累经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贲友林老师以“学为中心”促进学生数学的深度学习挑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研究“深度”,一是体现在触及事物的本质程度方面,二是涉及到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程度。实现这样的深度学习,需要明明白白地教,清清楚楚地学;深入浅出地教,浅入深出地学。
朱国荣老师通过展示数学知识学习和应用以及跨学科知识融合的课程案例设计,呈现课程落地的实践样态。整体呈现《度量衡的故事》这一跨学科主题活动的目标解读和课程架构,生动展示此课程中的关键课例,引领与会教师具身体验,深度理解。
张宏伟老师强调大单元、大概念教学,指向的是培养大素养,进行大教育,这些离不开大的教育情境即大情境作支撑。全景式数学教育对大情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对大情境教学进行了分类,对大情境教学的意义进行阐释。
朱德江老师强调如何构建聚焦大概念理解的深教学——大概念目标统领、本质问题引领、学习任务驱动,导引学生充分经历“学”的过程,有效实现“认知进阶、思维发展、素养生木”。
为了做到真正地学以致用,每天学习完后,老师们都积极交流探讨,做到真正的“走出来,带回去”。
王利蓉主任认为:贲友林老师的《分数与除法》一课中以《史记》中“陈平分肉”的故事为导入引出平均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孩子体会到古代数学文化的魅力。贲老师幽默风趣且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让人赞叹!在课堂上,贲老师让孩子们通过画一画、折一折、算一算的方式解决问题,体现了方法多样化,让学生在直观的动手操作中引导孩子思考被除数的变化和商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进一步推理出算式,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课的最后,贲老师问学生,陈平的平均分和孔融的不平均分都让人点赞呢?让学生感受到公平和谦让生活中都需要。起于数学,永远不止于数学!
伍秀莲组长讲: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深刻感受到要适应“三新”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变革有一段更长的路要走!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育理念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新教材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发展,新课堂要求我们得把学生带到课堂的中央去主动学习!刘延革老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让我体会到:老师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中掌握主动思考数学知识和技能,才能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和增强。刘老师一直以“面积=一行面积单位的个数x行数”为主线,培养学生寻找公式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发现平面图形面积公式背后的本质。学习要学生有自己的思考,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从而达成核心素养的形成。
蒲惠萍老师讲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把人的认知过程分为“烂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此三者,交互式共存,又各具特点。烂漫须丰富,精确当深刻,综合运用要开放。听了朱宏伟老师两堂课及他的讲座,让我明白了,这段时间教学直线射线线段和角,之所以教得这么困难,学生也学得非常吃力,原来是烂漫阶段准备、积累得不够啊!教学几何困难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应该是烂漫阶段积累得不够。张老师教学年月日提前一年就叫家长让孩子撕日历,在跨年前让家长叫醒孩子亲眼看见进入新的一年手机时间的变化,他们教室的门后就有量角器,地砖就是一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教学现场……大量的现场,不断地直观强化,让不同的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素材,理解和记忆就有了凭借,孩子们完全可以实现像习得母语一样的学习数学,努力让每个知识点都可体验,可操作,可躬行,可八觉。这次学习受益匪浅……
李玲英老师讲张宏伟老师执教《摆条算》,张老师让学生“算,大胆算,改变顺序算”!当“乘法竖式”遇上“乘法口诀条”,会有哪些新奇的发现?孩子称之为“多种多样的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不一样的算法、奇妙的竖式计算、与众不同的乘法、……”原来竖式计算还可以这样上,张老师为学生点灯,在短短的40分钟里留下了让孩子受用一生的印记,打开孩子们数学思维的天花板。
胡丽君老师认为刘延革老师采用经验唤醒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借助方格纸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原理并以此为课堂主线,让学生继续利用方格纸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刘老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加强对度量本质的认识,渗透单位化思想、转化思想,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杨娟老师讲朱国荣老师执教《魔术揭秘》,朱老师从揭秘刘谦魔术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随后为学生提供解构单作为自主探索的支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逐步揭秘魔术背后的数学道理,深刻感悟其中的数学原理,感悟数学与魔术的魅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创造能力。
袁慧怡老师讲朱国荣老师执教的《度量衡的产生与统一》,让我对于长度单位的产生和变化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课中的很多词语,例如“布手知尺,累黍定尺,布指知寸,舒肘为寻”等,第一次了解地这么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数学文化的魅力。充分体现学科之间的融合。另外本节课以时间为主线,但又突出重点时间~秦朝,主次分明的来帮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演变,为学生的学习降低难度同时又脉络清晰。
林榆老师说张宏伟老师带来课例二年级《等与不等》,课堂从学生熟悉的拔河比赛引出问题,甲队10人,乙队6人,发现不公平问题,引出数量"不等",如何才公平,引出"等。"从不等到等,从三个不同方向思考(变化甲的数量,变化乙的数量,变化甲乙共同的数量),探索"变与不变",揭示"移多补少"数学思想方法。张老师授课生动有趣、有激情,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考,让孩子们敢胡思乱想,才有奇思妙想;敢胡说八道,才能能说会道;敢胡作非为,才能有所作为。
陈肖宵老师讲杨薪意老师执教的《一起做游戏》。针对教师热点问题“如何组织一年级学生有序游戏,在游戏中学会思考?”杨老师通过纸牌游戏马上唤起了孩子们的上课热情,用游戏帮助孩子们尝试规则的解读,并落实数字识别能力、大小比较能力和数感的培养。杨老师鼓励老师们要尊重孩子们的认知起点,把握好教材编写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设置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组织上,要态度温和,不急不躁,用平和的情绪和语调影响好动的学生,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孩子,让孩子们在表扬中学会有序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自主学习做好奠基准备,这样才能体现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新样态。
和而不同,有容乃大;教育理念的多样性、多元化,成就了课堂的精彩纷呈。诸位名师围绕“三新背景下小学数学学教方式变革”展开课堂,为我们呈现“新课型”教学。向名师学习是一件幸福而美好的事,愿我们在数学教学之路上,守正创新,砥砺前行!
撰稿:伍秀莲 胡丽君 编辑:龙霞 审核:张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