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少同声爱国情
同心奋进新征程
10月30日,秋阳高照、丹桂飘香。戴南镇关工委、茅山学校关工委“潜润”小记者团走进戴南镇关工委青少年教育基地、戴南镇茅山学校综合实践劳动教育基地——茅山乡土风情苑,开展“老少同声爱国情,同心奋进新征程”主题寻访体验实践活动。
茅山乡土风情苑坐落于戴南镇朱龙自然村,占地面积6600多平米。内有中国共产党百年史展馆、农耕文化园、里下河知青之家、民俗收藏馆等十大主题板块。风情苑主人是茅山片区薛杨村人,自2000年起自筹资金建起了这座充满时代和乡土气息的农家文化场所,先后被命名为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农家书屋”、兴化市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戴南镇关工委青少年教育基地、戴南镇茅山学校综合实践劳动教育基地。开馆20多年来,先后接待近千名附近的中小学生参观。
小记者们寻访的第一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史展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历史在人民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又造就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新的历史辉煌。”百年辉煌史诗,是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发展与进步,是一个民族刻骨铭心的磨难与觉醒,也是一个政党矢志不移的奋斗与探索。南昌起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抗日战争、三大战役、十大元帅、一国两制……同学们站在一幅幅画像和实物面前,或深情凝视、或热血沸腾、或热泪盈眶,在采访本上飞快地记录着,现场传来阵阵纸笔摩擦的沙沙声。
小记者们寻访的第二站是农耕文化园。历史悠久的中华农耕文化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逐渐孕育出了以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社会制度的总和,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石,是农业生产结果孕育出的宝贵财富。在水车、砻磨、石滚、杵棒、扬锹、犁头等一个个实物面前,镇关工委荀加勤副主任、孙爱华副秘书长当起了现场宣讲员,向小记者们讲解了这些农具的使用方法和要领,并做起了现场示范,赢得了同学们的啧啧赞叹声。
学校副校长、关工委常务主任倪春华现场赋诗一首:箬笠蓑衣车水漾,砻磨杵碾稻花香。农娃长忆童年乐,心若磐石是故乡。
寻访结束后,戴南镇关工委、茅山学校关工委又组织小记者们到校参加“老少同声爱国情,同心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座谈会。荀加勤副主任首先领学了市关工委2024年1号文件《关于开展“老少同声爱国情 同心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关工委要“依托校外教育辅导站、‘五老工作室’、劳动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阵地,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坚持安全、公益原则,组织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智力教育、才艺拓展、心理疏导、生命健康教育和劳动实践活动,促进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老少同声爱国情,同心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贯穿其中,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辅导站建设与用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大思政课’党史新中国史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相结合,配合相关部门,密切联系中小学校,组织开展寻访体验活动,引导青少年向英雄学习、向榜样学习,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积极参与市田园办、市教育局、市关工委联合命名的13个‘中小学劳动教育研学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五老优势,着力提升实践基地的育人效应。加强与有关乡镇、部门和学校的联系,不断拓展建设更多更加适合青少年成人成才的教育基地,并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基地的综合育人功能。”这次寻访活动的成功举行正是基于上述文件精神贯彻实施的。
荀加勤主任还通过自己年青时候在农村小学学习、生产队干活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展轰轰烈烈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历程,鼓励小记者们“不忘来时路,永远跟党走”。
茅山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关工委主任吴友华首先对镇关工委领导亲临学校开展活动,全程参与小记者的寻访体验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鼓励广大小记者要积极参与关工委和学校组织的各项寻访体验活动,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积极撰写讴歌社会主义新时代、讴歌家乡新发展、描写学校美好生活的作品,抒发自己爱党爱国、爱家乡爱校园的高尚情怀,积极向《关心下一代周报》、“江苏少年网”和泰州、兴化关工委微信公众号投稿,争取早日成为《关心下一代周报》、“江苏少年网”优秀小记者。
小记者作品选登
01
五(3)班小记者 熊志诚研学活动
今天阳光灿烂,我们小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怀着激动而兴奋的心情来到了茅山乡土风情苑.
