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海河流域天津市河北区的耳闸是海河分洪道新开河的控制性工程,但追根溯源,还要从百年前李鸿章倡议挑挖堤头减河,建滚水大坝说起。
堤头即堤岸尽头,李鸿章所说的“堤头”原指天津市河北区北运河东岸河堤尽头,为何选址于堤头挑挖减河呢?李鸿章认为,天津地处九河下梢,但海河河道弯曲,加之上游来水量大,下游海潮顶托等叠加因素,海河水流宣泄不畅。要畅通水流,就要疏通尾闾,多辟入海通道。但限于经费,以往在南运河、北运河挑挖减河只能治标。若要从根本上疏解水患,必须在永定、大清、子牙、北运、南运五大河汇聚之处,开辟入海通道。经勘查,堤头恰处在这样的位置,且自堤头向东地势渐低,开河泄水甚为便利。
堤头减河的工程如何布置呢?李鸿章认为,应在堤头地方,北运河东岸建滚水大坝,“金门口宽二十五丈,龙骨高于正河底一丈八尺”,接挑十七里的减河,引入塌河淀,下由金钟河、北塘口入海。在塌河淀南的孙庄,再开一道减河,分泄洪水入海河,由大沽口入海。此外,在滚水大坝南侧,修建一座可以因时启闭的边闸,引水至减河,这样减河河槽不至淤塞。
以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八年(1892年)洪水量计算,滚水大坝过水七八尺,即可分泄上游五大河来水量的40%,海河的行洪压力因而陡然减轻。李鸿章认为,这个“别途归海”的疏洪方案可快速宣泄上游来水,而上游灾民在洪水消退后可补种小麦,对于直隶地区河道、民生大有裨益,实属“釜底抽薪”之策。
但泄洪量越大,水势越猛,这就要求滚水大坝必须整修牢固。为此,李鸿章建议,所有金门、龙骨、迎水簸箕、出水簸箕、平铺海漫、两岸金刚墙、燕翅等工程均要用上等石料和三合土修筑,并要用德国进口的水泥,刷抹两岸泊面和护沿,确保修筑坚实。
至于工程经费,李鸿章建议先从筹赈局筹集的各省赈款中划拨,将来再从赈抚项下报销。而施工人员,可通过招募附近流民,实行以工代赈。大顺广道道员吴廷斌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
最终,在征得批准后,堤头减河、滚水大坝、边闸在当年顺利完工。由于工程受重视程度高,规模大,效果明显,让人耳目一新,民众齐称“新开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继任直隶总督袁世凯在附近修火车站时,还将火车站命名为新开河火车站(今天津北站)。新开河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民国7年(1918年),顺直水利委员会成立后,随即开展水灾赈济及河道整治。顺直水利委员会认为,新开河可起到宣泄上游洪水的巨大作用。但滚水大坝属旧式工程,易导致河底淤积,应拆掉石坝,改建新式水闸,并委任天津海河工程局的意大利籍总工程师平爵内负责筹办。民国8年(1919年)6月,历时3个月,一座14孔的“用涵门操纵之连珠涵闸”正式建成。因水闸地处北运河之畔,似人之耳,故民众称为“耳闸”。其后,又担心河底淤积,若大量泄水,河槽不能承泄而出险,再次委托平爵内对新开河河道进行疏浚。1920年8月,经改坝为闸并疏浚河道后,耳闸泄水通畅。
百余年来,耳闸先后在1947年、1972年、1981年、1989年进行了较大的维修、改造,最终成为现今的18孔开敞式砌石结构节制闸,再加上位于右侧的船闸,整个耳闸枢纽可起到汛期分洪,平时挡水、通航的重要作用。
2002年,耳闸下游新建了呈船形的新耳闸,老耳闸也经过修缮,拆除了闸门与控制室,成为一道横跨新开河,供市民通行的“闸桥”。由新、老两座耳闸组成的耳闸公园,也成为海河边的重要人文景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