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资源紧缺的华北地区,鲜有宏大壮阔的自然水景观,而河北省平山县的沕沕水瀑布却是特例,堪称蔚为壮观。
泉水顺山势平流而下,自第一层山下陷入地中,至第二层山下溢出。再顺流而行,至山边陡落近百米,状如白练,这便是沕沕水瀑布。瀑下深潭是瀑布累年冲击而成。潭水流至狮子坪村再陷地中,至南冶村又溢出。经北冷村又陷,至唐家会再溢。前后历经三陷、三涌,才完成自高山向下游平原的跌水过程,因而人称陷溢河。
明清以来,沕沕水汇聚的山泉之水,是沿河民众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所谓“浇田数顷,居民利之”。而那壮观的跌水,在地方志中常记为“沕水瀑布,列为平山八景之一”。谁承想,这样的记载,却铺就了沕沕水的水电开发之路,成就了沕沕水红色水电站。
1947年,解放战争处在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转移的关头。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央工委机关来到西柏坡,指导晋察冀的革命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兵工厂也从张家口迁往平山北冶、南冶、唐家会、罗汉坪等村庄。此时,兵器生产急需开发电力能源,提高生产能力,满足战争前线的需要。党中央也即将迁往西柏坡,作为解放战争的指挥决策中心,需解决工作照明、发报的电力。
1947年3月,朱德总司令把发电厂选址任务交给了华北工业交通学院的黎亮和张子林。黎亮和张子林带领技术人员先后考察了滹沱河及其支流,不是流量小,就是落差不够。犯难之际,张子林梦见自己在深山密林中泉水奔腾、急湍飞泻的景象。他一边给惊醒的战友讲述梦境,一边翻阅枕边一本破烂不堪的《平山县志》,书中“沕水瀑布”的记载,不正是梦中的泉水吗?随后,他们按图索骥,迅速对沕沕水瀑布进行考察,认为沕沕水飞流直下,可以提供足够的落差,是绝好的发电厂址。
有了水源,还需要发电机。多名工作人员四处奔走,终于在刚刚解放的井陉煤矿战利品中找到。他们找到一辆大卡车,在发电机旁挖一道深沟,将汽车开进去,靠人拉杠撬才拖到车上。为了躲避头上敌机的骚扰轰炸,他们选择在夜间通过深谷间的羊肠山路进行秘密运送。七个昼夜之后,行将接近沕沕水时,大卡车却抛了锚。附近的村民纷纷牵出牛、驴,合力将发电机安全送达。
有了发电机,还需要水轮机。然而,大家都没见过水轮机的结构。设计人员通过从石家庄旧书摊上淘到的日文版水电书籍,依靠略懂日语的龚蕴章连蒙带猜的翻译,先弄清水轮机的工作原理,再用木棍摆出模型,最后设计出图纸。图纸有了,可寻找合适的加工制作厂又遇到了麻烦。最终,他们选择化整为零,由正太机器厂等三家企业加工零部件,无能力制作的部件到石家庄购买,就这样完成了这台水轮机的制造任务。
有了水轮机,还要有电线。从沕沕水水电站引出的电线,架设到西柏坡党中央约46公里,距离远,线路长。为此,派出5名同志扮成废品回收人员到石家庄收购。收回来的电线,粗细不同,材质不同,数量也不够。这些同志又潜入石家庄近郊封锁沟,剪断布控的铁丝网。利用铁丝将旧电线细股并成粗股,粗股拆成细股,从而连接延伸,解决了输电线路。
在当时物资匮乏的情况下,水电站所需的石料、砖瓦,多是开山凿石而得。水泥是用石灰拌红土代替,门窗则是从山上砍伐树木制成。半山腰的蓄水池,硬是靠锨、镐一锤一锤开凿而成。施工现场,到处可以看到附近村民与建设者并肩奋战的身影。
1948年1月25日,沕沕水水电站建成并投入生产。朱德总司令专程参加了竣工典礼,并亲手启动水轮机发电。沕沕水水电站点亮了西柏坡的第一盏明灯,为毛主席、党中央指挥三大战役解放全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劳,被誉为“边区创举”“红色发电厂”。
如今,沕沕水水电站旧址已成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沕沕水景区也已列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END