茅山乡土风情苑座落于朝阳村南部的朱龙村,占地面积约两千二百多平方米,总面积达六千六百平方米左右,里面一共收藏了一千多种丰富多样的物品。
进入展览馆,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中国杰出的十三位领袖和他们的革命事迹。十三位代表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毛泽东。毛泽东,字润之,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是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光明的伟大领袖。他的思想和行动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丰功伟绩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我们怀着期待与好奇,井然有序地踏入了下一个房间。这个房间里面主要陈列了中共一大的材料,中共一大于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在上海和嘉兴南湖举行。此外,展画还讲述了南京大屠杀和西安事变,这些事件更加凸显出日本人在我们中国的领土上犯下了诸多不可饶恕的罪行!中日战争给祖国和人民带来了惨重的灾难,这些是无法弥补的。但是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凭着机智与勇敢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战胜了日本。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让中国人民树立了自信心,从此,中国像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而且日益富强起来。
博物馆不止有这些历史资料,还有许多原始简陋的农具呢!那时候,由于没有能够将稻谷与稻草分离的机器,聪明的劳动人民便创造出了扬谷机。扬谷机的模样十分奇特,是插满铁钉子的滚子。只要把谷子小心翼翼地放进去,再用机器轻轻带动把柄,就像变魔术一般,稻谷和稻草便能迅速分离开来!
那时候也没有便捷的电子秤来称量东西,于是充满智慧的人们便发明了木杆大秤。这大秤虽说能秤物品,但其承重能力有限,最多不能超过三百斤......农具旁还有曾被称为不媚不俗的紫砂瓷器,有夜里可以发出荧光的夜明珠等历史文物。远古粗陋的农具和精美的瓷器让我们赞不绝口,从中我体会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体会到过去人们生活的艰辛,.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可真的太幸福了!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悄然溜走了。最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茅山乡土风情苑。
02
五(2)班小记者 王静瑶
10月30日下午,我们大家来到了茅山“乡土风情苑”关工委青少年教育基地,开启了一场美妙的参观之旅。
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了这块面积有六千六百平方米、收藏品一千多件的地方。还没等我们进去,就被景区外的建筑迷住了。左侧,有一面长满花草的墙,上面挂着很多以前农村的农具,有铲墒锹、大铡、胡钵、扁鱼叉、板水草钯等东西,这些在我们的时代,己经难以寻找。
走了进去,一样样一件件,各类老农具象尘封的记忆一般向我们打开。其中耕作类的一组农具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个农具叫作犁,耕地用的。它是我们中国最古老的农具了,在之前使用的时候,一头水牛起着犁,犁头就钻到泥土里面,将泥土翻上来,翻上来的泥土就比较疏松了…
现在生活中,我们已经用不到这些农具了。以科技为例,农业大步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依托大数掘、计算,利用卫星遥感、精准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滴灌喷灌精密控制、无人机播种撒药、自动收割……一大批先进科学技术在基础农业中的应用,挺生了一系列实用的产品与服务,提升了智慧农业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助力业现代化前行的步伐,让”靠天吃饭"落地,真正实现"中国碗 ”盛“中国粮”。
乡村振兴,既要象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村史馆是传承乡土文化、涵养文明乡风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戴南镇正是突出“一村一馆一品”特色,將其打造为凝聚人心鼓舞干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 。
以人才为后盾,让农业走上“云端”。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创新创意的源泉,智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研工作者们的付出。如果没有袁隆平爷爷几十年的坚守与付出,也就不会杂交水街的丰收,如果没有袁隆平爷爷田间地头的科学研究,也就不会有海水水稻的问世。袁隆平爷爷已经为农业工作的人们树立了标桥,全国农业工作者们应把陷文写在大地上、把汗水挥酒在田野上、把科技送到农民心坎里,让农业走上“云端”。
耕作四季,走过千年,承担耕翻、整地任务的老农具,依然温暖农家的深情记忆。
03
五(3)班小记者 曹隽伊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这群小记者满怀期待,来到了茅山乡土“风情苑”。
刚踏入苑内,一幅古雅而富有韵味的画卷便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年代久远的拱桥宛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静地横卧在那里。桥身上篆刻着二十四孝的故事,每一笔每一画仿佛都在诉说着往昔的孝道传承。沿着石子路向前走,旁边二十四节气石刻图整齐地挂着,向人们展示着农耕文华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一棵高大挺拔的桂花树,宛如一位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守护在略显古老的拱桥边,那茂密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着,似乎在低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桥边那几盏石灯,虽然已是满目疮痍,但它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空,看到了昔日大户人家的辉煌盛景。
