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三院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子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为艾滋病功能性治愈开辟了全新思路!该团队深入探讨了不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时机对艾滋病毒储存库、HIV前病毒整合及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的影响,发现早期干预能够显著减缓病毒整合细胞克隆扩增的进展,减少稳定和持久性储存库的形成,为实现HIV功能性治愈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关键数据显示,急性期启动ART的HIV感染者其HIV DNA水平显著低于AIDS启动ART的患者,AIDS-ART组中UIS寡克隆水平显著高于Acute-ART组,急性期患者早期治疗的患者前病毒染色体甲基化修饰区域有更高的整合比例(9.39% vs 4.12%),AIDS期开启ART长期治疗的患者,前病毒插入基因功能区(In-genes)的整合比例更高(71.3% vs 55.7%),长期ART的患者中,寡克隆整合位点的比例非常高,部分患者中寡克隆整合位点的比例大于90% 。 这些关键数据进一步凸显了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接下来,让我们详细解读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
深圳三院的科研团队开展了一项关键研究,旨在探究艾滋病治疗时机对疗效的显著影响。他们精心挑选了90位艾滋病患者,仔细分析了患者体内HIV病毒在基因中的“藏身之处”(即前病毒整合位点)。研究结果十分关键:在感染初期(急性期)就开始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患者,其体内HIV DNA水平明显少于那些在病情严重(AIDS阶段)才开始治疗的患者,具体数据显示,急性期启动ART的患者HIV DNA水平显著低于AIDS启动ART的患者。这说明早点开始治疗,能更好地控制病毒的“繁衍”。
研究人员还发现,病情严重时才接受治疗的患者,体内病毒“藏身之处”附近的细胞更容易“扎堆”(UIS寡克隆发生率高),这种“扎堆”行为会降低免疫细胞的多样性,让患者更容易受到其他感染的侵袭。而早期治疗则能有效阻止这种“扎堆”现象。数据表明,AIDS-ART组中UIS寡克隆水平显著高于Acute-ART组。此外,早期治疗患者的病毒更倾向于藏在基因的“特殊区域”(染色体甲基化修饰区域),其整合比例高达9.39%,而晚期治疗患者的病毒则更多地插入到基因的“功能区”(基因功能区),整合比例为71.3%,这些细节差异为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最令人振奋的是,在长期接受ART治疗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体内病毒的“扎堆”现象非常严重,比例甚至超过90%。这一发现意味着,如果能够精准地识别并清除这些“扎堆”的病毒,就有可能实现艾滋病的功能性治愈,让患者在停药后也能保持健康状态,为战胜艾滋病带来了新的曙光和希望。
这些发现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对患者和医学科研人员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艾滋病患者而言,早期启动ART治疗就像在病毒“扎根”之初就迅速出击,有效遏制了病毒在体内的“扩张势力”,减少了病毒储存库的形成,从而大大降低了停药后病毒反弹的风险,为患者带来了长期稳定的健康状态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从医学科研的角度来看,这项研究揭示了不同治疗时机下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科研人员可以基于这些发现,深入探索如何进一步优化ART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开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精准地针对病毒储存库和寡克隆整合位点进行干预,为最终实现艾滋病的彻底治愈奠定基础。比如,科研团队可以针对晚期治疗患者中病毒更倾向于插入基因功能区的特点,研发能够保护这些关键基因区域、阻止病毒整合的新型药物,从而降低患者的成瘤风险,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深圳三院团队在Nature子刊上发表的这项研究成果,宛如一盏明灯,在艾滋病治疗的黑暗隧道中照亮了前行的方向。它不仅揭示了早期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关键价值,更为艾滋病功能性治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UIS寡克隆水平在AIDS-ART组和Acute-ART组之间的差异具体是多少?
参考来源:
Wang, J., Xiao, N., Zhu, Z., Qiao, H., Zhao, F., Zhang, L., Gou, J., Lu, M., He, Y., Lu, H., & Li, Q. (2025). Comparing acute versus AIDS ART initiation on HIV-1 integration sites and clonal expansion.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10(1), 23. https://doi.org/10.1038/s41392-024-02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