走进农耕文化室,我们仿佛踏入了时光的隧道。一排排农具像一位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陈列在我们面前。自古以来,农耕就是人类生存的基石,承载着千秋基业。望着这些老旧的农具,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老一辈们辛勤劳作的画面: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水从那饱经沧桑的脸上滑落,滴在那片炽热的土地上。这一幕幕,让我深深了体会到他们劳动的艰辛,也让我不禁感慨:“我们如今生活在大平盛世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又走进了历史陈列室。我们就像在荷叶下灵活游动的鱼儿一样,好奇地左看看右看看。这里陈列着众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上面记载了井冈山会师、南京大屠杀等重大事件。其中,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室深深吸引着我。我刚走进去,那触目惊心的史实就扑入眼帘:1937年12月13日,日军如恶魔般侵入了神圣的南京,对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杀。集体大屠杀28案,约19万人丧生;零散屠杀858案,约15万人在绝望的哭号声中被夺去了生命。总计,我国约有30多万人被侵华日军残忍杀害,他们之中有许多还只是像我们一样正处于锦绣年华的青少年啊!那些惨不忍睹的照片,就像一把把锐利的剑,刺痛着我们的心,令人气愤又惋惜,愤慨又悲痛。
随后,我走进了旁边一个不太起眼的陈列室,却惊喜地发现这里讲述的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内容。从资料栏上我得知,祖国从开始抗日到日本投降历经了整整14年时间!这14年里,有多少红军战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胜利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啊!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当下美好的生活。
离开陈列室,进入文物展览室时,我看到墙上挂着一个船舵。真正吸引我的不是船舵本身,而是上面那六个大字“方向决定命运”!这六个字犹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它时刻提醒人们:一个人如果想成为命运的主人,就必须掌握命运,而要掌握命运就必须确定方向。倘若迷失了方向,就如同在茫茫野外丢失了指南针,只能在迷茫中徘徊。
文物展览室里的文物个个精美绝伦,它们是古代匠人的智慧结晶,每一件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古代匠人巧妙的构思与精湛的艺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颗夜明珠了,顾名思义,它在夜晚能够散发出柔和的光芒,就像黑暗中的一颗星辰。它由特殊的岩石打磨而成,珍贵无比。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们的参观之旅就要结束了。我们只能带着满心的不舍,离开了这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经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农耕文化,而且从物质的变迁中感知到祖先的智慧,更是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不屈不挠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如同璀璨的星光,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为深爱的祖国不断努力奋斗,勇往直前!
04
六(2)班小记者 夏钰涵
10月30日下午,兴化市戴南镇茅山学校的小记者们开启了一场“文化之旅",来到关工委青少年基地,体验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
一路上,我们谈笑风生,心中满是对未知风景的期待与向往。
到了!到了!一下车,一行醒目的大字出现在我的眼前——茅山乡土风情苑。它位于朝阳庄朱龙,总面积6600平方米,其中景区面积占2000平方米。踏入风情苑的那一刻起。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乡土气息与古朴韵味的年代。那精心设计的石板路,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青砖黛瓦,雕梁画栋。一处处细节透露着匠人的精湛技艺。
踏着石板路,我们经过了文化廊,墙上有二十四节气的简介,图文并茂。往里走,我们看到了一间间屋子,屋内诉说着一个个历史故事:1936年的西安事变、红军长征、三大战役、香港和澳门回归等许多战争年代的时间与背景,还有十大元帅、毛主席、邓小平等著名人物的相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柜中还收藏了一本本古老的旧书。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不愧是个历史教育的好地方。
我们又来到另一间屋子,映入眼帘的是珍贵的宝物及其收藏的时间:近代白瓷玉兔、清代插屏等,还有一个呈沙盘模型的茅山乡土风情苑规划图,一眼望去就看到了一尊孔子雕像,背后是一座康养中心的大楼。接着,又看到了许多摆放在柜中的生活用品,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
风情苑内收藏有数以千计的展品,但主要为农耕时代的生产工具及用品,也是我们今天重点要参观的农耕文化展。瞧,连墙上也挂满了农耕用品:草鞋、凉匾、连枷、淘箩等各式各样。还有扬谷机、原始碾米机、粑、砻磨这些大型农耕工具,每件物品都配有文字介绍。讲解员也在一旁给我们讲它们的用途及如何使用,还将他们自已小时候的生活绘声绘色地吐露出来。看着那些熟悉的农具,听着那些朴素直白的话语,我仿佛看到了祖辈的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场景,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下逐渐拉长,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共同书写着岁月的篇章。这一刻,我深刻的感受到当代农民的艰辛,激发我们更要珍惜每一粒粮食,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意。这些实物展品,见证了水乡渐行渐远的历史,展示了里下河地区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
除了农耕文化展,那里还有农家书屋。里面收藏了兴化市本土作家作品及里下河各地文史资料,屋外墙上挂有“综合实践劳动教育基地”的金色牌匾。我还注意到一间房屋被称为“知青之家”——结缘轩。之后,我们又观赏了一会儿喷泉,喷泉外壁刻画了翠竹临风、古柏长青、傲雪斗艳三种植物。
茅山乡土风情苑,一个充满历史和里下河文化底蕴的地方,一个让人心灵得到净化的地方。意犹未尽的我们,依依不舍的结束了这场“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